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246

[ 金荣权 文选 ]   

《生民》神话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 金荣权


  摘 要:周民族的远祖不是帝喾而是东方民族的大神帝俊,当帝俊部族被黄帝部族击败之后,离散、迁移,其中有一支到了西部,这一支族的英雄与炎帝部族的姜??结合而生下了后稷,也繁衍了周民族。姜??履帝武敏之说只不过是周人出于民族情绪和政治目的所编造出来的神话。后稷之被弃是因为姜??触犯了有邰氏族的婚姻禁忌。
  关键词:诗经 生民 后稷 姜?? 婚姻禁忌
  
  《诗经·大雅·生民》叙述了姜??生产后稷的经过,颂扬了周之始祖后稷的神异和对周民族的开创之功,所以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周部族的史诗。诗歌在叙述后稷降生时,采用了上古神话和传说,从姜??怀孕到后稷被三弃而不死,都充满了神怪特色。由于诗歌所记十分简略,对姜??的来历,怀孕的经过和后稷被抛弃的原因等,没有详细地交待,所以留下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但弄清这些问题又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贯通全诗意义,理解全诗的精神,同时对研究上古历史、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上古民俗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代有学者加以探讨,以期得出正确的理解,或是使结论更加接近真实。可是两千余年来,研究者们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异说纷存,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周民族的来源、姜??履大人迹、后稷之所以被弃等问题进行再探讨,从而发掘《生民》诗歌神话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关于周之远祖
  
  相传周人的远祖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而传说帝喾又是黄帝的后裔,所以周人理所当然是黄帝的一脉。关于帝喾为周人远祖的说法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便已经出现,所以《国语·鲁语下》中说:“周人礻帝 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成于战国秦汉之际的《五帝德》和《帝系》形成了黄帝——帝喾——后稷这一世系。司马迁承袭了这一观点,并把它写进《史记·五帝本纪》之中,于是黄帝为后稷先祖、帝喾为后稷之父,似乎成了历史的结论,无可争辩。但,事实上,后稷与黄帝没有任何关系,后稷也不是帝喾之子,而是帝俊部族的成员。
  帝俊这位远古东方的大神,其事迹不载于先秦史传,也不见于诸子文籍,只是在《山海经》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并且主要集中在“荒经”和“海内经”之中。他的一个妻子叫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妻子叫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并且中容国、司幽国、白民国、黑齿国、儋耳国、三身国、季厘国都是他的后裔;同时,在他的后代子孙中更不乏杰出人才,如发明舟的番禺、发明车的吉光、制造琴瑟的晏龙、发明歌舞的八子、发明百巧的义均、发明耕田的叔均等等。帝俊部族的这些神话英雄、自然大神和后裔之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十分罕见的。
  同时,《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有一条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这则神话记载,不同于历史书中帝喾生后稷的说法,明确地表明,稷之父是帝俊,帝俊乃周人之祖。
  然而,不可理解的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古代大神,在周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在上古神话中并不出名的帝喾却突然出现在中华民族的祖先神的行列,并取代帝俊成了周人之祖。当我们翻检上古神话和历史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帝喾正是帝俊的化身,二神原本是一个人。其理由有六:
  其一,《帝王世纪》云:帝喾刚生下来时,自道其名为“?痢保?俗钟搿翱 弊中谓??敉?U馐鞘芳以诒嘣煳宓凼老怠⒔?劭「脑煳?坂肥彼?粝碌暮奂!
  其二,史传后稷乃帝喾元妃姜??所生,而《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言帝俊生后稷,由此可证“喾”与“俊”当为同一人。
  其三,史传商代始祖契为喾次妃简狄吞玄鸟卵所生,商人之祖当为帝喾。而王国维认为“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何新也以为“俊”是商人的祖先。由此亦说明帝喾与帝俊本是一人。
  其四,《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云:“文十八处《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 郝氏认为“季厘”即“季狸”,帝喾之子与帝俊之子同为一人,所以帝俊与帝喾也同为一人。
  其五,《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而《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发明歌舞的八子后来变成了高辛的“才子八人”。
  其六,《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妻常羲。”毕阮注云:“《史记》云:帝喾娶?埚な吓?!端饕?吩唬号??t艘病! 可见帝喾之妻与帝俊之妻同为一人,亦可证“帝喾”即为“帝俊”。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帝俊就是后稷的父亲,而只能说后稷是帝俊的后裔,是帝俊集团中的一员。从神话传说和上古历史来看,中国上古有三大部族集团,即东方的帝俊部族、由西迁往中部的炎帝部族和居于西部的黄帝部族。在东方帝俊部族中,他的成员大都以鸟为图腾,也有以虎、豹、熊、罴为图腾的。所以,《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的帝俊后裔之国大都有“使四鸟:虎、豹、熊、罴”一句,这实际上是表明虎、豹、熊、罴乃为帝俊部族集团中各个氏族的标志。其中伏羲就是以虎为图腾的帝俊部族中的一支,所以“伏羲”又作“伏?”,《说文》释云:“?,虎貌。”而后稷一支为姬姓,孙作云说:“姬”字为熊迹之象,说明周人以熊为图腾⑨。我们怀疑周人之祖本是帝俊部族中一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在早期,为了对付黄帝部族,东方的帝俊部族与中原的炎帝部族曾经有过联合,后来两大部族都被黄帝部族击败,使帝俊和炎帝部族分别大举迁移,散落于各地。而周的先人与帝俊部族中另一位英雄少昊一起移居西方,成了帝俊的西方后裔。这正是《山海经》中所记的周人为帝俊子孙之国的来由。
  
  二、姜?痢奥牡畚涿簟钡恼嫦
  
  《生民》诗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鲁颂·?宫》诗又云:“?宫有?颍?凳得睹丁:蘸战??,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生民》说姜??是履帝武敏而生后稷,《?宫》说姜??“上帝是依”,实际上是一回事,那么在周人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履大人迹所生,后稷是上帝之子。
  对于姜??履迹的神话传说,很多古籍多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列女传》卷一说:“弃母姜??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
  《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说:“周本姜??,游闭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
  《论衡·吉验篇》说:“后稷之时,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之服,坐息帝喾之处,妊身。”
  朱熹《诗集传》则说:“姜??出祀郊礻某 ,见大人迹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感,于是即其所大所止之处,而震动有娠。”
  以上所载,或云是姜??郊游、或是游闭宫(即?宫)、或是出祀郊?时履大人迹。在说到姜??履迹的原因时,或说是好奇,或说是故意所为。但很少有人怀疑姜??履迹而生后稷的真实性。
  到了近现代,闻一多先生根据《春秋元命苞》姜??游扶桑之说,又罗列大量的证据,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揭示“履帝武敏”的真相,他说:
  
  上云?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悦喜也。……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其所象者殆亦即耕田之事矣。……当时实情,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
   [##]
  
  闻一多的观点一扫前人神异之说,以为“履帝武敏”只不过是对野合的美称。使学人大开眼界。
  陈子展先生说,“履帝武敏”只是说明后稷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当时属于群婚制,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后代便编出履迹之说(11)
  这两种观点就成了今天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说法。
  观以上诸家之说,都有让人不得其解的地方:前贤的履大人迹而感生说,固不可信;闻一多的野合说,虽能别开生面,发人深思,却与后文的弃子行为不能贯通。因为按闻先生所说,野合乃祭祀行为的一部分,那么说明在当时,野合行为是一种习俗,祭祀与野合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子,后来果然怀孕而产子,可以说是正中下怀,为何还要弃而不养呢?所以说野合说也只是一种推想;陈子展的群婚说也存在着与后文诗意不能连贯的问题,既是群婚,为什么生子之后要弃去呢?
  那么姜??的履迹到底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认为这是出于周人的民族情绪和政治目的双重原因,从而对上古史实进行有意的改造所导致的。
  史载商祖契也是帝喾之子,我们前面已经证明帝喾乃帝俊之化身,那么商祖契亦当为帝俊的后裔。帝俊王国是一个鸟的王国,所以相传契是其母吞玄鸟蛋所生;王国维在《王国维遗书·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中说,卜辞中常称的高祖“俊”,是殷商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由此可证商人和周人是两个同源同祖的民族,这种同源关系应该是周的远古先祖们所熟知的,当商人建立了殷商王朝之后,周人力量尚十分薄弱,并且处于被压制的地位,这使他们心中极不平衡。所以当商人说他们是“帝子”,是简狄吞下玄鸟蛋所生的时候,周人就说他们是姜??“履帝武敏”所生。只不过,殷人在编造神话的时候,在他们的文化中,还经常反映出他们是帝俊的后裔这一远古的传说。但周人为了掩盖他们与商人同源的事实,便与帝俊彻底地脱离了关系,用一个“履帝武敏”把自己的远祖虚化成了不可捉摸的“帝”,而他们自己当然也就成了“帝子”,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正是周人传说姜??履迹生后稷的真正原因。
  
  三、 后稷被弃的原因
  
  后稷一生下来,便被抛弃,所以后世名之曰“弃”。周人并不忌讳这一点,以神话形式传说他们的祖先被弃的事实,后世学者只是多方解释后稷被弃的原因,几乎没有人怀疑他的被弃。这一切都说明,后稷之被弃是历史史实。
  但后稷为何要被抛弃呢?古今对被弃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故生子不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水冰上,飞鸟以其翼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司马迁这一段历史描述是按照《生民》诗意加工而成的。按司马迁说法,姜??认为不通过正常的交接方式而生子,终究有些怪异、不祥,所以把后稷抛弃。但,履迹而生子本是不可能的,司马迁在认可“感生”说的基础上而解释弃子的原因,当然不能成立。
  2.试子说。此说源于《毛传》,毛传在解《生民》诗时说“天生后稷,异之于人,欲以显其灵也”。郑玄的《毛诗笺》也说“天异之,故姜原置牛羊之径,亦所以异之”。按毛传、郑笺所说,后稷之被弃只是姜??认为后稷是上帝的儿子,与众不同,所以想试一试他,同时让他显示一下神异之处。这种说法只是一种不合情理的假想,我们不能想象,在遥远的古代社会,母亲生下一个孩子之后,只是为了试一试他有没有神异之处,就把他抛向死亡之地。
  3.为保持名节。《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说:姜??“妊娠,恐被淫?u之祸,遂祭祀以求谓无子”。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姜??当时尚没有结婚,未嫁而生子不合礼教,因而要弃子(12)。此说站在封建立场上,从后天的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解释远古社会的行为,未免太过迂腐。
  4.因战难而弃子说。王夫之《诗经稗疏》说:“姜原为帝挚妃,帝挚无道,诸侯伐之,而后稷之生正在此世乱之时。挚即失守,妃嫔御蒙草莽,姜原不能保其子而置之隘巷,或自隘巷收之,知帝之所生也,而送之平林国。”王氏之说,不仅解脱了姜原之过,同时也使所有的于理不通的说法都得到了解释,可谓自成其说。但王氏所编出来的一段远古史太过离奇,也无所考证,固在学术界无人能够相信。
  5.怪胎说。当代学者刘毓庆认为姜??所生实为一个瓜形怪胎。“先生如达”的“达”字本为“瓜”字,当后稷出生后,为胞衣所裹,形如一个瓜胎,故被姜??所弃。刘毓庆的发现无疑较它说为优,这样就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后稷被弃的原因。但尽管刘先生列举了不少民俗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上的例子以说明“达”字为“瓜”字,但毕竟还缺少文字通假的直接例证。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
  我们认为,后稷被弃是远古时代氏族婚俗的禁忌所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3)中引用和发挥摩根的观点时,把远古社会的婚姻制度分成三个基本阶段,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婚姻集团按辈分来划分,同一家族内部相互通婚。普那路亚家庭是在血缘家庭基础上的进化,这种家庭制度首先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进一步发展到禁止同胞兄妹之间的性关系和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于是开始出现了氏族,也形成了族外婚,但这时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的出现,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和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生。姜??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姜??乃炎帝部族的后代,炎帝最早发源于姜水,后称之为岐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一带。相传姜??为有邰氏之女(14),或说是邰侯之女(15)。后稷长大之后,也是“即有邰家室”。有邰即今陕西省武功县。当时姜??所在的氏族应进入族外婚阶段,由于时代久远,我们无法考证当时与“有邰氏”所通婚的氏族是哪一个氏族,但应该不是由东方迁移而至的帝俊的后裔氏族。
  根据《生民》诗意和当时社会的婚姻状况,我们可以做以下推想:当帝俊后裔之族迁至西方之后,与有邰氏部族相邻,在长期的生活中,两族成员交往逐渐频繁,而两族之间却存在着通婚禁忌,当姜??与当时帝俊部族中的一支的某个男性结合而生下后稷之后,正是触犯了有邰氏族的婚姻禁忌,这也许才是姜??被迫抛弃后稷的原因。
  我们作出这种推测也不是无中生有,其依据有二:
  其一,如果后稷不是帝俊之裔,就应该是传统所认为的黄帝之裔,但对于当时极力想渲染其民族血统之高贵、努力想提高其民族地位的周人来说,为什么不干脆就把他们的始祖直接说成是黄帝呢?这样,既可以名正言顺,也能达到目的。可见在周人远古的历史传说中,他们是与黄帝没有关系的,他们的远祖也许只记得与帝俊有关,但到后来,出于政治和民族情绪的需要,又必须与帝俊族划清界限,于是周人无法指认自己真正的宗族渊源,只好以“履帝武敏”这一含混的词语遮遮掩掩地说出后稷族源。
  其二,后稷降生之后,遭两弃而没有反应,只是被弃到冰上之后,经鸟翼的温暖(或孵化)才显示出生命的力量。这神话的背后则说明是“鸟”赋予其生命的神性,其降生与鸟是有渊源关系的。正如前面所讲,帝俊民族正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与崇拜对象的民族。从而也能说明后稷与帝俊的关系。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金荣权(1964- ),硕士研究生。现为信阳师范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
  
  ①后被汉人收入《大戴礼》之中。
  ②《山海经·大荒南经》。
  ③《山海经·大荒西经》。
  ④见《山海经》“荒经”。
  ⑤《王国维遗书》第一册《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⑥《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第25页。
  ⑦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龙溪精舍丛书。
  ⑧毕阮《山海经新校正》,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3页。
  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⑩《闻一多全集》卷一,《神话与诗·姜??履大人迹考》,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据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版重印,第73-77页。
  (11)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18-919页。
  (1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3-50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45页。
  (14) 《史记·周本纪》。
  (15) 《列女传》卷一。
  

《生民》神话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