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历史上最繁荣鼎盛、国富民强的朝代是唐朝,而唐代的诗歌风格各异,文风的多元化成为了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之一,为我国现代女子体育运动提供了历史依据和传统文化意义,将唐诗中表现唐代女子球类运动的诗歌收集于一文中,协助学者对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同时,也为弘扬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现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唐诗 唐代女子球类运动
唐代是一个开放型的时代,唐代女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她们可以从事的行业和社会活动也比其他时代广泛得多,因此唐代女子得以在各个领域发挥出她们的天才,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表现出超新兴的气息。与此同时,唐代以诗歌为主的文学样式在当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繁荣。诗人思想开放,并乐于写作,以其独特的浪漫形式记录下了唐代历史和体育发展史资料里特殊的一部分。本文从体育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将唐诗中表现唐代女子球类运动相关的诗歌收集在一起,为推动我国现代女子体育运动项目的建设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记录唐代女子步打球运动的诗篇
与击毬(马球运动)的规则相同出现的“步打球”,又称“步打”,是唐人从马球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在唐代非常盛行,是徒步以曲杖击球的球类运动,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是适合女子体育活动的球类运动。步打球是唐代最盛行的体育项目之一,在唐代宫廷中,男、女步打球运动都很盛行。在节令日时,如寒食节也会有步打球的活动,但多数来自于皇宫,由于统治者的爱好,步打球在宫廷里是为皇帝娱乐而服务的。取得胜利后,就会得到帝王的赏赐,因而跪拜谢恩,由此也可说明,从古代比赛胜利者就会得到奖励。
二、诗歌中所体现的唐代女子蹴鞠活动
球类运动在中国称之为“蹴鞠”、“蹋鞠”,据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考证,这项运动起源于黄帝时期,而原始的“鞠”是用两片软皮缝合后并在其内部塞满动物毛发,成型后用脚踢滚,并射入制定门中而取乐的一种球类。通过踢鞠这种运动,人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腿部肌肉和脚部力量,从而锻炼下肢的灵活性。从黄帝时期到汉代,这种体育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各个阶级的体育活动项目。
至唐代,蹴鞠运动得到了发展,“鞠”球的外观从两片皮子缝就升级到了用八片皮子进行缝就,同时,球体里面会以动物的尿泡冲上气,做为球胆,在其满气鼓起来后也冲涨了外皮的形状,成为了所谓的充气皮球。在使得球体质量轻盈的同时使得踢鞠更加安全有趣,很适合于女子的体育运动。唐代宫里宫外的女子都喜欢这种球类运动,称之为“白打踢户”。诗中还间接表现了女子蹴鞠是以其踢得更高或者踢出更多的花样为主的运动,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诗中出现的词语“白打”指的是对运动过程中场地和球具的无限制性特色,在“白打”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员对踢为主的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女子球类运动。而每逢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等节令日时,宫廷里的妇人们都会在宫廷之中进行“白打”的球类活动或者表演。在不同的节令日,宫中的女性都会“上相(化妆)”来进行“白打”的球类比赛,参与的宫人也很多,同时还受到朝廷的鼓励支持。对获胜者进行体育奖金发放的鼓励,为皇宫的节日增强了不少的气氛,诗文的轻松积极,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活动的向往和爱好。后世研究者也能通过诗中文字推断出,唐代的统治者们非常鼓励宫廷女子蹴鞠运动,所以,很多宫女在日常就会进行着此类的球类训练,在满足统治者娱乐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比赛来赢得金银和声誉,与此同时,从这些诗文中也都表现出唐代诗歌文学的多样性取材和开放性文笔特点。
三、记录唐代女子马球运动的诗篇
唐太宗认识到马术对于作战的重要作用,马球运动是选择军事官员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项唐代军事进行训练的项目,唐太宗在马上得天下,他认识以马球来进行军队训练,能让麾下士兵更加勇猛。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马球运动正式成为一项军事体育项目。在唐代,马球运动是受到最多人喜爱的运动,尽管它是最激烈最惊险的运动。所以,在唐代无论是皇帝还是文人墨客,是男性或者少女妇孺,对马球这项运动都有着狂热的喜爱和追捧,例如,唐玄宗一生酷爱马球运动,在他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利于皇亲国戚组成四人马队,对战吐蕃的十人马队,技艺高超的唐玄宗博得阵阵喝彩。其身体健康,在花甲之年仍然对马球运动保持挚爱,并积极参与,通过运动强健体魄,最终活到了七十七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民风开放最早的一个时代,妇女思想也很先进,对于这种激烈的马球运动,同样也是追捧喜爱。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就说到:“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高坐,百戏皆呈亦未休。”表现了唐代宫廷为王公贵族助兴,常举行女子马球运动。一身戎装的宫女们在马球上表现得英姿飒飒,动作灵活,身姿娇美,极有风采,赢得权贵们的喜好,也使其在宫中成为了寒食与清明节的重要保留节目。而这千万的诗文流芳后世,才能再现唐代女子运动的风采,给文学爱好者无尽的遐想。
四、唐诗中记录的女子踏球运动
《新唐书》云:“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踏球,又称“蹋球”或胡旋舞,盛行于盛唐时期。在唐朝封演所撰的笔记《封氏见闻录》中有提到:“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会登蹋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同时,《乐府杂录》也记载:“舞者有骨辘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球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球子上,其妙如此。”所以,可想而知,踏球运动是一种技巧性的球类运动,它集杂技、舞蹈、体操于一身,因舞姿的优美丰饶和对空中平衡技巧的要求,使其在唐代宫廷中成为一项有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并受到宫廷统治者们的推崇喜好。诗人王邕在其《内人蹋球赋》中有对胡旋舞的描写,他把这种表演方式与踏球运动结合起来:“方知吾君偃武之日,修神仙之术,但欲扬其善教,岂徒悦其淑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体操球类运动。通过诗文也看出唐玄宗对这种踏球运动的推广,在保证其娱乐性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一项体操运动来给宫女们健身所用。由于踏球运动有极强的观赏性,所以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爱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白居易的《胡旋女》了,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迥雪飘颻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诗中详细地叙述了踏球运动是属于宫廷的表演体育运动节目,舞者伴随音律翩翩起舞,技巧之高,让人称奇。于是这种踏球活动风靡了当时的首都长安城,与此同时,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便形成了一股“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胡旋。中有贵妃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的风气。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唐代国势富强,社会相对稳定,疆域辽阔,封建社会主义经济高度繁荣,从而为其更好地创造了极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与此同时,也成为了古代传统体育史上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和进步时期。在体现唐代文化最高的诗歌中,都描写了丰富的女子体育活动内容,这些诗歌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勾画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可以说是最兴盛的,无论在种类、形式还是规模上都在我国女子体育运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女子体育发展做出了奠定。对探索我国古代女子体育发展史和发展现代女子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0-67.
[2]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9).
[3]傅砚东,李晓华.唐人的健美观念与唐代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的特色[J].浙江体育科学,1997.
[4]罗忠.谭小麟艺术歌曲的和声.音乐艺术,1989(3).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