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0期 ID: 405841

[ 陈绪宝 文选 ]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

◇ 陈绪宝

  陈绪宝,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阳新县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九次被评为阳新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2007—2011年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工会主席”、“阳新县优秀校长”、“中国基础教育百佳杰出校长”和“黄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让他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之后才是理解和运用。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15年的时间竟没有爱上祖国语言,不但不爱,而且冷淡,甚至厌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教错了,就严重失职了。
  下面,我想结合我过去的教学实践和近些年来我走进教师课堂的感受,来谈一谈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三个给予
  1、给予学生健康的情感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当代教育家于漪说:“生命的闪光莫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着几十双眼睛的时刻。”夏丏尊是在用“心”对待我们的教育,于漪则是在用“生命”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热爱我们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热爱,那你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热爱得起来!
  这里说的“热爱”,我姑且把它叫做“职业情感”。当然,这里面还应该包括热爱我们的学生。老师自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我们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不要把一些可能伤害我们学生的情感带进课堂,更不能把学生乐于接受却又不健康的情感给予这些幼小的生命!
  老师应给予学生健康的文本情感。我只举一个语文文本情感的例子。《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上车一节,说父亲给儿子“拣定”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如何理解这“拣定”一语?一些学生认为:这位父亲也太婆婆妈妈了,哪里像个男人?儿子都二十了,北京又去过两三次,需要送吗?需要“拣”(挑选)座吗?面对学生有悖文本情感的困惑,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办?通过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不赞同爱的方式,但我们不能不被爱感动,不能不接受爱,不能不回应爱。父亲在“自己”“失去母亲”的情况下,还要想到“我”“失去祖母”的“难过”。这是怎何等深沉的爱呀!这就是《背影》文本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给予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就势必会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尽管父母的打骂是错的,但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爱子(女)之心。他们是恨铁不成钢啊!学生果真产生了这种联想,那他们就已经带着健康的文本情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2、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
  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标点,他说,带有疑问词的句子就打问号。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他今晚为什么不来?哦,外面下大雪了!”这没有错。那么下面的句子呢?
  “我不知道他今晚为什么不来。是不是因为外面下大雪了?”这第一句话里也用了疑问词,可它却不能打问号,因为“他今晚为什么不来”作了“不知道”的宾语(问句失去了独立性,它只是一个短语——宾语),而整个句子又是陈述语气。故,句末只能打句号。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给予学生方法是必要的,但不能错。唯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学生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一般人都会这样理解:老师不该分析;学生的眼泪是老师分析没的。由此,一般教师都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读。果真如此,那还是“语文教学”吗?那还是“语文阅读教学”吗?只让学生自己读,那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再者说了,像那种语言凝炼、语意深刻的课文比如《安塞腰鼓》,学生自己读能读得懂吗?所以我以为,一味地强调学生自读也是错的。
  语文教学采用哪种教法,不能搞一刀切。同样地,吕叔湘先生的话中,学生的眼泪没了就错了吗?学生的眼泪没了,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思考老师的分析。这个时候,正是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入理性认识的最佳时刻。走进了理性认识,再从文本中走出来,学生如果再流泪,我想一定会流得更厉害。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老师一味地分析就对了。像那种整堂课都听不到学生书声的,那肯定是教错了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读出感觉来了,老师再分析。
  如何分析?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钱梦龙说的“找出合适的”“一个词”,我想,就是常说的找关键词了。也是几年前,我在教《社戏》的时候,其中就用到了这一方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社戏“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屹立”而不是“耸立”呀?学生通过翻词典明白了:“屹立”是高而稳地立着;“耸立”是高而直地立着。戏台是不能说直的,但要稳,不稳,演员就不能在台上舞蹈跳跃。那为什么要高呢?台不高不行,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船上看戏,几条船就占了河面“一大片”,那么排在后面的船,它上面的人就很难看清了,所以,台要高。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学会了分析,知道如何学习了。
  3、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我曾在教师课堂里看到两个现象:一个是5分钟现象,一个是齐读现象。
  5分钟现象的老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结果,还不到两分钟,老师就耐不住寂寞,叫学生停了下来。更奇怪的是,许多老师都是给学生5分钟——不管课文有多长——好像5分钟是读完一篇课文的标准时间,但结果,又都只给了两三分钟。一篇课文,正常的阅读时间如果需要七八分钟,那你老师只给了学生5分钟,学生怎么读得完?如果连这5分钟都不能保证,那又何谈学生与文本对话?不能与文本对话,这课,还怎么上?学生只有充分地接触语言,才能够感受语言,之后才是享受语言,最后才能与大家分享语言。
  说得宽泛些,不论哪门学科,正式上课之前,都一定要让学生把文本看一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种现象就更怪异了!一篇课文,还只是刚刚上,老师就要求学生齐读。这怎么齐得了!齐读,只有在全体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达到完全一致的时候,才有可能完成;我说的是有可能。一篇小说,有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人物对话,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齐读,那简直就是一种压迫!如此,学生又怎么可能对祖国语言热爱得起来?
  二.两个贴近
  语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喜欢,让他们学有所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解读生活。
  1、贴近生活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鸟笼里即使搬进一两枝树枝,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世界。”陶行知这是在批评学校教育。他认为,学生如果不能走进社会只是在学校里靠几个老师来教,那教育就决不是真教育。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我们的学生还不能真正走进社会的情形下,我们的老师还是需要“搬进一两枝树枝”来的。——是“树枝”,是鸟儿们能够接受的树枝,而不是“刺”。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举一些事例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才能够接受语文,最终达到热爱祖国语文的目的。比如学习“微不足道”这个词,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就像物质中的一个原子”,那就远离了学生生活,这恐怕只有科学家才能感受得到。而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了“……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学生就该喜悦了。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一定还会想起与大海际遇的那段情缘,他们会感到无比幸福,他们会热爱“微不足道”这个词的。——这是与学生生活相等的比喻。而那些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他们见过小河啊,他们在电视里看过啊,这样,他们虽然缺少了与大海际遇的情缘,但他们会向往真实的大海,从而对“微不足道”这个词产生热爱之情。这也是很美丽的。——这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比喻。
  2、贴近学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世界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标题!它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着不同于别的学生的个体——他虽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因此,我们必须走近他,贴近他——贴近每一位学生!
  如何贴近?就是要像于永正先生所说“蹲下身子看学生”。蹲下身子,你就不觉得你比你的学生高多少了,学生不懂的地方,你也就不觉得奇怪了,你就会耐心地跟他说。蹲下身子,再蹲下一点,你就会觉得,那最矮的学生也和你一样高了,他不懂,你就不觉得奇怪,你就会好好跟他说。蹲下身子,你的年龄、你的阅历、你的认识、你的能力、你的思想、你的感情,等等等等就都和学生差不多了。蹲下身子,你就是学生了!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