王松泉先生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其皇皇巨著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先生尤其长于语文教育学术理论的构建,在阅读教学领域有独到建树。对于先生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颇多,我先前因做中学主体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曾前去向先生讨教,先生赠我数本专著,并与曾祥芹先生一起介绍我加入中国阅读学会,我因而得以比较全面地阅读了先生的学术专著,接受先生学术思想的滋养。近年来,我又专注于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研究,亦欲再从先生的思想里获得营养,所以再次研读先生的著作。先生虽然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没有对写作教学写出宏论大著,但我从他的文章著作中的言论里,发现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中渗透着写作教学思想的因素,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足以启示后学。
一、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关于语文究竟姓什么的热烈讨论中,王先生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主张‘语言派’和‘文学派’互相兼容,‘工具论’和‘人文论’辩证统一。究竟是什么派、什么论?一言以蔽之,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并指出“语文学科是专门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人文学科,培养语文素质就是一种语文素养过程。因此,语文学科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毋容置疑的。语文素质究竟包括哪些呢?语文学科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那么到底要培养哪些内容呢?王先生指出:“它指的是热爱祖国语文文字,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并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等。”这里的“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直接大部分地体现在写作能力方面,也就是王先生在多处说过的“读写听说思”中的“写”和“说”。不仅如此,“写”和“说”的过程又体现着“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以及“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尤其是写好文章说好话,规范地写和说。正是“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的要求。因此,写作教学活动是语文素养培养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也可以说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活动。
其实,阅读也离不开写作。阅读理解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写来呈现;思维的成果在相当的层面上要用写来反映,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阅读也是在为写做一些奠基工作,如积累思想、积累美感、借鉴技巧、学习语言等等。王松泉先生认为“语文是工具,因此以学习语文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当然也是工具性学科。”但又“不能简单地视为‘工具’”。语文“包含着三大主要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语言的‘声’和‘形’的训练;一部分是关于语文运用的规律以及成功地运用语言的典范的言语作品。另一部分是关于读、写、听、说、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这三部分内容,一般都不是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的,而是以大量的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例子或凭借来指导学习语文,学习有关语文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实践也确实证明,读、写、听、说、思,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分开来说或者分开来训练,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或者在相对独立的时间段里,侧重有所区别而已。如果说“说”与“写”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出一些差别,其它三项实在是很难分开的。如果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内化,写作是表现,那么,阅读与写作本身合二为一的关系就不言自明了。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写作课没有固定的课时,没有比较理想而又影响大的教材,现行的写作教材一般附着在阅读课文后面,似乎是一种“陪衬”,教学实际中,往往视阅读课文教学为“硬任务”,而写作教学则是补缀的“软任务”。特别是高考阅卷中存在的客观缺陷,使得有不少人认为“写作教不教都一样”,学生的写作素养过程实际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不稳合的。重读王先生的教学思想,重新认识写作教学、重视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写作教学要处理好理论与写作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间的关系
写作是一种技艺性的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说其是技艺,是强调它的操作格局性和可以学习性;说其是思维活动,是强调它在本质上是脑力活动,有着内隐性和复杂性。学会写作,不仅需要实践操作的历练,而且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与提升。写作教学的难点很多,需要教师费尽心机去解决。有的课堂,教师给学生一篇文章,要学生模仿,学生读来读去,连模仿什么也不知道,教师的指导也总觉得隔着一层;也常听教师要求学生写得新颖一点,说得深刻一点,语言连贯一点等等,究竟怎样才算新颖、深刻、连贯,怎样才能新颖、深刻、连贯,这些拦路虎横在学生面前,也横在老师面前。我们常感到写作指导捉襟见肘,欠缺实效,这正与写作教学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教好写作课,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性高难度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写作知识,有很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以及写作教学理论积累,还要有写作实践能力。这种综合程度远远高于别的学科。光有知识不行,仅有实践也不行,王先生说:“语文知识具有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理论修养。语文知识固然重要,掌握知识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它,就无从指导学生。”同样,写作知识很重要,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写作教学规律无以凭借,教师无法具体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但是写作知识不能代替写作教学理论修养,照本宣科把知识推给学生,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教好写作课,自然应该具有写作学的知识积累,也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的修养。
根据王先生的思想,我们可以推想到写作教学问题的三方面。第一,写作知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写作知识诟病很多,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的课堂多有否定。把写作课教成写作知识传授课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必然是离不开知识的,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不可以一味地传授写作知识,但作为教师不能不掌握比较完整的写作知识,并不断地研究和总结写作知识,为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没有知识的或者没有理论指导的写作实践可能是盲目的蛮干,与科学的教学实践不相符。写作教学应该有写作知识。第二,写作教学还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教师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素养。有了写作知识或者写作教学经验,怎样把这些知识或经验传递给学生,是需要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师教好写作课,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不断研究写作理论,熟练运用写作理论,按照科学的理论去组织教学、组织实践。写作教学理论之于写作教学实践,犹如食物之于人的力气,人吃了食物,吸收了营养,化为一种体力,就可以使用体力搬动东西,但我们就不能直接用食物来搬动东西。第三,写作知识和写作教学理论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写作教学需要多练,应该是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多练,是有规律有限度的多练,而不是盲目的多练。写作教学要多读,应该是有规律的读,是指导学生按规律领悟,能够吸收其思想,借鉴其语言、技法的读。
王先生说:“教学经验也具有局限性,它也不能代替教学理论修养。参加工作以后自然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是很宝贵的。但这种经验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没有普遍意义的狭隘经验。要使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要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无不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积累经验,还应当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经验,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修养。”以此来观照写作教学,可以明确三点。第一,需要积累写作教学经验,包括自己写的经验和教学生写的经验。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写作,不仅表现在写作指导上的针对性强,而且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整体、连贯、精粹、深刻。但是,仅仅自己会写,却不一定能够会教学生写。有些人很善于写文章,但不会教学生写文章,原因之一是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教学理论的修炼。自己会写,又有教的经验,才是教好写作的基础条件。第二,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经验和教学经验,需要有自觉的行为意志。固然,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了,会有自然的经验积累,但是这与有意识的积累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自觉积累意识,才会自己去实践写作、会想办法把写作课上好、会动脑筋使学生学会写作。第三,教师对自己的写作经验,要善于总结,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写作教学逐步逼近自由王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