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 “半壁河山”。如何在中学阶段推进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叙写能力呢?本文试从认识、观察、积累、创新等方面,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或名言警句来增强成功信念,端正作文的态度。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引导他们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和中华文化的灿烂瑰丽,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二.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写作时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生拉硬拽,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和真情实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要培养学生感知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去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感觉到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作文就成了“有源之水”。
三.注重积累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要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
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深意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掌握素材到筛选,提炼,化用。要根据作文需要,进行选择取舍,整合出符合要求的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立意上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选材用材上,要努力在自己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更要新瓶新酒。构思形式上可以采用对话、辩论、题记、书信、报告、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让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宝藏,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总之,“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徐爱兰,教师,现居江苏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