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360

  

《洛丽塔》的后现代色彩

◇ 张 萍


  摘要:后现代是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种类混杂,反对统一性总体性。本文通过对《洛丽塔》中人物、题材、体裁等分析,意在说明《洛丽塔》有很强的后现代色彩。它使小说的写作效果非同凡响,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回味。
  关键词:洛丽塔 后现代
  
  《洛丽塔》出版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许有些人只知道《洛丽塔》而不知道纳博科夫,也许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洛丽塔》才知道纳博科夫的。小说出版之后,曾一度引起沸沸扬扬的评论,一度被视为禁书,认为其有太多露骨的性描写,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它已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
  著名后现代学者哈桑(Hassan)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确定性”。这一范畴具有多重综合所指,如含混,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反叛性,反常,变形等。在这些界定中,贯穿着后现代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这种强烈的破坏欲望影响着社会政治、认识体系、情欲系统及个体精神等整个西方的话语领域。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第二个特征是“内在性” 。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之类超越性价值感兴趣。 哈桑将这两大特征视作后现代主义导向。它标志着后现代文学走向多元开放,漫无边际,玩世不恭,离散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不确定性 ,片段化 ,非标准化 ,无我及无深度性 ,不可表现性 ,反讽 ,种类混杂 ,狂欢 ,表演性 ,构成主义 ,内在性 。《洛丽塔》体现了许多后现代的特点,如不确定性,非统一性,边缘性,模糊性等。这些特点贯穿小说的方方面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
  
  一、关于洛丽塔
  
  洛丽塔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而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形象。这部作品不是单纯地描写一个寡妇的女儿是如何被其继父引诱,从顺从再到叛逆出逃的过程,也不是意料之中的从天真到成熟,而是细致描写了她灵魂挣扎的轨迹。这一点正体现了后现代不确定多元性的特点。洛丽塔的性格不是单一的。她多变的性格让人有时难以捉摸。在洛丽塔幼小的时候,她就失去了父亲。她经常幻想父亲的形象,想象中的父亲常被理想化。完全虚幻的父亲形象与现实中虚伪自私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她在母亲面前总是一副“冷冰冰"的形象,这便可以解释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感情是恋父情结的趋向。
  洛丽塔向往像正常大孩子一样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面对亨伯特,她又尽显天真少女迷人的形象,总是想方设法引起亨伯特的注意。她母亲与亨伯特说话时,她顽皮地做着怪异的舞蹈动作;眼里进了沙子,又向亨伯特求助;把口香糖粘在亨伯特的桌子上;坐在他的腿上看他工作。这一些行为都像是女儿在父亲面前的表现。这时候在洛丽塔的潜意识里渴望一位父亲出现,渴望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顽皮、撒娇、享受父亲的宠爱。
  洛丽塔渴望父亲的心理正好迎合了亨伯特追求的愿望。这成为悲剧的基本要素。亨伯特也就正中下怀地表现出父亲的博大来接受她的热情。虽然聪明的洛丽塔看出了亨伯特的醉翁之意,但渴望像正常孩子拥有父亲的心态使她做出了许多盲目的判断和愚蠢的决定,以至于造成奎尔蒂出现以后,她在亨伯特前多变的性格。她有时分不清亨伯特到底是父亲还是情人。有时在亨伯特面前像个顽皮的小女孩把口香糖粘得满车都是,但在跟亨伯特发生性关系时,却表现出情人似的从容老练。这样的性格使亨伯特难以捉摸。洛丽塔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扭曲复杂的心境中与亨伯特相处的。时好时坏,时动时静,时而天真,时而老练,不仅仅是读者不了解洛丽塔,也许洛丽塔本人也由于不能摆正自己与亨伯特的关系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这些描写都反映出后现代去中心、不确定的特点。
  
  二、关于体裁
  
  《洛丽塔》的体裁也不是固定的。亨伯特在开头那段富有激情的倾诉,将读者带入他的个人世界:“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之后他讲述他自己曲折离奇的故事。全书是一个自白书。
  可以说亨伯特的自述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其中也不乏其他体裁。小说第二部前半部分记述了亨伯特自己驾驶车带着洛丽塔游历美国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游记。小说中按时间顺序一一记述了他们的住所,发生的事情,使读者也随之游遍了大半个美国。在奎尔蒂出现在洛丽塔的生活之后,他的身影若有若无地游离在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左右。亨伯特意识到他的存在和意图,但又挥之不去,不断处于紧张、警惕的状态。这一部分宛如一部暗藏玄机的侦探小说。洛丽塔的变幻莫测,使小说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小说不是直白地反映人的心理,而是处处留下悬念,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在一家旅馆的时候,亨伯特将洛丽塔留在房间里,他去集市上买水果。回来以后,他发现洛丽塔换了件宽松的衣服,口红像是刚刚擦掉,但又擦得不干净。看到这一切,亨伯特意识到了什么,读者也想知道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在徒劳地追问几句之后,一切又恢复平静。像这样的情景,反反复复,总是给人留下思考。后现代的模糊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到底是因为亨伯特太迷恋洛丽塔了,以至于太敏感,神经质,无端地猜测,莫名地紧张,还是洛丽塔真的有叛逃的心理,真的有人跟踪他们的行踪来猎取他的洛丽塔?侦探小说式的描写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三、关于小说题材
  
  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体现是高雅文化,具有统一性,严肃性。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体现是大众文化,即雅俗共赏。它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的终极希望,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意识和拯救情节,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经典化,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或矛盾性并存。我们可以看到,在《洛丽塔》之前的许多世界名著,如《红与黑》《乱世佳人》大多都是表现主流社会,上层社会的生活。富丽堂皇的宫殿,轻盈的舞姿无不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英雄主义情节使人荡气回肠。与之相比,《洛丽塔》之所以在最初遭到非议是因为本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不堪入目、浅薄粗俗的一面。在这部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脏话、汽车旅馆等等,这些在现代主义中被认为是不可登上大雅之堂的。但这些不为人接受的一面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边缘性,反理性,反主流的一面。洛丽塔不是出于名门贵族,而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她像美国那个时代其他少女一样追求物质的享受。由于她的特殊处境,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满口脏话、没有教养、早熟的美国少女形象。洛丽塔这个人物正表现了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个主体,体现了后现代的多元性。
  洛丽塔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处在一团混乱之中。她并不像一般人那样顺理成章地从幼稚走向成熟。她的命运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因为她的处境,她从来就没有或没有认真地理性地思考过她的未来。开始出于对父亲的渴望,宽容的亨伯特的出现正迎合了她这种心态。她还来不及思考,就深深地被亨伯特的儒雅吸引,以至于她作出了盲目判断。后来在她对亨伯特父亲与情人形象混淆不清的时候,奎尔蒂出现了。当她意识到她对奎尔蒂的感情是真正的女人对男人的迷恋的时候,她又一次盲目地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逃离亨伯特,追随奎尔蒂。她意想不到的是奎尔蒂竟让她和一群男女做****表演。最后,她选择和一个油漆工结婚,草草结束了自己****与被人利用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洛丽塔是一个不幸的孤儿,她的外部环境总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她总是被动地、感性地接受着一切。
   [##]
  
  四、关于自述者
  
  作品中的叙述人有时会用到“非第一人称”的口吻——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譬如第一部第三章,“阿娜贝尔,跟作者一样,也是个混血儿”。 混血儿本身就具有身份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这里“作者”是指自白书的作者亨伯特,即第一人称“我”,可小说不用“我”而用“作者",故意将第一人称陌生化。本来是第一人称“我”在向读者倾诉,突然这种倾诉的氛围被打破,好像在说另一个人。类似这样异己的手法在文中比比皆是,它没有从头到尾都用“我”来叙述,而不时地讲“亨伯特"如何如何。比如“亨伯特在强烈的白炽灯光照射下大汗淋漓,低声哀号,在同样是大汗淋漓的警察的蹂躏下,已经准备更进一步的‘陈述’”。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化,使读者分不清是亨伯特自己在自述还是多了个自述的声音,增添了小说的模糊性色彩。
  
  五、关于奎尔蒂
  
  奎尔蒂是对洛丽塔命运影响很大的人物,所以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影响小说情节的发展。他是洛丽塔误入歧途,并使亨伯特犯下谋杀罪的关键人物。但作者开始对他的描述非常少。他像幽灵一样跟踪着亨伯特和洛丽塔,操纵着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只是通过一些潜台词来暗示这个神秘人物的存在,或是描述一些恐怖场景,如闪电的一刹那出现的一个黑色的身影,或是通过一些简短的对话来交待。总之奎尔蒂一开始没有露面。小说似乎故意在卖关子,越是主要人物越不费笔墨,但又让人觉得这一人物非同小可,作者刻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当亨伯特和洛丽塔开始汽车旅行的时候,一辆敞篷车像幽灵一样跟着他们。中间偶尔露过一次脸,但一改往常神秘的场景,而是像一个平常的问路人一样与洛丽塔在车门****谈。之后又神秘地尾随其后。尽管亨伯特处处小心,最后在医院他的洛丽塔还是让这个神秘人物带走了。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奎尔蒂才真正出现。磁性自信的声音,高大的形象使人认为他是一个临阵不乱、宠辱不惊的人。恰恰相反,当他面对亨伯特的枪口时,开始还能从容沉着,到后来就吓得失态了,荒唐得像个令人捧腹的小丑。他坐到钢琴边弹起了钢琴来镇静自己,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他逃跑的姿势也描写得滑稽可笑。
  
  ……他的手指胡乱在空中抓挠,屁股飞快地抬起,嗖地逃进了琴房。紧接着我们就在门里门外又踹又拽,气喘吁吁;琴房门上有钥匙,这被我忽略了。不过这次我还是胜了,反复无常的克莱尔突然挪动了一下,就坐在钢琴前,很粗暴地弹了几个强有力的和弦,琴声轰鸣,歇斯底里,他的下巴颤抖着,伸开的手指紧张地往键上狠砸,鼻孔里发出一种声带的喷气声,这在我们搏斗中还没有出现过。他仍然唱着那些让人不堪忍受的高调子,一边试图用脚打开钢琴近旁的一个像水手用的箱子,但没成功。我的第二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肘部,他从椅子上抬起身,越抬越高,像又老又病,头发灰白的尼金斯基,像老费斯弗尔,像我过去的一些噩梦……
  
  作者用较少的笔墨对如此重要人物的描写方法也与现代主义小说不同。 现代主义小说中,作者一般会用大量的篇幅从正面或侧面对关键人物进行描写。后现代写法让人猜疑之后,又给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后现代不确定性、随意性、反常性特点的体现。
  
  结语
  
  后现代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纳博科夫却是一九五四年完成此稿的。出版之初还遭到大多数人的批驳,冷淡,认为它是一部伤风败俗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派文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它们正悄悄隐退于历史的背面,代之而起的是以反文化、反美学和反文学著称的“后现代”小说。它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试图对先前的文学传统和价值观念进行消解。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也许正是这种新的世界观对人们重新认识《洛丽塔》有很大影响,使这部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二十世纪的巨著。
  
  作者简介:张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①唐建清:《国外后现代文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2。
  ②于晓丹:《〈洛丽塔〉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北京:《外国文学》,1995.1。
  ③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4.1。
  ④[美]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著:《洛丽塔》,于晓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312页,2003.2 。
  ⑤崔少元:《后现代主义与欧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
  

《洛丽塔》的后现代色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