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2期 ID: 133829

[ 杨榀 文选 ]   

添加还原要素阅读法

◇ 杨榀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它凝炼,含蓄,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性强,往往最大限度地省略衔接关联的词句。其次,传统的阅读诗歌方法主要是感悟,缺少逻辑体系。这些使读者难解读懂。添加还原要素阅读法,是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省略、压缩、倒装了的阅读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使诗词变成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以此简便快速清楚明确地欣赏诗词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阅读方法。从人称主语,到时间空间,从语法逻辑,到修辞意象,逐次展开,遵循思维一般规律,形成了一种程序化了的阅读过程。
  【关键词】难解 添加还原要素 操作性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经常使用跳跃省略、含蓄暗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意象组合、意境氛围、想象练字等艺术手法,使诗词凝练集中,蕴含深厚,含蓄有致。但同时,也加大了阅读欣赏诗歌的难度。另外,沿用至今的传统诵读阅读方法和直觉式思维方式,也使阅读欣赏古代诗歌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
  添加还原要素阅读法,就是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省略、压缩、倒装等阅读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使诗词变成一篇精美的散文,以此快速明确地欣赏诗词的阅读方法。
  中国诗歌,往往省略诗句乃至整首诗的主语。省略的主语一般都是诗人自己。换句话说,诗中所呈现的一切景物人物和事物,都是以诗人的视觉听觉感觉认识等为镜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省略人称及主语,让读者往往不知道是谁在看谁在听谁在想谁在感悟……从而迷失了诗词中行为的主体,茫然不知诗词中思维的线索,也就难以解读意象组合的意义。“中国诗歌常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了一种客观化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的体验转化和上升为普遍的和象征的东西,从而使读者也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和影响。”
  省略人称及主语,既然能使读者参与置身于诗人所提供的意境中去,那么,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添加上省略了的人称及主语,让读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大大方方地参与到诗的活动中来,置身于诗人所提供的意境中,感悟领会诗词中的美。
  中国诗歌还常常省略表时间表地点表空间的介词和副词,甚至省略时间、地点和空间这些叙写的基本要素。“中国诗歌语言没有时态变化,造成了一种绝对时间的感觉,从而也使个人体验具有了一种超越暂时时空的非个人化的普遍的色彩”这种超越暂时时空的绝对时间的感觉,让读者茫然难辨前朝后代,今昔和未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然省略过渡衔接关照性词句,也会使读者产生有点无线的感觉,茫然于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鉴于以上的原因情况,为了提高学习阅读古代诗词的速度效率,增强鉴赏的准确度,阅读诗歌时,将省略、压缩、倒置等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以此来明确词句间的关系,提挈诗词的思维线路,降低阅读的难度。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添加基本要素人称代词“我”。阅读古代诗词,首先要添加“我”,即根据古代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添加我看到,我听到,我听说,我感觉到,我想到,我理解为,我认为,我……。
  例如: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我看到)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
  (我看到)春潮带雨晚来急,(我看到)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读全诗,第一句写的是视觉所及的内容,前边可以加“我看到”;第二句写的是听觉所及的内容,前边可以加“我听到”;第三、四句写的都是视觉所及的内容,前边可以加“我看到”;这样,可以很快将这首诗连缀为:我看到涧边的小草长的清幽可爱,我听到丛林之中的黄鹂在欢快的鸣叫。我看到春潮涌动的江面春雨在不停的下着,这使水流得更加急速;我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只有一只小船斜横在水中,随波飘荡。
  添加省略了的“我”,让读者直接以“我”的身份参与到诗歌的阅读中来,使诗词因省略而宽广无边的动作行为,有了具体直接的行为主体,诗词的活动线索就明朗清晰了。
  2.添加表时间、地点、空间的介词或副词。在时间、地点名词前加“在”、“从”、“去”、“到”、“由”等介词,或者在时间名词前加“已经”“将要”等副词;根据情况,也可以直接添加表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名词。这一添加,和前面添加的“我”融合在一块,组合成结构性的短语:我在什么时间,我在什么地点,我在什么空间,——若进一步结合诗句的内容融合,就可以变成一条线——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人物、事情,或我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为此,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例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我在)岐王宅里(曾经)寻常见,(我在)崔九堂前(过去)几度闻。
  (现在)正是江南好风景,(我在)落花时节又逢君。
  通读全诗,第一句有方位名词“宅里”,前边可以加介词“在”;第二句有方位名词“堂前”,前边可以加介词“在”;因为是过去,所以,在谓语“寻常见”“几度闻”前,添加“曾经”“过去”一类的词;第三句里有表时间的副词“正是”,可以在前面加“现在”,第四句里有表时间的名词“时节”,可以在此之前加“在”;这样,这首诗就可以转化成:
  过去,我在岐王宅第里经常见到你演出,在崔九的堂前,我也曾经多次听到过你美妙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好的落花季节,没想到啊,我在这又遇上了你。
  3.添加过渡衔接关联性要素
  古代诗词,往往省略过渡关联性词句。阅读时,将省略了的词句添加上去,会使阅读古代诗词的思路,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再由一条线变成一个面——让一个个意象,变成一个明确清晰、连贯完整的意境。
  (1)添加时间过渡衔接关联性词句。古代诗词,从古到今,从今到古,从过去到过去,从现实到现实,两者之间,往往省略时间性的介词、介词短语、副词、副词短语、名词及名词短语。阅读时,将这些添加上去,使诗词的时间起始和归结,以及其间的变化,清晰明确。
  例如: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由此,我想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的前两句叙写的是眼前的景,后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对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嫦娥盗取仙药的事抒发自己的感慨;从现实到过去,应该添加“由此,我想到过去的”。添加这一短语,这首诗从现实出发,感慨过去的思路就清晰明确了。这样,这首诗就可以转化成:
  我看到云母屏风上的蜡烛映照的影子逐渐黯淡下来,我看到银河里的星星随着天色渐渐变亮而一点点在沉没。(对着这浩瀚的苍穹,我不由得想到传说中过去的)嫦娥,千百年来一个人夜夜面对凄冷的月宫,孤寂凄凉,她一定会后悔独自偷吃了不死的灵药。
  (2)添加地点空间过渡关联性词句。古代诗词,从此处到彼处,从彼处到此处,两者之间,往往省略地点空间性的介词、副词、名词及短语。阅读时,将这些添加上去,使诗词地点空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之间的变化,清晰明确。
  例如: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阙,先后出现了“塞下”“衡阳”“四面”和“千嶂里”四个表方位的名词,它们从北到南,从大到小,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事理联系词句。它们只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筛选组合的一个个意象点。要想将这一个个点变成一条意义连接的红线,就要加上过渡性的词句:(在)塞下秋来风景异,(抬头看到)衡阳雁(向南)去无留意,(再向)四面(倾听)边声连角起。(环顾)千嶂里,(回过头)(只有)长烟落日孤城闭。

添加还原要素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