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闻名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小说家。《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极具艺术震撼力,曾轰动美国,奠定了莫里森获诺贝尔奖的基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美国黑人的生活境遇进行了深入刻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件痛彻心扉的事实——一个黑人母亲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本文就为此指使这位母亲做出如此疯狂行为的背后意蕴展开分析。
关键词:莫里森 《宠儿》 母爱 异化
一、前言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闻名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小说家。她生于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城。幼年是在经济大萧条中度过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都具有棱角分明的个性。受其父母影响,莫里森从小就养成了好战的精神。而且莫里森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1953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又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来在纽约的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她主编的《黑人之书》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史的百科全书。
毋庸置疑,莫里森是位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黑人作家。她的主要作品都是以表现美国黑人的命运为主题的。包括《最蓝的眼睛》、《舒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等。《宠儿》从内容及手法上都前进了一大步,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极具艺术震撼力,曾轰动美国,奠定了莫里森获诺贝尔奖的基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美国黑人的生活境遇进行了深入刻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件痛彻心扉的事实——一个黑人母亲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指使这位母亲做出如此疯狂行为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她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希望能对读者起到启发作用。
二、《宠儿》概述
《宠儿》的故事情节改编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莫里森搜集了大量关于此事件的资料,并用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写成了《宠儿》这部小说。
《宠儿》以林肯总统废除奴隶制前后二三十年间的那段沧桑岁月为背景,描写了奴隶制下的黑人的悲惨命运。1855年,女黑奴赛丝由于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奴役和迫害,毅然逃亡。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种植园逃至辛辛那提蓝石路124号,投奔到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那里。二十八天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着他的爪牙们追踪而至,绝望的赛丝情急之下亲手杀死了两岁的女儿“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被废除,宠儿还魂而至,赶走赛丝的情人保罗·D,企图一人独享赛丝的母爱。对那不幸的过去的辛酸记忆缠绕着赛丝,使她的身心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小女儿丹芙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以后,便与其他黑人一道赶走了宠儿,赛丝最终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获得新生。
三、“异化”的母爱意蕴探析
莫里森以真实故事为依据,用史诗般的力量,凭着善于倾听的胸襟和对美国黑人充满诗性及表达丰富的描绘,写出了《宠儿》这部伟大的作品,赋予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生命,也因其触目惊心的故事情节和令人赞叹的叙述策略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拼命抵抗白人的追捕过程中,为了使自己不被奴隶主发现,赛丝狠心杀死了她刚刚才学会爬行的女儿,同时也是她最心爱的女儿。赛丝的行为是难以置信的,她的朋友、亲人都不能理解她的所作所为,觉得她是一个杀人凶手,更是一个恶毒的母亲。从此以后,赛丝成了一个被人们所唾弃的“毒妇”。两个儿子不仅没有理解她,还离家出走,只有小女儿丹芙愿意陪她住在一起。确实,不光是赛丝的家人,我们也不能理解赛丝的行为,难道只有杀死自己女儿这条路可以走吗?其实,细想一下,正是心怀对宠儿最深沉的爱,赛丝才会让她永远“活”在两岁。
通过异化的母爱来声讨奴隶制是莫里森创作《宠儿》的一个重要意图。赛丝杀死自己亲爱的女儿,完全是出于深沉的母爱,她不想让女儿再重复自己受奴役的生活。暴力事件是赛丝对残忍奴隶制的无声反抗,是对自由和个人尊严的追求,体现的是奴隶制摧残下异化的母爱。奴隶制使女奴母女过早分离,幼年母爱的缺失导致女奴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出现障碍。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定除了“母亲”角色,别无其他。赛丝视孩子为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宣称她有权利处置他们。然而,极度的母爱几乎毁了赛丝。杀死女儿后,赛丝陷入沉重的内疚和自责中,她的人格也随着自己最美好部分的失去而变得不完整。当认定宠儿是女儿的阴魂转世时,赛丝不顾一切地奉献自己,使自己又重被自己的“母爱”所奴役。最后在保罗·D等人的帮助下,赛丝摆脱了象征着过去的梦魇,恢复了自我意识。在这里,赛丝的“母爱”作为一种异化母爱,无疑是对于残暴的奴隶制的声讨。
在《宠儿》中,宠儿也被赋予多重身份,她的存在就是对奴隶制的控诉,告诉我们赛丝那异化的母爱是从何而起的。首先,宠儿是黑人完整自我的象征。其次,宠儿又是黑人历史的象征。再者,她是无数遭到白人压制和凌辱的黑人女性的化身,同时也是六百万或者更多遭到贩卖的黑奴的代表,她的悲惨遭遇折射了无数黑奴的辛酸血泪史。在小说中,莫里森还通过宠儿的消失暗示只有依靠黑人的团结和社区的力量,才能告别自身的辛酸与不幸。在杀婴事件发生后,赛丝离群索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宠儿报复性的、贪得无厌的母爱索求几乎使她精神崩溃。最后在众邻居的合力帮助下,宠儿才神秘地消失了。只有勇敢面对,一个人才能获得生存的勇气,纵使是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但是赛丝心中的爱是不容抹杀的,她有资格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结束语
毋庸置疑,赛丝的疯狂行为源于她对宠儿深沉的爱,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也沦为奴隶,她不得已而为之。《宠儿》这部小说在无情鞭笞和控诉奴隶制的同时,更体现出作家新颖而独特的表现手法,亦即通过叙述策略感染读者,深刻地揭示了“心理现实”的可能性。在小说中,作家利用复杂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故事夹故事和蒙太奇手法等,将这个“哥特式”鬼故事生动地描述出来。通过赛丝一家三代人椎心泣血的心路历程,使读者强烈感受到那种孤独、焦虑、绝望、压抑的气氛,也能感受到渗透于故事情节中的死亡意识、内心意识和时空交错等强大而怪异的魅力。我们要从《宠儿》中牢记血的教训,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不断努力,用最真诚的爱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岳丽.论小说《宠儿》中爱的结构[J].电影文学,2009(18).
[2]李艳华.试论《宠儿》个人意识的缺失到民族意识的回归[J].作家,2009(22).
[3]朱宝凤.托尼·莫里森《宠儿》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J].作家,2010(12).
[4]许明.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