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当我们真正以伟大之“思”去思语文教育的真性精神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不知不觉地陷入伟大之迷途。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伟大之“思”的再深思,于必思处拒绝无思,这是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诉求。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张春华就是这样一位在语文教育之天地里不断寻求超越并追求卓越的真正在思者。所谓真正在“思”,就是指“思之所思”,而非貌似在思;貌似之“思”,实质是排斥思的到场。但真正的“思”,是一种去弊!在十几年的语文教育生涯里,张春华老师用自己的默默之“纯思”与踽踽之“纯行”无声地演绎着一个真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生命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在路上的行路者,把追求卓越当成一种习惯。“追求”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一位真正以行路者身份自居的人,其在语文教育之领域内必会处于不断超越中,并于超越之过程中撒下一路卓越的生命之歌。
一、对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之探析
语文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桥梁,一直备受关注。自新时期教育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之关注大有达到“全民皆论语文教学”之地步。然而,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之实施,并没有切实解决人们原先所焦虑的语文教学之低效问题。一时间,人们对新课改之实效问题争论不已,褒贬不一。面对此种现象,张春华老师从自己独特之视角出发,凭借其锐利眼光与多年语文教学之实战经验,并结合语文之为语文的自身特点等方面,多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语文自身的模糊性制约了语文学习的方向性,必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性。在论文《解读影响语文学习的几个因素》中,张春华指出,“语文教学系统传递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它是由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决定的,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不可能做到像数理化那样精确。汉语因为模糊而丰富”。正因为语义的丰富性、模糊性和可替代性,解读语文之内容时才常常令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现象,这必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的“像雨像雾又像风”之无方向性。这种无方向性的产生,极易滋生学生的虚无感,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问题。
在对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之探析上,张春华还从社会学角度谈论了教育的功利性对语文教育之功利性的深刻影响。他认为,在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作为“基础的基础”之语文,其功效性不如其他学科强,这必然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本反正不考,读不读课文,听不听语文课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连不少老师也认为,对于语文来说,学和不学没有多大关系,教和不教对学生亦没有多大影响。这种师生双向性的急功近利思想,不仅使学生变得浮躁,就连语文教师自身亦变得浮躁不堪了。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之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也变了。张春华指出,语文作业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来说,大多属于软性作业,比如读一篇课文,思考某一个问题,写一篇作文,进行课外阅读等。而很多学生“将笔头作业理解为必做作业,而将理解阅读性的理解为可做可不做,至少是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不做,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就不做”,这种不正确的态度与不良习惯必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被动性。
此外,张春华老师还从学生思维观念迟滞的角度阐述了学生语文学习之低效的原因。他认为语文已经走上了素质化的快车道,在诸多学科中,关于语文的研究,无论是语文学科本身还是教学方法,都走在其他学科前列。在启蒙之后,语文率先从书本走向生活,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这使得学生从中获得了自己组织语言并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而“学科学习一旦和应用相结合,就已经跳出了学科学习本身,走上了素质化道路”。通过对现行高考制度之分析,张春华还告诉我们,纯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已显得不那么有用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社会联系、与生活联系,语文已经从重视知识转到重视能力的考查之轨道了。然而,在多年传统语文教育熏陶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似乎还很难从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古斋式读书与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新时代之需求了,师生尤其是学生这种思维观念的相对迟滞,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之效能的提升。
当然,在张春华老师之教育理念中,他认为影响语文教学之低效的原因还有很多,在此笔者就不再一一枚举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育领域内,我们并不怕解决问题,怕只怕没有问题让我们解决,或者说让我们解决的并非真正语文教育之真问题,而是貌似真问题之伪问题。因此,与解决问题相比,提出问题就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问”乃是一种智慧,“问”是启示“答”的可能性,“答”居于“问”之中。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问”必显示为“追问”,而追问乃是“思”之虔诚。张春华老师对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之追问,正体现了一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自身真性问题的虔诚之“思”,这对于我们广大教育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因为有“思”,才有“发问”;因为有“发问”,才有进一步解决“问之所问”及“问之何所以问”的行为产生。在张春华十几年语文教育之生涯中,这种“思”与“行”是其教学生命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正因为这支柱的强劲力量,才启示着他一直以一位“在路上的行路者”自居。我们知道,这样的行路者,将是一位永不停息的行路者,也将是一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行路者。
二、关注教学细节,提倡细节教育
随着新课改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业已清晰地认识到“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也认识到西方自笛卡尔哲学开启以坚持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哲学以来,笛卡尔之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人”之物化现象的漠视。为此,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他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呼吁具有“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出现,企盼让学生真正成为与教师平等的对话者。一时间,有关对话、体验、主体性、主体间性等的各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但由于人们对各理论吸收快、消化慢,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许多“伪对话”、“假体验”或非主体性的主体性现象泛滥成灾。这种种现象之出现,使得语文教学的“粗化”现象日益弥深。张春华老师亦在这种表面繁荣、实质贫乏的“粗化”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知道,张春华一直以一位“在路上的行路者”而自居,他并没有因一时之失败而放弃自己“纯思”的路。下面让我们来亲自体察一下张春华是如何以自己的实际经历走出“粗化”教学之泥潭,从而走向关注“细节教育”之路的。
张春华如是说:
真正考虑到教学细节问题源于笔者一次失败的评优课。记得有一次参加市高中语文评优课,当时上的是《一碗阳春面》,上课导入之后,我就让学生谈读小说后的感受,同学们大多抛开课文直接谈自己的体验,也倾诉了许多自己与文章人物相似的经历,我却没有把学生引到课文中来,一堂课虽然很热闹,但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细节,只把课文当成了引子,而没有把文本当作例子,课堂变成了大而空的思想政治课,结果自然一败涂地。当时的语文教研员帮我总结时说,不仅游离了课文,更缺少对文本的细节解读。(选自《把握教学细节,创设互动课堂》)
可以说,这次评优课给了他深深的震撼,张春华从此走上了关注“细节教育”之路。在后来的反思中,张春华真正体验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他说,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鸿篇巨制的一个词语。一部没有细节的小说或电影,是枯燥的、干巴的、空洞的。同样,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堂没有细节的课也是索然无味、缺乏魅力的。教学的魅力,其实也就是细节的魅力。细节体现教学艺术,没有细节,便没有风格。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