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359

[ 刘志广 文选 ]   

悲剧背后的思考

◇ 刘志广


  摘要: 威利·洛曼的自杀首先是个社会悲剧,因为他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违背了那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生存法则;其次也是个家庭悲剧,因为他教子方式的错误致使两个儿子误入歧途一事无成,使他对未来感到绝望。文章试图从讨论、分析威利教子方式及其失败的教训中,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警觉,把它视为“前车之鉴”。
  关键词:教子方式 教子失败 梦幻破灭 人生悲剧
  
  一、概述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该剧于一九四九年首次在纽约百老汇大街上演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连续演出七百二十四场,是百老汇舞台上演记录最长的五十个剧目之一,曾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普利策奖,阿瑟·密勒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声誉。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小人物威利·洛曼的梦想和毁灭,并由此抨击了重表象不重实质,以金钱为尺度,诱使人们不择手段去出人头地的美国梦。”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个六十三岁的老推销员,他一家四口:妻子(林达),长子(比夫),次子(哈皮),他们生活在刚刚度过经济大萧条,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有着美妙憧憬的“‘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成功机会,都有发财致富的可能’的美国梦框架里,客观因素只是些可望不可及的美丽诱惑,主观因素又是一些自诩的前程与心造的幻影”。该剧家庭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威利和两个儿子(尤其是大儿子比夫)身上。比夫三十岁仍一事无成,工作没有着落;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哈皮是个乱搞女人的浪荡子。兄弟俩在事业无成、前途无望的情况下所经历的苦闷、彷徨最终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不幸遭遇归罪于老爸自幼对他们实行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因此,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后来反目成仇,甚至互相对骂。大儿子比夫违背了老爸的梦想与愿望,这对于年迈失意、心力交瘁的威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环境压抑、经济压力、儿子不争气等一连串不幸的打击下,威利·洛曼最终撞车自杀了。“这是他犯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这种过错就是全心全意献身于虚假的尊严,献身于他那种对成功的想法所包含的虚假的一面,认为只有花费‘力量’在后代身上,才能证实自身的存在,而这种力量则是来自他最后一笔财产的出卖,也就是出售他自己,以换取他的一笔保险费。”
  在对威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之余,我们禁不住对悲剧发生的背后产生深度的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与启悟。
  造成威利·洛曼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原因。在当时美国那个商品社会里,人情冷漠,竞争激烈得叫人发疯,所谓“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美国梦”,只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好幻想。和很多人一样,威利·洛曼是“美国梦”的失败者。他违反了美国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这条法则表明一个人在社会和事业上如果失败了,就没有了生存的权利”。因此,威利的死是一个社会悲剧。其次是家庭原因。由于威利错误的教子方式使两个儿子误入歧途并违背了他的初衷,引发了父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威利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人生观念
  
  威利·洛曼遇见了八十四岁的推销员——戴夫·辛格曼,“明白了,当推销员是一个人要求的最了不起的前途。八十四岁了,还有二十个、三十个城市可去,不管到哪儿,拿起电话,就有那么多人记得你,喜欢你,愿意帮你的忙!”“那年月这一行里讲的是人品……讲的是尊敬、义气,有恩必报”,这是威利走上推销员之路的原因。可惜的是他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戴夫·辛格曼八十四岁高龄,还在奔波操劳,自谋生路。
  邻居查利的儿子伯纳德——比夫中学时代的同学,是个忠心耿耿,遇事爱操心的孩子。一天他跑来抱怨比夫不温课,并对比夫说,“我听见比恩鲍姆老师说,你要是再不学数学,他就要给你不及格,你就毕不了业啦”,“光在球鞋上印上弗吉尼亚大学的字样也不一定能毕业”。听到这话,作为父亲的威利非但不以为然,还生气地责怪伯纳德:“你胡说什么?现在摆着三个大学愿意出奖学金收他,他们会给他不及格?”伯纳德离开后,威利就问比夫:“伯纳德这孩子没人缘吧?”接着,威利教育孩子:“伯纳德在学校可能分数最高,……可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明白吗?你们会比他强五倍!所以,我感谢上帝,你们俩都长得美男子似的。因为要说做生意,谁能出人头地呢,就得是那种仪表堂堂,叫人一看就喜欢的人,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他曾嘱咐前去会见奥利弗的比夫,“去的时候别穿牛仔裤、花格上衣”,“穿规规矩矩的成套衣服”。“进门的时候要春风满面,别一脑门子心事。要紧的不在你说什么,在你的风度——因为决定成败的总是靠人头儿。”威利还告诉孩子们,他有朋友,有人缘,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上述这些就是威利几十年推销员生涯中奉行的做人原则。
  威利上了年纪,不想跑外销了,想在公司找个活儿干,自认为是他给少老板霍华德起的名字,说成这事没有问题,结果被霍华德像扔桔子皮一样给解雇了。邻居查利为此批评他说:“到哪年哪月你才明白,这种事屁钱都不值!你给他起名字叫霍华德,可这件事你卖不出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卖得出去的东西才是你的。奇怪的是,你是推销员,可是你不懂这个。”这番话揭示了那个社会的本质,也击中了威利价值观念的要害。当听到威利说,“我一向觉得,一个人只要仪表堂堂,招人喜欢,那就什么也——”时,查利进一步指出,“人家凭什么喜欢你?谁又喜欢银行大王摩根来着?他难道仪表堂堂?在澡堂子里他模样就像个宰猪的,可是穿上衣服,口袋里有钱,谁都喜欢他”。查利曾真诚地想帮威利一把,给他提供个差事,可威利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作怪,却拒绝道:“我——我就是不能在你手下干,就这么回事,别问我为什么。”直到年老体衰,被公司解雇,想到人寿保险金时威利才感叹道:“怪事,你知道吗?一辈子在公路上,火车上,赴约会,这么多年,结果是死了比活着值钱。”可惜,他梦醒命尽,为时已晚。
  
  三、教子方式
  
  教养方式是有形的塑造。“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中所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更主要的取决于教育方式。”
  “一对农民夫妇教他们的女儿穿针引线,或者教儿子锄草犁田,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孩子将来生活必要的本领。”威利·洛曼教孩子的是将来出人头地,把所有的人都震趴下,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商界没能实现所谓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美国梦”,就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实现,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曾看着两个儿子得意地说:“征服全世界!你们两个家伙在一块儿,保险征服整个文明世界!”由于盲目乐观,威利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1.对孩子偷盗行为的态度
  养不教,父之过。威利父子下面这段对话,清楚地表明他对孩子偷盗行为的态度:比夫:“(对威利)您看见我的新橄榄球了吗?”威利:“(仔细看球)你哪儿弄来的?”比夫:“教练叫我练传球。”威利:“是吗?他给你的球,是吗?”比夫:“嗨,我从更衣室里借出来的(他会心地笑起来)。”威利:“(对他偷东西也笑着)我可是要求你还回去哟。”哈皮:“我告诉你了,爸准不喜欢你这么干!”比夫:“(生气)那怎么着,我本来要还的嘛!”威利:“(拦住一场刚要开始的争吵,对哈皮)本来,他是得用正规的球练嘛,对不对?(对比夫)教练大概还会表扬你的积极性哩!”比夫:“噢,他老是表扬我的积极性,爸爸。”威利:“那是因为他喜欢你,要是别人拿了球,非得大闹一场不可。"
   [##]
  查利曾警告威利:“他们(比夫和哈皮)要是再上工地上去偷东西,那个巡夜的可要叫警察来抓了!”威利做出的反应竟然是:“你还没看见他们上礼拜弄回来的木料呢,至少有一打,六乘十尺的,值好些钱呢”,“这俩小子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不难看出威利对孩子的偷盗行为分明是在鼓励和赞赏。
  比夫去找以前的老板奥利弗借钱时,钱没借到,却偷了奥的钢笔,在这种情况下,威利让比夫再去求他,比夫感到为难。请看两个人的对话:威利:“你把笔还给他,说是一时疏忽!”比夫:“我没法那么说—— ”威利:“就说你正在填写字谜,顺手用了他的笔!”比夫:“听着,伙计,当年我拿了那些球,现在又交出一杆钢笔,这不是不打自招吗?”威利不是要求孩子知错必改,而是教他们如何搪塞错误和蒙骗过关。
  比夫最终认识到偷盗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他痛心地、不无抱怨地对父亲威利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三个月没有地址吗?我在堪萨斯城偷了一身衣服,蹲了三个月监狱”,“从中学毕业,我每次有个好差事,都是偷东西叫人开除的”。
  稍加留意,我们自然明白,孩子的不幸遭遇与老爸威利的教子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2.对孩子学习的态度
  威利关注的是孩子的仪表和华而不实的外在表现,过分夸张和渲染儿子的所谓体育特长,根本不考虑对他们专心学习、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比如上面提到的:当伯纳德告诉威利比夫没温课,下个礼拜他得参加大考,“光在球鞋上印上弗吉尼亚大学的字样也不一定能毕业”时,威利非但不当回事,还生气地责怪伯纳德:“你胡说什么?现在摆着三个大学愿意出奖学金收他,他们会给他不及格?”他还教育两个儿子:“伯纳德在学校可能分数最高,……可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明白吗?你们会比他强五倍!”
  本,是威利想象中的哥哥。威利曾对本吹捧比夫说“他一分钱也没有,可是三所名大学抢着求他去,一旦进了大学,他前途无限,什么也挡不住他了,因为要紧的不是你干什么,本。要紧的是你认识谁,是你脸上的笑容,要紧的是关系……等到他一旦走进商界,他的名字响当当”。由此可见威利错误的观念和盲目的乐观。
  邻居的儿子伯纳德与威利还有过这样的几句对话:伯纳德:“他在哪儿?他要是再不念书——”威利:“(走到台口,激动地)那你就把答数递给他。”伯纳德:“我每次都给,可是会考不行!那是全州的考试!会把我抓起来的!”对孩子考试作弊,威利岂止是置之不理,确切说是赞成、支持。
  毕业大考比夫数学不及格,去波士顿找老爸。比夫:“爸,我数学不及格。”威利:“不是大考吧?”比夫:“是大考。我学分不够了,毕不了业。”威利:“难道说伯纳德不肯给你答案?”比夫:“他给了,他尽量给了,可我才得了六十一分。”威利:“他们就硬不给你加四分。”(注:美国中学,六十五分为及格)比夫:“比恩鲍姆说什么也不干。我求他了,爸,可他就是一分也不肯添。……您只要一去他准得把分数改了!……爸,您知道他为什么恨我,爸——有一天他迟到了,我就跑到黑板前头学他来着。我学他那个斗鸡眼,说话大舌头。”威利:“(大笑)你学他?同学们高兴吗?”比夫:“大伙都乐趴下了!”威利:“是吗?你怎么学的?”比夫:“山百山十山的平方根似……”(威利不禁放声大笑;比夫也跟着笑起来)威利作为父亲,不追究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还在同他开玩笑。后来因比夫意外发现威利的隐私,感到经常在他面前堂而皇之的老爸原来是个表里不一的骗子,于是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走上了堕落之路。
  试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持这样的态度,孩子还能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吗?!
  3.对孩子处世为人的态度
  威利的价值观念和教子方式,还导致了孩子处世为人方面的缺陷。
  威利一直希望比夫处处都能“走到(邻居的儿子)伯纳德前头去”,他一向认为伯纳德“没出息”、“没人缘”、“到了社会上,做生意”,自己的儿子们“会比他强五倍!”比夫自高自大,对同学颐指气使,伯纳德曾以当比夫的跟班为荣。比夫和哈皮到处撒谎欺骗,只图虚名,在家里,他们没说过十分钟实话。威利对孩子的这些毛病不仅不制止,还感到很得意。
  
  四、教子失败
  
  中学毕业后比夫去过内布拉斯加放牛,后来在达科他州,亚利桑那,最近在得克萨斯,都一样,什么事也做不成。离开家干了二三十种不同的职业,结果呢,总是一样。他一向坚持决不虚度一生,而每次一回到家就懂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虚度一生。因为他信奉了威利的梦想,以为不管付出多少,有什么抱负,成功都会在某个时候奇迹般地从天而降,所以他不能奋发有为、埋头实干。而哈皮精神空虚,专玩女人,盲目自大,无所作为,听不得任何上司的喝令指派。正如他自己所说:“有时候我真想就在商店里扒掉衣服,把那个臭小子,那个推销部主任好好揍一顿。我是说,要论打拳、赛跑、举重,我比那个商店里任何人都强得多,可是我得一天到晚叫那些婊子养的、粗俗的小人物呼来喝去,我真受不了。”是威利错误的教子方式,使两个儿子自幼养成了盲目自大,不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实现理想,因此丢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从真正意义上讲,比夫和哈皮是威利错误教子方式的牺牲品。在威利的葬礼上儿子比夫对老爸威利的评价是:“他错就错在他那些梦想。全部,全部都错了。”这种评价是对他最后那次跟威利争吵时,所发泄出的多年来淤积在心中的怨气、苦闷的概括与总结。这里我们不妨引用父子的一段对话,作为佐证:比夫:“从中学毕业,我每次有个好差事,都是偷东西叫人开除的!”威利:“这怨谁呢?”比夫:“而且我一事无成,因为从小你就往我脑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结果叫我在谁手底下听喝令我也受不了!你说这怨谁?”威利:“行了,我听见了!……”比夫:“你他妈的早就该听听!我到哪儿都得在两个礼拜之内当上头儿,现在我够了!今天我手里拿着钢笔跑下十一层大楼。忽然之间我停住了,你听见了吗?就在那所办公大楼的中间,你听见了吗?我站在大楼中间往外一看——我看见了天。我看见了我在世界上真喜欢的东西。干活、吃饭,有时间休息,抽一根烟。……我不是当领袖的材料,……我往后不会拿着优胜奖杯回家来,你也别在家里等了,死了心吧!”
  
  结束语
  
  威利·洛曼不声不响地走了——带着他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怀着对儿子们未来的美好愿望,想着他的死将有莫大的意义和价值。比夫要到西部牧场去自由自在地发展他个人的事业;哈皮发誓要在这个城市呆下去,要叫所有的人看看,“威利·洛曼没有白死。他的梦是好梦,人只有这一个梦好做——压倒一切,天下第一。他这一仗是在这儿打的,我就要在这儿替他打赢”;林达请求威利原谅,说她哭不出来,“我总觉得你又去跑码头了。我总在等你回来。”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威利的自杀很可能失去了他所想象的意义,悲剧之后还有悲剧。
  威利的教子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心存侥幸,不愿实干的思想;孩子的偷窃行为积恶成习,是老爸威利不注重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结果;孩子成绩差毕不了业,是威利不尊重知识,脱离社会现实造成的;孩子听不得上司的喝令是威利灌输给他们的洛曼家族的那种无端的优越感和虚伪的自尊心导致的。威利用自己的人生观教育孩子,使他们错误地认为不管付出多少,有什么抱负,成功都会在某个时候奇迹般地从天而降,因而不能奋发向上,埋头实干。
  伯纳德大学毕业后当上了高级辩护律师,“要在最高法院辩护一个案子”,不仅走在了比夫前头,还把他落下那么远,这使威利感到意外和震惊。遗憾的是他没有认识到伯纳德父子的成功,不是靠仪表,靠人缘,而是他们努力工作、专心学习的结果。
  正如李公昭先生所说:“威利看不到这两个儿子的失败是他的教育方式与价值观的失败,反而认为如果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换得二万美元的保险费作为启动基金,他们就一定成功。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他至死执迷不悟。”
  
  作者简介:刘志广,河南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吴戈.中国梦与美国梦——狗儿爷涅??与推销员之死[J].戏剧艺术(4)2002.
  [3]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美]阿瑟·密勒著.推销员之死[M].(英汉对照),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张守臣.心理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袁振国.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教育家的诞生(代序)。
  

悲剧背后的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