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点评是当今流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之一,但往往因顾及执教者面子而常常“美言”据多,失去了教学探讨的意义。如何在评课中避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还原课堂本真?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从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围棋复盘分析中受到启发,自创了复盘式评课方法。
所谓复盘式评课,就是将一堂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个角度予以回忆复盘,同时结合课后进行的课堂教学检测看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劣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执教者本人可以自行复盘,以便自行反思课堂情况。如果是互动评课,可以由主持者对执教者进行追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些目标你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或任务?为落实这些内容你组织了多少学习活动?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追问同时,在相应的地方摘记下主要关键词。而发问者,除了主持者,也包括现场参与互动评课的每一位同行。
本文试由复盘式评课来谈谈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
笔者曾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听过一位女教师的一堂高一语文课,教的是李白的诗《将进酒》,这位女教师有着很高的朗读功底,在她的指导下,在和学生对诗歌的研读分析中,学生不仅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读出了《将进酒》的味道,更有对诗人形象、情感的恰当把握,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我们把她的课复盘如下: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活动1、2、4、5、6、7分别对应了教学目标2、1、3、1、2、2,而教师活动3可以对应2、3两个教学目标;第二,学生活动1可以落实教学目标1、2、3,学生活动2对应教学目标1,学生活动3、4分别对应教学目标2、3,学生活动5对应教学目标1、2。
从上表看,我们似乎完全可以说:整堂课无论教师活动还是学生活动,对教学目标都有对应与落实,这确实是一堂不错的公开课。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还是有问题可寻。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努力革新课堂教学,群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其中“知识与技能”属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与方法”初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使之成为事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规范》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情势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成长所必须的。可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是新课标设计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当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解读文本的根基上,有所偏要地落到实处。“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其既互相渗透又融为一体。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都是按三维目标的理念设计的,但课堂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换句话说,教学目标要具体。
我们再来看看《将进酒》的教学目标:一是诵读,二是识人,三是品味语言。对此教学目标,我们难免追问:一是诵读这个目标也适用于其他文章,那《将进酒》的诵读有什么特殊要求呢?二是识人,阅读文章很多要知人论世,那《将进酒》要我们识怎样的一个李白呢?三是品味语言,文学类文本很多要进行语言的品味与赏析,那我们要品味《将进酒》语言的什么特色呢?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目标都不够具体化,似乎很多文学类文本都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目标共性化问题的出现,而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如何做到教学目标要具体?那就要少一点宏观目标,多一点微观目标,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的唯一,避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放之同类文章而皆可的情况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要集中
在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中,我听过一位老师的展示课《蕴藏在战争与苦难中的美好人性》,这是苏教版必修一的内容。根据上表,将这一堂课作如下复盘: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教师活动1、2、3、4、5分别落实了教学目标1、1、1、3、3;第二,学生活动1、2、3、4则分别对应了教学目标1、1、3、3;第三,教学目标2在整堂课中没有涉及更没有得到落实。
当然,我们更可以通过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来进一步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情况。这个课堂检测不一定非要是做什么题目,也可以问卷式的,比如:通过一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一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想学到什么?等等,从这些问卷中更可以进一步来看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实及达成情况。
从以上复盘式评课,我们不难看出:既然教学目标2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问题没有涉及,那不如调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让这堂课集中在1、3两个目标上,使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更集中,也使一堂课的教学更高效。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应该在课前多想想怎样设定教学目标。事实上,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顾及太多,顾及全面,但我们可以设定得集中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集中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宜多。一般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才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探究需要真正解决的,许多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阅读思考学生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事实上,一篇课文牵扯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求多求全,过多的教学目标既冲淡了教学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所以,“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大方向。它的三个维度之间其实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不可能截然分割开,只是为了表述的需要,才从三个维度分别来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具体任务,由于时间有限,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一节课都照顾到三个维度,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更不可能按照三个维度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去完成。因为课程目标不能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定要集中,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只要能够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也就足够了。教学目标不在多,而在精,在有效。
运用复盘式评课方法,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堂课要高效,教学目标一定要集中。
三.教学目标应恰当
在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中,我还听了一位高二老师执教的《高祖本纪》,这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史记》上的内容,文章比较长,执教者选择了文章第1—4节进行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们更可以从复盘中进一步感受复盘式评课来体现课堂目标达成情况的突出功用。
我们对这堂课作如下复盘:
从这一堂课的复盘情况来看:教师活动1可以体现教学目标1和2,教师活动2、3、4、5则分别落实了1、1、1和2的目标,学生活动1也可以对应教学目标1和2,学生活动2、3、4、5、6则分别对应了目标1、1、1、1和2。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教学目标1的设定没有体现“具体“的原则,但这位老师在课堂中对两个目标都有落实。从教师和学生活动两个层面看,都是主要落实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体现较少,在课堂上用时也很少。
作为一堂文言文新课,教师将积累文言知识作为一个重点,而对文本理解这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仅是有所体现。这样设定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这样处理教学目标是否妥当?在这节文言课堂上,教师的第一目标是“言”,第二目标是“文”。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应该重“言”还是重“文”,现在很多人主张是“文”“言”并重。但“文”“言”并重是否意味着平均使用力气?个人以为肯定不是的,教文言肯定不能忽略了“文”,但还是应该将“言”放在首位,置于重点。从复盘的《高祖本纪》来看,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是到位的,在教学目标的处理上是恰当的,比较好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有人说:教学中,永远不要忘了目标。教学目标看似简单,其实它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有效的关键所在。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而定位不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肯定无法取得让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教学目标设定的恰当?那就要明白,一切形式服从内容,一切内容服从目标,一切目标服从育人。目标要恰当,那就要教师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恰当的。
庞培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责任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