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1148-1227),世称长春真人,山东登州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人,是金、元之际最著名的全真教道士。自小聪敏,成长以后,日记千言,久而不忘,以后能文擅诗,均赖以自学。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其道教词是同类中的上乘之作,前人对其评价甚高。其词不但用词典雅清丽,写景咏物更是清新脱俗。然而,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教诗词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在文学史、诗歌史、词史中也没有它们应有的地位,在宗教哲学的研究方面,就笔者所见,虽然有道教研究的学者对全真教进行专门研究,但对道教词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笔者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都涉及金代和元代的全真教诗词,对此有一些感悟和体会。由于全真教和丘处机经历的特殊性,这里有必要对此首先作一些介绍。
全真道创建于金初,是晚唐以来逐渐兴盛的内丹派道教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原符?道教极其凋敝的适宜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该教后来发展成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丘处机加入全真道,次年在昆仑山拜王??ㄖ匮簦┪?Γ??淦叽蟮茏又?弧T缙诘娜?娴来笫Χ加泻芨叩奈幕?匮??馐乔鸫誓苋〉煤芨叱删偷脑?蛑?弧M??ナ篮螅?鹗嫌诖蠖ㄊ?哪辏?174)西入陕西?溪、龙门两地,先后独自隐居十三年,历尽艰苦,专志修道。丘处机一生生活在政治局势多变的时代,他不仅是一位文学道士,更是把全真道推向鼎盛的重要人物,甚至还是救世济民的“活神仙”。贞?二年(1214)秋,丘处机请命招降登州、宁海的反金义军,获得成功,此事使丘氏的声望更加轰动远近,宋、金、元三方皆欲结纳丘处机,金宣宗、宋宁宗先后遣使来召,但丘氏均未应命。他看准了蒙古人早晚入主中原,也风闻蒙古军队的残暴,认为倘若能说动成吉思汗,制止杀掠,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丘氏测度形势,唯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请,于元太祖十五年(1220)春率十八弟子从山东出发,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印度大雪山之阳(今阿富汗境内),行程万余里,丘氏时年74岁。成吉思汗待之甚厚,不呼其名,但称神仙。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次年二月东归时,元太祖下诏尽免全真教赋税差役,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丘氏本人和全真教得益最多,可贵的是他利用这种特权,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元史•丘处机传》称:“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虞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其有恩于民由此可见一斑。在元代樗栎道人《金莲正宗记》即有一段话云:
仆尝游燕台,见三人相与论丘仙翁之功德。其一人曰:“我以为,?水溪边七年苦志;宝玄堂上数载流光,炼金丹太药之基,种火枣交梨之树。出神入梦,干地回天,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曰:“非也。我以为修宫立观,传教度人。开全真七朵之莲,种无影三花之树,受簪冠者半天下,谈道德者匝世间,无人不饮于重玄,有物尽沾于至此,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曰:“乃二公之所说,见其小不见其大,得其粗不得其精,取泰山之半拳,拾邓林之一叶也。我则以为,当时蒙古锐兵之南来也,饮马则黄河欲竭,鸣镝而华岳将崩,玉石俱焚,贤愚并戮。尸山积而依稀犯斗,血海涨而仿佛弥天。赫然若雷,无赦如虎。幸我长春丘仙翁,应诏而起,一见而龙颜稍霁,再奏而天意渐回。诏顺命者不诛,许降城者而免死。宥驱丁而得赎,放虏口以从良。四百州半获安生,数万里率皆受赐。……救生灵于鼎镬之中,夺性命于刀锯之下。不啻乎百千万亿,将逾于秭穰京垓。如此阴功,上通天意,固可以碧霄往返,白日飞升。又何用于九转丹砂,七还玉液者也。”
由此可知,丘处机在金元之际拯救了许多中原民族生命文化劫运,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功绩甚伟。从历史的观点来说,姚从吾先生称其为“民族大救星”。丘处机是全真教中仅次于王??墓Τ迹?笕顺=??胪??嗵岵⒙?谓“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极也”(《道藏》,第3册)。王??叽蟮茏尤ナ篮螅?郧鹗衔?媸Φ牧?排墒屏ψ钗?渴ⅰ6杂谡庋?晃恢??睦?啡宋铮?渖?健⑺枷牒褪?适侵档蒙钊胙芯康摹
丘词收入《?溪集》,该书主要是丘处机居?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明《道藏》收入太平部。当然,道教词由于主要用于道士们修身养性、传道布教的需要,很多词的文学性不太高,有不少是“炼形服气,怪诞不经之语”。而丘处机的作品因具文学艺术的价值,所以在专门汇集文学作品的历代词选丛书中,他是少数能入选的道士词人之一。他的词集除见于今本《道藏》以外,尚收入于朱祖谋的《??村丛书》与陶湘《景刊宋金元明本词补编》。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收入丘氏词作的全部内容,该书“据影印金本及道藏校补朱本”,又据相关书籍增补了十九首,这样一来,丘词被唐圭璋先生搜罗殆尽,故本文引丘词以《全金元词》为主,对丘处机诗清拔淡雅的风格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下对其咏物写景词进行分析。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这是一首咏梨花的作品。此词表面上虽是咏物——梨花,实则是作者借不食人间烟火的梨花,以寄托自身的超尘拔世之志。上片写梨花开放的时间、风姿、周围的环境。前两句点出梨花开于晚春的寒食节前后,“春游浩荡”表明是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冷”字,生动地烘托出宁静、微寒的夜景,使读者想到曹雪芹的“冷月葬花魂”。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下片前三句用典,继续以“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来比喻梨花,《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三句就是用这典故,这位神人,修养已经达到神化难测的境界,暗写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万化”诸句写作者的体会与想法。由上句的“神人无功”,这位藐姑射山神人虽有大功,却无意于求功,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志向;作者又由梨花的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感慨世俗之人未能欣赏,就好像俗人对作者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毕竟,世人多醉我清醒,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世的清凉境界,也只有能进入洞天福地修行的有道者,才能心领神会。此词虽是咏物,实即咏自己,这正是文人咏物词的寄寓手法。此词把梨花独特超群的气质,写得生动鲜明,让人有清新脱俗、灵秀异常的感觉,虽结尾不免落入谈道论教的范围,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人所选取的歌咏之物,往往是个人内在性情与艺术风格的表征,因此丘处机歌咏浩气清英、仙材卓荦的梨花,可以看出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灵秀异常的神人气息,而表现于作品中,则呈现了清拔脱俗的风格特色。
此词是丘处机词作中的上乘之作。明代学者杨慎在《词品》云:“丘长春咏梨花[无俗念]云(词略)。长春,世之所谓仙人也,而词之清拔如此。”清代学者冯金伯《词话萃编》引《竹坡丛话》云:“有好事者问丘长春曰:‘神仙惜气养真,何故读书史作诗词?’曰:‘天上无不识字神仙。’丘有咏梨花[无俗念]词,极清拔。”香港学者黄兆汉先生说丘处机:“咏物词中写得最好而又最为人所传诵的大概是《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笔者也认为,此词与《无俗念•枰棋》,同为丘处机咏物词中最优秀的两首作品。丘处机于群芳中,最喜爱梨花,《?溪集》卷三有《武官梨花》五言长篇一首,也写得很好,附录于下,读者可与《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一起欣赏,原诗为:“白帝离金阙,苍龙下玉京。地神开要妙。天质赋清英。色贯银蟾媚,香浮宝殿清。参差千万树,皎洁二三更。艳杏无光彩,妖桃陪下情。梅花先自匿,柳絮敢相轻。最好和风暖,尤佳丽日晴。游人期放旷,羽客贺升平。未许尘埃染,常资雨露荣。郭西传旧迹,山北耀新声。烂熳莺穿喜,扶疏鹊踏惊。琳宫当户牖,芝室近檐楹。绰约姑山秀,依稀华岳精。会看年谷熟,普济法桥成。”(《武官梨花》)
[##]
《无俗念•枰棋》
前程路远,未昭彰、金玉仙姿灵质。寂寞无功天赐我,棋局开颜销日。古柏岩前,清风台上,宛转晨餐毕。幽人来访,雅怀闲斗机密。
初似海上江边,三三五五,乱鹤群鸦出。打节冲关成阵势,错杂蛟龙蟠屈。妙算嘉谋,斜飞正跳,万变皆归一。含弘神用,不关方外经术。
这是一首咏围棋的词。上片写下棋的起因、环境及棋友。前四句言自己近期修炼“无功”,没有领悟到玄关秘诀。欲修心见性而“无功”是全真教道士常遇到的现象,全真教非常强调修心见性,具体做法是什么呢?丘处机在《北游语录》中指出:“但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如心定,有为也是,无为也是;心不定,处有为也不是,无为也不是。”也就是说,首先要心定,从而清除妄念,磨尽爱欲,除去旧习。他为了消除妄念,最后甚至自行阉割,断绝情根(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修炼无进展,有些寂寞,出家修行人条件简陋,无其他遣愁的方式,于是动了下棋的念头。“古柏岩前,清风台上”写下棋的环境,宁静而幽雅。清晨,词人刚用过早餐,正巧一位“幽人”来访,天赐对手,总算有了开颜销日的机会。同为道友,同有“雅怀”,他们下棋既不为“荣誉”,也不为“名利”,纯是出于消闲,正是丘处机所讲的修行要“无为”。整个上片都以一种不枝不蔓、从容不迫的叙述,逐步交代了下棋的起因、环境及棋友,极其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对棋局的描写。下片“初似”三句,特别是“乱鹤群鸦出”,用比喻的手法,写开局之初如群鸦的黑子和如乱鹤的白子,星星点点散布于棋盘的状态。接着棋局进一步发展到中局,“打节冲关”摆成阵势,随之出现的胶着状态的争斗,并以“蛟龙蟠屈”作暗喻,写出了在互相围杀中黑白子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案。这两个层次描写的是两个不同的围战阶段。使用的两个比喻,一明一暗,都极为生动形象。
此局结果如何,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因为是“雅怀闲斗”,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感觉、认识。最后,写自己对棋道两方面的认识。“飞”和“跳”,是围棋布子的术语。“跳”是从横方向沿线隔一间外着子,“飞”则是对角斜向着子。
在词人看来,虽然围棋布局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词人以道家的心性来体认棋术的变化,与他在《忍辱仙人》一词中所说的“千古圣贤皆一轨”同出于“万物虽多,其治为一”的道家观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词人还是承认棋术是复杂的。“含弘神用”,神用指棋术的千变万化之处,也就是上片结尾所谓“机密”之所在。含弘意为内涵弘富深博。词人认为,棋艺的这些神用变化,与自己信奉的全真义理没有具体的相关之处。这最后的评价,与开篇所叙述的下棋缘由恰好形成了呼应。在这无意的照应中,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对待下棋的超然而略带一些思考意味的态度。他没有醉心于棋术中的机变巧思,而是着眼于围棋“开颜销日”的效用。他是“闲斗机密”,重在“闲”,而不在“斗”,这正是丘处机道教思想的一部分。这完全出于一个全真道士“无为”的心性。我们应该从这一角度去把握该词在咏物中所体现出来的雅意静怀。此词虽属咏物,但真正写棋的内容不多,以文为词的叙述多于意象的经营,自我活动多于拟物象征。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云:“邱长春……《无俗念•枰棋》云:‘初似海上江边,三三五五,乱鹤群鸦出。打节冲关成阵势,错杂蛟龙蟠屈。’……其形容棋势,如见开奁落子时。”对此词评价极高。
《无俗念•月》
偎岩傍陇,?~长更、萧索昏魔非一。皓月澄澄山上显,天角辉辉初出。露结霜凝,金华玉润,淡荡何飘逸。清临寰宇,发扬神秀姿质。 凄怆六合群情,淹沉幽昧,惨怛劬劳疾。大阐良因弘济度,皆得逍遥宁谥。浩气腾腾,余光霭霭,至性那亏失。圆明法界,****常自充实。
由于此首咏月词的下片谈玄说理的内容太多,故其上片最为人所称道。上片写月初升时的环境、修道的感觉、月出时的情景。前三句写作者修炼同时也是月初升时的环境,作者在大岩石旁扼守长夜、打坐,逐渐进入修行的状态。“非一”表达气行融和而神定,一片清虚、通澈光莹。以下五句描写月出时的情景。“天角”犹言天涯,指遥远的地方。“淡荡”悠闲自在。一轮明月从寂静的空山里爬出来,就连“天角”这样遥远的地方,也被皎洁的月光所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甘露与白霜结成了,明月如宝玉一样润朗光滑。以下两句“清临寰宇,发扬神秀姿质”,描写在此种状态下的感受。作者与万物都溶浸在月光中,在如霜似乳的清辉里,他体会到这种高洁清绝、灵秀脱俗真心状态。丘处机喜欢以莹净皎洁的皓月比喻真心的清莹明澈、真洁澄湛。在《?溪诗》的《修道》篇里他即言:“寂灭无心地,光明耀太虚。琉璃含宝月,纲络贯天珠。”同样,在这首词中可以看到丘处机表面上写的是月,实际上是借金华玉润、余光霭霭的具体月相,来比喻抽象的真心状态。真心一旦如明月一样洞澈晶莹,便“至性那亏失”。因此丘处机最后说:“圆明法界,****常自充实。”
近人况周颐先生极欣赏这首词。他说:“《无俗念•月》云:‘露结霜凝,金华玉润,淡荡何飘逸。’尤能写出月之神韵。向来赋此二题者(另一首乃丘氏之《无俗念•枰棋》),殆未曾有。”对这两首词评价极高。
在《?溪集》中最看出丘处机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提供文学欣赏价值的,大部分是咏物写景一类的诗作或词作。这类的诗作或词作,在意境的塑造与艺术的提升上,已有很好的成绩,其中更不乏一些诗意浑然的作品。在《?溪词》里,丘处机以自然简净的笔调,创造出清拔淡雅的诗风,透发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故玉峰老人胡光谦在《?溪集》序称其诗词为:“动容无不妙,出语总成真。”清代学者阮元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五也说:“处机各诗,亦清真平淡,多可诵云。”
作者系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左洪涛主持的“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元代道教文学探析》”中的一部分,课题编号:06JA75011-44023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