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恰恰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一.改变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初中语文课中,要想把素质教育融合进去,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其次,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多元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众采人文历史知识,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第三,语文教师要体现“文”“道”统一,塑造人格魅力。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等素质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在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的同时,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以学生为本”就要把学生真正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靠什么来激活?靠“情”,即“动之以情”。优秀的课堂是教、学相生相长,相互推动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才会“品美文如饮甘露,析佳作似啜清茶,读好书如沐春风”。
其次,“以学生为本”就要突出一个“学”字。张伟忠老师在《彻底的行动来自彻底的思想》中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文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以民主和谐的氛围搭建起思想交流的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课堂教学在水乳交融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带动教师发展。
三.改变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在于实施“自觉、主动”的学习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只重视知识的培养和传授,忽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当他们听烦了的时候,就产生厌倦,失去了兴趣。就连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也演绎成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导致学生“启而不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很难做到自觉、主动,更谈不上自主发展。
(一)“自觉、主动”学习策略首先在于态度的培养。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基本构成因素。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那么,怎样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呢?
1、树立自信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使其不断超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获得学习语文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为此,笔者通过与其他课任老师的沟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在“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树立信心。
2、激发动机
语文学习的动机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内部源动力。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以激励为抓手,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学生是需要尊重、需要赞扬的。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勇气给予适度的肯定与赞扬,同时还对于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搭建探索的平台,并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弄清道理。在这样砥砺中,学生逐渐开始了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逐渐被激发出来。
3、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接触它,想方设法去掌握它。语文学习也是如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文的情趣内涵,做到导入激趣、授课生趣、习练有趣,把情趣、理趣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上上,善于“借题发挥”,把枯燥的课文,变成学生感兴趣的趣事和故事。结合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讲出他们生成的典故和趣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这些古诗词,变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使那美美的意境,空灵、幽静的境界唤醒学生那颗原就敏感的心灵。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等都是年少就受到隽永优美的古文化的熏陶。不妨让我们的学生也感受一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诗句的内容,是泛泛的诗句和情节完整的故事,相辅相成,克服枯燥和乏味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文化的崇拜感和对语言文学的兴趣。有了学生的主观感觉,语文教学就有了一个积极的基础条件。
(二)“自觉、主动”学习策略要在“互动”中实施。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不是只就学生而言的,因为教学毕竟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
1、努力构建双主体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主动性,我们不能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主体,或把两个主体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我们必须要努力达成两个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构建起最有效的双主体课堂。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悟到,要构建有效的双主体课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相融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融合;教师的辅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融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相融合。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让学生感到有意义,并且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其次,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学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
再次,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2、努力营造互动的民主氛围
构建“互动的民主氛围”要以“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为根本,让学生学则快乐,学则提高,学则成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能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合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参与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成功的摇篮。
(三)“自觉、主动”学习策略重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泰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自得’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大体总结一下,可持续发展学生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规划人生的决断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学习探究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永不停歇奋斗的意志力。这恰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基本特征。
我们如果要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实践能力和持续社会化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强调当前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服务;要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机的融合。
赵衍凯,教师,现居山东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