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一次具体而微的公开课和课后专家评点,本文揭示了教学亲历者的教学心得,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淡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少一点预设,多点学生自足发问,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此类问题,必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迈进。
【关键词】教学展示 独立思考 自主性
笔者曾经参与市里组织的一次课堂教学展示,上课的内容是《我有一个梦想》。就笔者的理解,认为《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演讲稿,读懂读通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学生学习此文往往有“隔”,首先是少情感共鸣。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较难感受马丁·路德·金式的炽烈博爱情怀。因此,通过背景介绍、文本研习、诵读感受等手段营造情绪场,有助于实现移情入境,悟情明理。其次是少语言赏析。揣摩、感悟演讲语言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再次是少朗诵感悟。本演讲词可切入的知识点、情感点和能力点可谓多矣,但不管怎样设计都不能忽视用朗诵法感悟情感。
因此,我当时的教学设计确立以下了三个重点。一是重悟情。以感受情感为主线贯穿全课,充分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二是重品味。通过“删”“改”“比”等多种语言揣摩方法感受演讲语言的表达意义;三是重朗诵,设计散读、齐读、竞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还课堂书声琅琅。按照这样的设计,我顺利地上完了展示课,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是当时评课的章浙中特级教师的一番话:“对这样一篇学生都能看懂,理解起来没有偏差的文章,怎样去拓展文本的深意才是关键。”章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甚是忐忑。我原本以为我的教学语言精炼而富于激情,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得淋漓尽致,师生互动又很热闹,我还以为自己很成功呢!但是这种课上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却是老师未能关注的。
这就让我想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当然,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老师优美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到底该注意哪些细节,以免进入误区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变。
一、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淡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语文课堂仿佛久旱逢甘露,变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语文公开课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做代表发言,讲出本组探讨的结果。这种教学活动我们美其名曰“合作探究”。
这可以说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气。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评价优质课的标准便悄然转变: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气氛越热烈,那一节课便越成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之下,我们的莘莘学子不仅懂得了“合作力量大”,更学会了一昧依赖“集体智慧”,把一切问题都放到讨论中来解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似乎逐渐退化。难道就一定要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才是新课程教学吗?难道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就不是新课程教学吗?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如何成功,但归根到底,考试还不是要靠学生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语文老师不能为了追求表面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偏废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切不可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个人认为课堂上不要急于叫学生展开讨论,而应该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少一点预设,多点学生自足发问,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在课堂上或板书,或借助多媒体投影出来,或让学生即时回答,或开展讨论探究,学生或异口同声,集体回答;或随意举手,仓促回答;又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节节如是,周而复始,总不肯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也许有些语文老师是不相信学生具备自主发问的能力;又或者是担心让学生自主发问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及方案开展从而无法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更有些老师可能担心学生提的问题过于尖锐,让自己无法下台,有损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形象……原因也许还有许多,但做法都基本一致:就是不肯让学生自主发问。
天长日久,学生便习惯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习时若教师不提出问题便如“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试问,一个无法自主发问的学生有怎能学会自主学习呢?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又怎能成才呢?其实,老师的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我们的语文教材无非都是例子,语文老师无需过于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按部就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和大加赞赏,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发问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流于形式,盲目提问。只要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迈进。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我相信,经过我辈的求索,课堂教学会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