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倡教师“下水”指导作文,他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下水”写点文章,既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作文进步。而多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广泛的运用,有效地帮助了教师展示“下水”作文,能合理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广泛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促进学生的观察、积累、表达、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利于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作文教学改革。
一.利用课件,“下水”指导学生观察
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虽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却只是感性的,表面的,小学生不易做到真正地留心周围的事物。因此当要学生写的时候,头脑里一片空白。如果教师能利用课件制作,把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生活,给学生以实地观察之感,教师恰当指导,就能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使其有内容可表达,有内容愿意表达,学生就能言之有物了。如指导《记“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时,教师用相机拍出同学们活动的照片制成课件并展示出来,把同学们的动作、表情、配点活泼的文字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进行亲身体验后的仔细观察与思索选择取舍,这时教师再通过课件展示自己的示范作文,学生就能体会到要抓住个别典型人物重点写,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就这么简单。树立起敢写的信心,激发出要写的兴趣。
二.运用课件“下水”指导学生积累
虽然现在的孩子们摄取的信息量比较多,但很多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的现象很普遍,就算有作文课也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地起到指导作用。这就是学生的积累没有到位,或是积累浮于表面,没有运用起来,需要教师“下水”积累。一次指导学生写作文《家乡的柑橘林》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随着欢快的乐曲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一株,屏幕上柑橘成熟的丰收景象,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柑橘,堆满筐的柑橘,剥开壳的柑橘,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这里对学生生活积累的再现,帮助学生找到了表达的机缘。
三.播放课件,“下水”指导学生表达
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尚小,语言的创造能力及情感把握稍差一点,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再现能力非常强,也很乐意去模仿。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口语表达训练当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集成优势,播放一段人物对白或精典文范读,甚至将老师的作品播放出来,让学生模仿其中情节进行表演或复述,学生兴趣盎然,收效显著,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如续讲故事、想象配音、听音乐看图画编故事说给大家听等,通过教师示范与引领,学生的口语表达自然丰富起来,学生有话可以说,不就有内容可写了吗。
四.多媒体展示,“下水”指导学生想象
教师“下水作文”指导是师生互动、共同体验的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是学的过程、悟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教师经常性地与学生一起写,甚至是写同题作文,就更能激起学生的动笔欲望。看老师把熟悉的生活制成的课件,并描写成多彩多姿,生动入理文字题材时,学生便在自己生活中的一幕幕取材、选材、组材,动笔就成了行动。教师“下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平淡无奇”的生活怎样经过心灵的酿造与想象变成了美,从而创设出极好的写作情境,促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描绘生活,想象与设计生活,从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水平。老师念自己的“下水作文”,师生选材、想象差异时,可以读自己的文章比一比;听到别人的文章中妙处,可以站起来发表意见,甚至更进一步发挥想象……于是好的视角,巧妙的描述,深刻的思想意义就这样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又因下水作文激发了“攀比”情绪和写作欲望,形势便是大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如今,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增加教师自己的作文。我们只有亲自尝试写作,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从而有效地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黄承宇,教师,现居四川隆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