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摆脱了老师一讲到底的填鸭模式,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小的改革,课堂生动起来,但很多老师对语文课堂的改革认识不够,为了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五花八门,把最基本的阅读丢弃了,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真让人是雾里看花,不知语文的本位何在,语文课到底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其实我们可以把语文比成一杯茶,要靠细细地品,才能尝出它的醇香,阅读就是这个品的过程。让语文回归本位,最主要的是要重视课堂的阅读。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非智力因素”中期杠杆调节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心牢牢抓进文本,让学生有一种迫切想阅读的愿望。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首歌、一首诗、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朗读之中。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我以《愚公移山》的音乐导入,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心情愉悦,我抓住歌词中的“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设计悬念:这奇闻和笑谈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无需细读课文就能回答,学生们异口同声:“愚公移山。”我接下来问:“后人为何惊叹?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移山的?他成功还是失败了?我们自己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带着悬念,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迫切想从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通过音乐设计悬念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其内在需求。
二、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下的感性之美,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嚼出那微妙的滋味。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在读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时间很是吝啬,总是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殊不知“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受”。学生没有时间跟文本亲密接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自己的感受,接受的不是文本传递的消息,而是教师的思想观点、理解感悟。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抓住“背影”这一人物形象,把父子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但这种情只有细细地去品才能体会得到。我没有多讲,而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人世间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通过阅读文本,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感受文本中的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要对文本读得充分,读得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就势如破竹了,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三、个性阅读,与文本真诚对话
歌德说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这句话说明文学作品有着“空白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感悟。我们很多教师也认识到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有的感悟,体会和理解,创造有利于他们个性化阅读的平台。但有些老师在个性阅读上越走越远,不仅不能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彩境界,反而陷入了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自由主义泥潭。我们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还必须是哈姆雷特,在个性化阅读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要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文本真诚对话。例如有些同学在《背影》只看到“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等等。这能叫个性解读吗?这种解读根本就是不了解文本的内涵,扭曲文本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个性阅读。《背影》叙述的这段父子亲情,是朱自清八年后的回忆。在解读中我们要从它自身生成的价值取向、背景出发,把个性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在个性阅读中,我们要把握度,就是所谓的“多元有界”。
四、填补空白,升华文本情感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其间存在着很多的 “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它是通过作者对文本的一遍遍朗读,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了:“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表示说不下去。我让学生发挥想象韩麦尔老师想说什么,通过朗读体会此情此景,通过想象孩子们有的认为韩麦尔老师想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把法语教好。”有的认为是“我希望大家永远记住法兰西祖国,记住我们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孩子联系上下文,作品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提高了语言感情能力,文本的情感得到升华。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洪镇涛均指出: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在教学中我们要深思语文的本位是什么?如何找回快要丢失的语文的本位。我认为那就是摒弃浮华,通过充分地阅读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去感悟蕴含的境和情。语文课堂中少了阅读就像少了骨架一样,再精彩的东西也是支撑不起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东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