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2期 ID: 133768

[ 张海容 文选 ]   

我所追求的富有魅力的语文课

◇ 张海容

  【摘 要】构建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授课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善于传授知识,更需要精心选择教学的“抓手”,营造认知“落差”,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知识形象 教学“抓手” 认知“落差” 情感体验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我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最后一课》:饱含满腔的热情,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多么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呀!这节课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以后,我心里有了一个榜样——于漪老师,我要象于老师一样努力营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构建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富有魅力的语文课首先要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这么说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要想争取你的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你必须展示学科的魅力。语文学科的魅力首先在于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知识形象的魅力至少应该包括语文教师自身魅力和知识本身的魅力两层含义。语文教师自身魅力包括许多方面。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是否富有魅力还得首推他能否拥有高超的语言素养,因为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应。
  2007年7月,我应邀前往宁夏吴忠展示公开课《我遥望……》。我以如下导语入题: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体裁、流派又如众芳斗艳,说到唐诗宋词同学们更是如数家珍,殊不知中国的现当代诗也是璀璨夺目。下面老师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当代诗人的诗《悬崖边上的树》。这位诗人便是曾卓,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赏析他另外一首在晚年时写的诗:《我遥望……》。我声情并茂的朗读立刻攫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拨动着他们的心弦,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情感之火,引发了学生的感情共鸣,迅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沟通我与学生思想交流的桥梁,为这节课的成功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形象的魅力还表现在知识本身的魅力。2008年7月,我到福州给“新课程语文学科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一节公开课《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在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诗《饮酒之五》入手,通过相互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这节课获得了满堂彩。这堂语文课的魅力在我看来其实也在于知识本身的魅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渊博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善于传授知识,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更富魅力。
  二、富有魅力的语文课要精心选择教学的“抓手”,着力解决好课堂中的核心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学的“抓手”,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教师讲得明白,学生听得轻松,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愉悦地解决好课堂的核心点,这样的课也是我追求的富有魅力的语文课。
  2009年7月我前往广西北海为那里的老师展示公开课《雷雨》。我以“探究周朴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作为教学的“抓手”,指导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最大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着力解决了本课的核心点:周朴园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抓手”呢?首先,周朴园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好坏兼备、善恶并存、美丑并举。如果仅从阶级论角度看,他绝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他也是人,也有人的真实情感。其次,从思想意义来说,节选部分至少包含家庭层面、阶级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哲学层面的意义,而后两个层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只有通过挖掘周朴园身上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第三,鼓励学生更多地从人性层面解读文本。崇高的悲剧不仅是对弱者的同情,更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优秀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人物灵魂与命运进行探讨,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进行体悟,对蕴藏于其中的丰厚的人文内涵进行发掘,从中让学生学会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培养人文情怀。
  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如一把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一旦拥有了它,就能深入探究文本潜藏的秘密,不仅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能使他们迅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轻松地攻下教学的核心点。
  三、富有魅力的语文课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认知“落差”
  富有魅力的语文课总能体现认知“落差”,学生在课后和课前的认识一定要有提升。试想,假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课前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成认知上的“落差”,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水平,那么,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效率往往就从“落差”上体现出来。
  2010年11月,我以《巩乃斯的马》一课获得了福建省首届新课程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从这节课的起始与结束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巩乃斯的马》这篇文章从文字到内容都很有冲击力,作者将深刻的思想、感性的文辞和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文章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我觉得难度很大,更何况学生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才拿到课文,文章篇幅长,意蕴丰厚,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我来讲是个非常大的挑战。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和思考,我把这堂课定位在散文文本的语言与情感方面,即“赏析本篇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这也是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所在。上课开始,我没有按照常规教学进入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起伏变化曲线图,并以这个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一开始对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不甚理解,画出的曲线图千姿百态,但不管怎样,在画线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尤其是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总算有了初步的体会。接着,我让学生相互比较大家呈现出来的不同曲线图,相互评点,相互修改,在比较、评点、修改中学生不断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每一次的评点,每一次的修改,认知的“落差”都在不断缩小,认知的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最后师生达成认知的共识,师生合力共同完成情感变化曲线图,这节课的教学核心: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迎刃而解。

我所追求的富有魅力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