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题目的命门,即题目的关键处,也就是作文要展开阐述的重点。如何抓住题目的命门是审题的重中之重。许多学生拿到这两个作文题目的时候都觉得很容易,看到《遇见》,就写自己某一次遇见了一件有趣的事,就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一下;拿到《遇见美丽》这一题,就写自己遇见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就是我遇见的美丽。可是这样写符合题目的要求吗?题目的重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妨就着题目层层设问,通过提问,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有着相同语素的题目有很大区别,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遇见》:
谁和谁遇见(谁遇见了什么)?
怎么遇见?(遇见的过程)
遇见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遇见美丽》:
谁遇见了美丽?
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哲理美、艺术美、形体美……)
遇见美丽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通过以上提问,可以看出《遇见》的写作重心是“遇见”这个动作本身,如何遇见,遇见时什么状态,是要展开叙述描写的要处,而不应写成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就写这人、这事去了,这样就游离了题目的重心。
而《遇见美丽》就是要重点写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这人或这事的哪些地方表现出美丽,要表现出的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还是其它?总之,“美丽”是写作重心。写作过程中还必须要化虚为实,必须要将“美丽”转化为可以描写呈现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画面感。看例文《遇见美丽》的两个语段:
……它被古板的黑色皮箱和卡其色的斜背带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我走近它,轻轻地按开它两个紧扣着的锁,它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我不敢碰它,如此美丽,怎能亵渎?店主来了,那个同样如二胡般美丽的阿姨,向我微微一笑,便拿起了它。……
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了一场绝美的舞蹈。柔软的右手,灵巧的左手,就这样完美地配合。低音时,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带我进入了那个傍晚,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个哀伤的女子。稍有些急促的颤音,阿姨用雪白的手腕抖动整个弓的四分之一,她双眉紧锁,我看到那个牧羊女落泪了。阿姨逐渐正坐,眉头慢慢舒展,奏出悠长而缓慢的琴声。她的左手在弦上上下移动出婉约的音符,那一片空旷而辽阔的天空,宁静而又澄澈。又是一个浅浅的笑。阿姨认真地擦干净二胡,把它轻放入盒中。
例文中“美丽”是“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的那把二胡,是《牧羊曲》凄美感伤的乐调,是“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是“落日余晖中”“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文章把名词“美丽”演绎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更好地诠释题目的内涵。
当然,如何提问也很讲究。提问其实就是组词造句的过程,通过提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特别是添加修饰成分。如果是名词,就要添加定语、动词谓语;如果是动词,就要添加状语,使句子完整还要添加主语和宾语。如《遇见》这个题目,扩展成句子就是“谁和谁怎么遇见(‘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物)?”或“谁怎么遇见了谁?”这“怎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是文章主要展开的画面和事情。也可以把“遇见”当名词用,添加定语就是,什么样的遇见?哪里的遇见?例文《遇见》是后者。且来看《遇见》的几个片段:
冬天的夜很长,女孩每天出家门时月亮还挂在天上,远处的山头上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上学去啊!”迎面走来一辆驴车,那傻笨的毛驴像是还没睡醒似的半眯着双眼,女孩突然觉得好笑。驴车后面拖着稀稀拉拉的柴火,柴火堆前的木板上坐着的男孩子,十六七岁,比女孩大不了多少,浑身黝黑得像是刚升井的矿工。那是爷爷奶奶给女孩定的娃娃亲,男孩家就在另一个山头那里。女孩只在节日上远远地望过他。
现在这样突然的遇见让她有些局促,她只回了句“嗯!”就低着头,向前头飞快地走去,低垂的睫毛上挂着露珠。
……
“那男孩是不是还在那条狭长的路上赶着驴车,拉着柴火,还是已经讨了媳妇,生了娃?”女孩在夏夜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盯着天花板,猛然想起曾经每个清晨的相遇,不觉枕头边沾湿了一片。睡不着的室友说:“孙燕姿的《遇见》很好听啊,你有没有听过?”女孩说:“嗯!”如同她曾经每个清晨的回答。
写的是“她”在上学路上和定了娃娃亲的“他”的遇见,写了遇见时内心的“局促”,写了早起“月亮还挂在天上”,写了“清脆的鸟叫声”和“那只傻笨的驴子胸前挂着的铃铛一颠一颠时发出的声响”,还有女孩上大学后在宿舍里想起的“每个清晨的相遇”,这些都是“遇见”当时的情景。文章写出了定了娃娃亲的男孩女孩遇见时的懵懂而美好的情愫,写出了女孩回忆“遇见”时的淡淡忧伤,文章写的是“美丽的遇见”。
推而广之,对许多命题作文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抓住了题目的命门,确定文章写作的重心,对关键处加以适当的记叙描写,或解释议论,就能够更好地表达主旨。我们不妨再看命题作文《风》和《在风中》。很多学生把《风》写成了《在风中》,因为他们只把“风”作为环境背景,“风”在文中只起渲染烘托作用,文章只是记叙了风中发生的故事,而没有诠释“风”的内涵。如果用提问法,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1、什么风?哪里来的风?“风”可以实指自然界的风,如春风、秋风、寒风、海风,也可以虚指由风的比喻义而抽象出来的风如个人作风、家风、学风、考风、世风、民风,具体表现为开微博、炒股、炒房、送礼、拉关系、选秀、韩流、穿越风、陪读风……
2、为什么会刮起这样的风?反面的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生活空虚、赶时髦、爱面子等。正面的有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等。
3、怎么对待这股风?可以是追逐、逃避,还可以是我行我素、辩证接受。
通过提问,我们确立的写作重心是一种“风”,不管是记叙还是议论,要写这“风”的来由,具体表现,积极意义或危害,人们对“风”的观点态度。而把“风”作为事情的背景的写法显然没有抓住题目的命门,背离了题目的本意。
我们再用提问法来解决几个高考题。2011年的江苏考题《拒绝平庸》,很多考生是视“拒绝”两字如无睹,只写“平庸”,没有“拒绝”,但针对题目提问就知道,这个题目的重心是为什么要拒绝和怎么去拒绝,前者更为重要,要花更多的笔墨去说清楚。又如2011年重庆考题《情有独钟》通过提问解决:谁对什么(人、物、事)情有独钟?这情是什么情?是爱情,欣赏之情还是玩赏之情?为什么独独钟情于他(人、物、事)?再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就一定要解决这世界是指全世界,还是某一个人自己的个人世界?这个“你”指谁?是人还是物?还一定要解决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
因此,通过提问不仅解决了文章的写作重心,顺带也解决了文章的选材问题。
当然提问也不一定解决所有的问题,抓住题目的命门有时还必须要明确题目中某些概念的内涵,很多学生写偏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如2009年江苏考题《品味时尚》,很多考生没有抓住“时尚”这个关键处进行深入思考,随便写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就说是品味了时尚,甚至有学生认为爸妈为了改善生活买了个电饭锅就是时尚。又如2011年的考题《拒绝平庸》,很多考生没有认真思考“平庸”和“平凡”是有区别的,干脆就偷换了概念,说“平凡”去了。
又如我们最近的习作《风度》,很多学生以为凡是优秀品质皆是风度,马路上扶老奶奶过红绿灯是风度,妈妈妈默默地打扫小区的楼道是风度,陈贤妹救起小悦悦是风度……事实上我们动笔之前首先要理解风度的内涵,风度指的是美好的举止姿态,如衣冠得体, 谈吐高雅,待人谦和有礼。还要大方大度,理智稳重,处事不惊。所以要表现风度就要将这些品质转化为人们的具体的行动,如一个学生在议论段中这样表现彭德怀的风度:
风度是什么?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正是彭德怀一生的写照。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不怕,官场上的跌跌落落,不怕。庐山会议上是他直面毛泽东的争论,气魄过人;十年国庆前,是他上交全部军功章的无悔,傲骨铮铮;凄冷黑夜,灯光灰暗中,是他奋笔疾书的身影,“万言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赤裸的忠心与对人民的大爱。他朗朗说真话,荡荡无私心,挺直的身影,傲人的风度,把可笑的文革,把狱中的黑暗,映衬得如此渺小。
原来,心中日月的光辉洒满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把一整个人照耀得分外明亮的光彩,便是风度。
这样把题目“风度”的内涵准确定位在“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之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个分句充分展现了彭德怀将军一生无私,为民请命的壮举,“朗朗说真话,荡荡无私心”二句又把彭大将军伟大的革命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一篇文章最起码要做到契合题意,合了题意之后才有资格考虑发展等级分。所以,我们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先认真审题,通过层层设问,把握题目的“命门”,弄清楚题目的内涵,然后展开记叙描写,或者有针对性地解释议论,进而更好地表达主旨,实现写作目的。
沈健,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