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米莉·迪金森二十五岁后即隐居避世,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诗和上千封信件。她生时不为人知,去世一百多年以来,却成为英语世界中人们的研究焦点。本文谨以分析迪金森的第一首诗为例,解读面纱后迪金森其人的世界观,主要是婚姻观。
关键词:狄金森 情人节诗 婚姻观
爱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二十五岁后即隐居避世,勤奋写作,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诗和上千封信件。她生时不为人知,去世一百多年以来,却成为英语世界中人们的研究焦点。后人对她的人生选择有许多的猜想。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对于离群索居的人也难以理解。以为这样的人或怪异、或清心寡欲、或悲戚孤独。在东方国家中,印度和日本在迪金森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我国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译诗和研究论文。刘保安教授近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近五年来国内的迪金森研究综述》的论文,介绍了近期来我国迪金森研究的译诗、论文主要观点研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①。在以下这篇论文中,我谨以翻译并分析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的第一首诗为例,以我的理解,透过这首诗看诗歌背后诗人的面目。我希望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说这位诗人,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她。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有一首著名的诗是这样说的:“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片天;掌中握无限,永恒刹那间。”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一个世界,我相信迪金森这首诗也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世界,看到迪金森其人的世界观,主要是婚姻观。
九位缪斯女神哪,醒醒吧,给我唱首神圣的曲,郑重地解开线团吧,系上我的情人卡!
噢,这世界是为有情人,为未婚少女,为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人而建,
为的是让他们轻声叹息,让他们温存耳语,让他们双方结合。
无论是地上,海上,还是空中,一切都为男欢女爱,
上帝造一切都成双成对,只有你如此美妙绝伦!
有新娘,便有新郎,原本是两人,结合为一体,
有亚当,有夏娃做他的妻,有月亮,有太阳;
生活证明了这条箴言是正确的,谁顺从谁就幸福,
谁要是不顺天应命,谁就会被吊死在树上。
有地位高的追求地位低的,有大的追求小的,
在这地球上,没有谁不在追求;
蜜蜂追求花,花儿接受他的爱,
他们举行了快乐的婚礼,有成百的叶子为座上宾,
风儿追逐树枝,枝儿顺其所求,
做父亲的喜为儿子觅佳偶。
暴风行过海滩,哼着忧伤的曲,
浪涛眼含思念,与月亮对望,
他们的精灵碰到了一起,结下了海誓山盟,
于是,他不再悲戚地唱歌,她不再愁容满面。
凡人追求凡人,死神却要一位活着的新娘,
黑夜与白天并蒂,早晨与晚上连理,
地是一位快乐的少女,天是一位真正的骑士,
这多情的地球啊,宜于求而不得。
现在看看现实,说说历史中的实际情形吧,
公平地对你说,正确地引导你的灵魂,切记:
你只是一个孤独的人哪,一个凄凉无依的人,
你没有好心的伴侣,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难道你永不会有安宁的时光,每一分钟都太长?
难道你总要忧愁思虑,哭泣当歌?
这里有美丽的萨拉,伊莉萨,还有爱梅琳,
有哈丽特,苏珊以及卷发的她!
虽然你的眼悲伤迷?,但你也许可以看清,
六位少女天真烂漫,楚楚可人,正坐在树上;
小心地来到树旁吧,勇敢地爬上来,
抓住你最爱的那个,管它时间与空间!
把她背进绿色的树林,为她建起小木屋,
她问你要什么你都给她,不管是珠宝,鸟儿,还是花儿——
带上横笛,带上号角,击起鼓吧——
与这世界道别,去到你风光的家!②
这首诗写于一八五?年情人节,作者刚过十九岁。通常人们认为十九岁的人正值青春且不谙世事。而这首诗歌却让我们看到十九岁的迪金森有对诗才的渴求、有广阔的视野、对世事已有了很深的理解、对人情现实有了警醒的洞察、对理想爱情境界的憧憬而言外却深知理想爱情与现实婚姻的相悖。
迪金森的诗绝大多数都篇幅短,句子也短。而这首开篇诗句子却很长。在我看来它像是为后面的诗写的一篇长长的序言,让人觉得她是在给后面的一千多首诗安了个前进中的火车头,声势很大。全诗共四十行。除开头两行单独开来,其他三十八行联成一体,感觉一气呵成。
全文可从以下几部分来看。
一、背景
诗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首迪金森所作的诗。根据《迪金森百科全书》, 在美国情人节交换情人卡的习俗源于英国,在迪金森时代很兴盛。她总共写了两首情人节诗。另一首是《过去的光辉过去了》该诗于一八五二年二月二十日发表在Springfield Re-publican。这首写于一八五?年的诗寄给了Elbridge Gridley Bowdoin (1820-1893)。他在一八四七至一八五五年间在迪金森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待老迪金森家的孩子们很好。他借书给她们并鼓励她们加入当时流行于美国的简·爱读书热潮。迪金森给这位大她十岁的先生寄了这首情人诗,取笑他单身并以玩笑的口吻敦促他在包括迪金森(即诗中“卷发的她”)在内的六位女孩中挑选一位。Bowdoin保存这首诗有四十年之久,在他逝世前不久寄回了阿默斯特(Amherst)③。诗中的六位女孩可能是Sarah Tracy, Eliza Coleman, Emeline Kellogg, Harriet Merril, Susan Gilbert和迪金森本人④。
二、开篇
这一部分包括开头两行。迪金森向缪斯女神祈求诗意灵感的气势让我心里忍不住惊叹:“难怪她日后会成为大诗人!”九位缪斯女神司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各司其职。她们也是诗神的代名词。迪金森为写情诗郑重其事地向她们祈求灵感,可见她对知识的渴求,对于诗意灵感的追求之强烈。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可见她对西方历史典籍尤其是《圣经》这部书已相当熟悉。迪金森对书籍的热爱和赞美之词,经常出现在她日后的诗中。比如在第371首诗中她阐述了读原装古书的虔诚态度和乐趣。她的第604首诗“累了一天, 翻开书拂去一天的疲劳,感觉真好" 叙述了读书之乐。第1587首诗 “他吃喝了精美的词句,他的精神壮大起来”和第1263首诗“没有哪艘战舰像书本一样,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赞美了书籍的力量。 对于知识,她不是一般意义地追求,而是祈求。
三、大环境的描述
这一个部分包括第三行(噢,这世界是为有情人……)至第二十四行(这多情的地球啊……)。
我们常引述名言说,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迪金森对此也深有体会。她的诗《大脑比天空更宽广》(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 可以引以为证。而本诗的这一部分则表现了她对于宽广的天空之下万事万物了然于胸的襟怀。她细细地数着从天上、到地上、到海上的一切,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天下万物以生命力,叙述了基督教《圣经》里描绘的上帝创造的阴阳双方相互吸引看似和谐的世界。
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迪金森本人的意见。她在叙说着的是上帝的要求。“谁顺从谁就幸福”,即是说,谁服从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保佑他。谁不服从就会被吊死在树上。树的意象在《圣经》中代表权势。亚当和夏娃因为不服从上帝的旨意而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被赶出了伊甸园。在原诗中这部分的二十二行里,迪金森用了七个动词强调句。仿佛是在说事情确实如上帝说的那样,而我迪金森却心有疑惑呢。因此她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句第二十四行说:“这多情的地球啊,宜于求而不得。”求而不得,才会演绎更精彩的故事。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个圆满的世界。圆满了,就无甚有趣了。
[##]
四、现实中个人的境遇
这一部分包括第二十五行(现在看看现实……)至三十行(难道你总要忧愁思虑……)。
迪金森把在上一部分中表现的疑问转化为对现实中个人际遇的清醒认识,并提出警告。这些话可以说是对Bowdoin说的,也可以是对每个人说的。虽然引述的还是《圣经》里的箴言,“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如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其实没有救世主可依靠,没有好心人可以信赖,须全靠自己,表达了她对人本身孤独无依状况的深切认识。也表现了她对于上帝的不信任。她虽然生活在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新英格兰,从本诗也可看出她的诗风与《圣经》息息相关,而她本人却一生都不参与教堂聚会活动,坚持自己独特的对上帝的看法。
五、对理想婚姻的憧憬
这一部分包括第三十一行(这里有美丽的萨拉……)至最后一行。
读这一部分,感觉是在听人唱起流行的西北民歌“大板城的姑娘”,语气诙谐,轻松愉快。
她把自己也列为被选对象之列,表达了她对理想婚姻的憧憬。在叙述者看来,理想的浪漫爱情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在这样的两性关系中,女子的一切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她应该得到她所渴望的生活,无论她的愿望是脱俗的,还是不脱俗的。如诗中所说,“她问你要什么你都给她,不管是珠宝,鸟儿,还是花儿——”很显然,叙述者很明白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她因此希望她有间小木屋,把家安在绿树丛林中,与世隔绝,远离尘嚣。
这首诗让我们对迪金森日后生活道路的选择觉得不难理解。她在年纪尚轻时已有了广博的知识,结合她对世界的仔细观察与思考,她为自己锻造了一对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以她的精明,又怎么可能看不出她憧憬的浪漫爱情在现实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呢?对于历史上以及她所处的社会现实中婚姻的本质,她在日后的诗中也有探讨。在第732这首诗的第一节,她写道:“起床去做他要她做的,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力,去做女人、做妻子该做的活,这样她才值得称道 。” 在这首诗里迪金森悲悼结婚女人的命运。“她”一切听命于“他”(上帝或丈夫?),而在默默无闻中埋没了自己的天才。下面这首小诗表现了她对婚姻本质的疑问。
以这样那样的方式,
把自己献给某某先生,
受难者册中记载的——
正是这无处可逃的网。
“受难者册 ”类似于我国历史上贞节牌坊或烈女传之类的说法。可见婚姻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至于她独自一人要去做什么,快乐不快乐,不用替她担心,因为她明白上帝造人自有其目的,如她在第1163首诗中所说的: “上帝的每个行动自有其缘由如每颗心自有其目的。”在第680首诗中的第一节里,她这样写道:“ 每个生命都趋向某个中心无论是说出来了的,还是没说出来的,人类的本性是为目标而活 。”
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以宇宙星辰为背景作为看问题的视角,意识到了她的世界是宽阔的,有广袤的宇宙万物有待了解,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世界有待探索。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徐翠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①参见刘保安:《近五年来国内的迪金森研究综述》,《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5期,第156-158页。
②本诗译文以及本文中提及的迪金森其他诗文及诗句均为本文作者所翻译。
③参看《迪金森百科全书》(AN EMILY DICKINSON ENCYCLOPEDIA)。Edited by Jane Donahue Eberwein. Greenwoon Press.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p.28-29, p.286-287.
④参看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rum Editionedited by R.W.Frankli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8,p.40.
参考文献:
[1]Johnson, T.H.ed. 1970.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London [M].Bost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