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是老子道家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道的两个性质就是无和有。老子看到了无,便看到了道,看到了道的一切奥秘。
关键词:无 有 道 名 门
当老子看到“无”,亦便看到了道;世人只知“有”,自然不知有道。因为,道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二十五章)。我们看不到无,当然无法看到道。老子是怎么看到“无”的?他没有讲,讲了我们也不明白,所以他干脆不讲。
他只讲“道”。“道”是什么?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很好,我们不懂。
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同上)无论遵从哪一家老学之说,都必须承认,老子讲到了无和有的问题,而且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的是:“无”和“有”同时产生,相互依赖,而且永恒。
可是,老子在第四十章又说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怎么回事?无和有不是同时产生的么?怎么又说有生于无?实际上,这里他讲了无的作用。无就是“反”,也是“弱”。这种反动力和弱作用就是无的表现。
没有无就没有有,有生于无(反之亦然),但有了有,无仍然存在,无使用“反”和“弱”的动力和作用!
然而无到底是怎么行使“反”动力和“弱”作用的?他没有说,但是他知道,必有某种力量在遏制“有”的扩张。斯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宇宙的起源和命运》中,在描述了宇宙在大爆炸之后,说:“随着宇宙的继续膨胀膨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下,产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并没有湮灭掉,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的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所以直到今天他们应该仍然存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它们(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笔者注)可以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去遏止宇宙的膨胀,并使之重新坍塌。” ①斯蒂芬·霍金的这段话,简直就是现代的科学家针对老子这个理论所作的最好的诠释。
无很厉害,它在创造万物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后文将会提到),而当万物生成后,它仍然制约着万物。它的方向是相反的,有的反方向——也就是说,它制约着有。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即是这个道理。人从一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是什么将人引向死地?就是无的力量!
或者可以这么说:反就是指黑洞或暗物质②这类的东西,弱应该就是时间。
不能让有无限制地生长,要不然,宇宙就将太挤了!
难怪老子说:“有无相生。”(第二章)
无的这个动力和作用,从哪里来?它始源于道,因为,是“道之动”“道之用”,由此可见,无必是道的一种性质。同样,有也是道的一种性质。
再回到第一章,我们应该能明白一点什么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论是无名还是有名,不过都是以道的名义,是道的两种极为重要的性质罢了!道运用两种性质创造了万物。无,打开了时间之门(万物之始);有,孕育了万物,开辟了空间(万物之母)。有勇往直前,无有似缰绳,驾驭着有的野蛮的空间拓展。“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永恒的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事物奇妙的变化(时间使然),从永恒的有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事物间的空间拓展或争夺的边界。
当老子看到了无,他就看到了道,看到了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看到了时间和空间。看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他称之为道,是非常形象的。真的就像道路一样,曲折蜿蜒,上上下下。
当老子看到了无,便看到了道,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让我们老老实实地这样翻译它吧:道是可以看到的道,(只不过)它已不是我通常所说的道,名是可以看到的名,(只不过)它不是我通常所说的名。
实际上,道即是名,名即是道。你看到过它,只不过你不认识他,它是以一种特别的样子不同的名字展示在你的面前。对于这一点,庄子最懂老子。庄子《天道》:“夫子(这里指老子,——笔者注)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③(大意为:先生说:“道,从大的方面说它没有穷尽,从小的方面说它没有遗缺,所以说具备于万物之中。)总之,道无处不在!
可见,道即是名,名即为道。当老子用道指称它的时候,是指道的本体,道的概念;当他用名这个字眼的时候,他指的是道以各种事物的面目出现。比如说“无名”、“有名”。
当老子看到了无,便也看到了道。
对于这句话,我们之所以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翻译,而不肯像我这样老老实实地翻译它,是因为人们不肯相信,老子是可以看到道的!
老子是真的看到过道的本体,或叫元始体,或者叫“象”!他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道不仅仅是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且,道又是独立不改,永恒不变的。他在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在第二十章明明白白、惟妙惟肖地为我们描述了道的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以此。(第二十章)
最后一句这样翻译:我为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就是因为这个。
这个是什么?当然是因为他看到了道的存在!它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有精、有信的实体!只不过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第二十五章),我们看不到罢了。
然而人们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的是: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老子已经多次明确无误地说过:“有物混成”、“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章)这些话?不要告诉我说,老子连精神和物质都分不清楚!
当老子看到了无,他便看到了道,道的性质和模样他看得清清楚楚。
此外,他还看到了什么呢?
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显然,道之为“物”,它不是纯净单一体,而是“混成”,所谓“混成”,不是混合体,而是混沌一体。因为他在第十四章又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白敫,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物,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这段话,台湾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老学专家陈鼓应先生曾有较通俗的解释: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见,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穷诘,它是混沌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返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物体。叫它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显然,道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从触觉上,都无从感知。它同时以“夷”“希”“微”的三种形态存在,即为“混成”。这种混成的结果,老子名之曰“惚恍”或“恍惚”,这两个字是他对道的最有名、最神奇的描述。
恍惚的状态是怎样的?老子的描述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显然是非常大的。对此,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又加以描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的这种大的程度,已经到了逝去、远离,乃至于又返回的程度。返回到哪里?返回到“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状态。
这是老子对道的无限大的描述么?或者,这也是他对道的运行规律的描述?——当道运行到无限大的时候,便“复归于无物”,然后,一切又从头开始。
[##]
请注意,“惚恍”的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不可致诘”。因为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但是,老子却明白无误地看到了它,有第二十章为证。
当老子看到了无,他便看到了道。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老子既然能看到道,也必能看到无。这两种假设均可成立。否则,老子的道家学说无从构建。
所以,无,是老子学说中的关键之处。难怪老子短短的五千余言中,无这个字眼就出现了八十九次之多!
前面已经说过,无和有是道的两种重要的性质。所以我们在第一章中可以看到,老子第一句话提到道和名以后,就始终在讲无和有的问题。他在这一章的最后几句话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这两者(无和有)是同一个来源,但是名字不同。同样可以称之为深黑色,非常非常的黑暗,那里是产生万物微妙变化的法门。
这里翻译“玄”这个字,本人特别改用了这个字的本义。因为我认为,老子是在给我们做一个描述,而不仅仅是对他的理念的阐述。他描述了道用“有”和“无”这两种性质创造万物的最初过程。那个过程是玄色的。
他当然也看到了“玄”!
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应该不是老学的太大的困厄:毫无疑问,这是宇宙生成论——在讲创世的时刻。
这里,关键的地方是对“门”的解释。
我认为,门是老子对于“天地”“万物”最初生成时刻的一个比喻。在那扇门的那边,宇宙并没有生成;在门的这边,宇宙诞生了。而那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的黑暗(玄)。
想想看,大约生存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看到了这一壮观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第四十二章中被老子“数字化”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据此认为老子发现了0和1、2、3之间的关系。我看到的是,一个用数字描述的宇宙大爆炸的全过程。这个爆炸极为剧烈,迅疾得难以想象,因为,从3以后,宇宙就迅速地生成了!非常类似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可以设想,在大爆炸的那一瞬间,时间和空间同时被释放出来,宇宙诞生了。这分明就是创世!斯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宇宙的起源和命运》中说: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⑤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⑥处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处结束……宇宙究竟是否有一个开端或终结?如果有的话,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⑦
老子的“门”可以说是对爱因斯坦的大爆炸“奇点”的比喻。爱因斯坦的奇点定理⑧和老子的“门定理”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他们都认为:宇宙必须有一个开始,它开始于一个点。这个点,爱因斯坦称之为奇点,老子称之为“门”。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奇妙的是,这同样和老子的看法一致。
当老子看到了无,他便看到了道,看到了道的性质、模样、它的无限大、它运行的起点和最终的走向,看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看到了人类社会一切困厄产生的缘由和解救之道……
然而,他是怎样看到无,看到道的?怎样看到那一切的一切?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对此,老子在第二十章写了自己许多与“众人”不同的地方:“我独泊兮”、“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沌沌”、“昏昏”、“闷闷”……而在最后他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他认为自己的可贵之处在于“食母”:我的可贵之处在于啜饮了宇宙的精华!这个精华是什么?有人说是道,有人说是宇宙的本源,好像都不能说服我们。但是这句话至少回答了他为何能看到无,看到道。
《老子》就是这样一本书,当你走完一个迷宫,接下来的永远是另一个迷宫。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时春华,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教师。
①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第111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② 黑洞: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暗物质:宇宙中除质子、中子、电子等“会”发光的物质以外,还存在着在原则上就不会发光的物质,它们就是神秘的暗物质。《时间简史·小辞典》第163页。
③ 庄子:《天道》第13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④ 大爆炸奇点:宇宙开端的奇点。(同注②)。
⑤ 大挤压:宇宙终结的奇点。(同上)。
⑥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第109页。
⑦ 奇点定理:这定理是说:在一定情形下奇点必须存在——特别是宇宙必须开始于一个奇点。(对此,斯蒂芬·霍金的看法与爱因斯坦不同,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无界的,他称之为“无视界条件”——笔者注)《时间简史·小辞典》第166页。
⑧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