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奠自佳老师,他把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海蒂》翻译成汉文,让我国广大读者都能享受这一盘精神美餐。
《海蒂》的发行量之所以仅次于《圣经》,除了皈依上帝、相互关爱、回归自然等思想因素外,其形式美引人入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环境与人物同化
老舍在谈到景物描写时说:“人物如花草的籽粒,背景是园地,把这颗籽粒种在这个园里,它便长成这个园里的一棵花。所谓特定的色彩,便是使故事有了园地。”《海蒂》写人物与景物的融汇非常成功。请看第3章这两段:
天色渐晚,落日把金色的、美妙的阳光洒遍绿草和鲜花,高高的群峰闪闪发光。海蒂坐了一会儿,静静地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忽然,她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彼得,彼得!火,火!这山都着火了,看,树和岩石都在燃烧,甚至那上面老鹰的窝!一切都着火了!”
“那鲜红的雪,鲜红的岩石,哎呀,真是美极了!”过了一会儿,海蒂又说道,“噢,鲜红的颜色消失了,一切都变成灰白色。噢,一切都完了。”海蒂坐在地上,样子显得心烦意乱,好像真的什么都完了。
这两段描写把人物和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环境和人物的心态,相互融贯,极具审美意义。海蒂是个山村女孩,她在高山上欣赏落日的余晖。那红妆素裹的美景,使她兴高采烈。但当太阳落山后,鲜红的颜色消失了,一切都变成灰白色,她就心烦意乱了。环境和人物之间存在着双向同构的关系。环境可以辐射人物,人物也可以辐射环境。“真是美极了”,“心烦意乱”,都是人物思想感情对于环境的投影,从而使环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第7章,作家写海蒂来到塞斯曼先生家,站在高木凳上,向窗外扫视,看到“外面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大街”,她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她感到悲伤,弄不明白,“为什么让火车从老远的地方把她带到这儿来。既然没有大山,没有牧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又有什么意思”。后来她回到了家乡,才又高兴起来。第17章写她和医生对待美景的不同心情:“海蒂观赏着四周的美丽景色,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瞟了医生一眼,看他是不是也在尽情欣赏这美好的一切。他领会了她的眼神并会意地回望她一眼,尽管他的忧伤尚未从眼中消失。”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美景,一人兴奋,另一人却忧伤呢?医生的两段话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道:
“是的,海蒂,这儿美极了。”他说,“但是,一个受了伤的心灵,即使在这美丽如画的地方,又怎能忘掉悲痛而高兴起来呢?”
“海蒂,你知不知道,即使在这秀色可餐的地方,人若被悲痛的阴影完全盖住了眼睛,他不仅无法看到和欣赏景色的秀美,反而让他多增加了几分愁绪。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想我们都明白了,这是说明:在环境与人物这一对矛盾中,人物是主体,起主导作用。
二.误会手法的妙用
当罗顿米尔小姐正在斥责海蒂的时候,突然我们听到下面的几段对话,那是在第7章:
“喵——”传来这样的回答声,好像是海蒂发出的声音,它让人无法忍受。
“做了不光彩的事后,你还竟敢这样来嘲弄我?”罗顿米尔小姐说,心里直冒火。
“我没有。”海蒂开口说。但她还没来得及再说什么,又传来“喵、喵”的声音,塞伯斯坦几乎把手中端的东西往桌上一丢,就冲出了餐室。
“行了,”罗顿米尔小姐板着面孔想再往下说,但是,她气得几乎窒息过去,便只好低声说,“你给我出去!”
海蒂站了起来,心里很害怕,想再解释一下,可是小猫又“喵,喵,喵”地叫了起来。
“海蒂,为什么你老是像这样喵喵地说呢?你难道没有看到,你已经让罗顿米尔小姐那么生气了!”克莱拉问。
“那不是我,是小猫叫。”海蒂终于有了机会为自己辩解。
我们看到这几段文字,是不是忍俊不禁。哈哈,太有趣味了!不仅如此,它还表现了在场人物的性格:罗顿米尔小姐是讨厌猫、害怕猫的,所以她听不出“喵”是猫的叫声。错误地以为海蒂不听她的教育,反而用“喵”来嘲弄她,因而“心里直冒火”。克莱拉是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女孩,可能从来没听过猫的叫声,所以误以为海蒂在“喵喵地说”。由于她喜欢海蒂,所以只是责怪她。赛伯斯坦因为事前已经看见了猫,知道等会儿有好戏看,害怕忍不住笑惹恼罗顿米尔小姐,所以就冲出了餐室。无独有偶,在第22章,作家写彼得把克莱拉的轮椅推下山去之后,一直做贼心虚。听到海蒂说“叫你有好果子吃”便“心惊肉跳”、“焦急不安”。听到面包师说破坏轮椅的人会受到处罚,这话“吓得他够呛,他担心有个警察随时都可能来到这里,然后什么事都真相大白,他就被扔进监狱”。在第23章,作家写彼得把信交给阿尔甫他们“就撒腿跑掉了,还不安地回头匆匆一瞥,好像害怕有人要追赶他”。当塞施曼先生向他问路的时候,他的反应是:
“警察!”彼得心想,在惊恐万状中,只能发出一声呻吟,便转身往山下冲去。由于速度太快,他失足摔倒了,接着又头下脚上地连摔了几个跟头……
更搞笑的是,塞施曼夫人误以为蓝色龙胆花是彼得带来给她的,想给他奖励的时候,他却吓得不敢再跑,心里想“这下我可真完蛋了”。当塞施曼夫人想帮助他克服胆怯,指着龙胆花问“那是不是你干的?”他没看见老夫人指的是什么,便哆哆嗦嗦地小声答道:“是的。”塞施曼更误以为花是他送的,便问:“这有什么好怕的呢?”这时,彼得才吞吞吐吐地说出:“这是……因为……因为……它都摔破了……没法修理了。”这使赛施曼夫人又误以为他“有点迟钝”。直到这时,阿尔甫大叔说明真相,这段误会才告结束。大家看看,这里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同样是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作家对误会手法的运用是多么地娴熟啊!
三.人物语言的魅力
小说语言最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让不同的人说同一种话。老舍先生在谈到“人物的描写”时说:“我们须使人物自己说话、言谈不但应合他的身份,且应合乎他当时的心态与环境。”施皮里夫人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阿尔甫大叔是当过兵的人,所以说起话来,总爱用“军事术语”。在第4章:
“你好,将军。”爷爷说,“现在你离开你的部队日子过得怎么样?你马上要开始咬铅笔头了吧!”
彼得是个放羊娃,爷爷把他比作将军,把他的羊群比作部队。这是由他的经历决定的。当海蒂向彼得提出一连串问题,彼得刚答完一个她又马上提出两个或者三个问题时,爷爷又说:“好啦,将军,好一阵子你遭受炮火攻击,现在该休息一会儿了。”把海蒂的一连串发问比作连珠炮这也非常恰当。在第18章,当彼得逃学时,爷爷说:“这是开小差,逃兵应该受到惩罚!”又说,“作为一名指挥官,你的行为就更糟了。”“如果你的那群山羊,它们心血来潮到处乱跑,又不听从你的命令,那你将会怎样办呢?”“逃兵”、“开小差”、“指挥官”、“命令”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正是“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爷爷是个幽默的人,他的话很生动,富有情趣。读书写字要用到铅笔头,还会遇到困难。用“咬铅笔头”来表现,真是简洁、精当。在第23章,当塞施曼夫人问彼得是不是有点迟钝时,作家写道:
“噢,不,一点也不是!”他肯定地回答说,“不过他就是把您孙女的轮椅刮走的那个‘风’,现在他正等着受罚哩!他受罚也活该!”
不说“坏小子”,而说“风”,阿尔甫大叔真够幽默的。
“言者,心之声也。”当布雷吉特对阿尔甫大叔感谢的话还没说完时,作家写了这么一段:
但是,他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够了,”他说,“我很清楚你们究竟是怎样看我的。进屋去吧。我自己会看出什么东西需要修理。”
一向和善的阿尔甫大叔怎么这样粗暴呢?原来,从前他想要找人帮忙照顾他的幼子的时候,走到哪家都吃闭门羹。后来他的儿子儿媳去世后,人们又说这是对他荒唐生活的一种惩罚。因为他与这些人有矛盾,所以他不愿意听他们的恭维话。我们把大叔的话,放到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情节中来理解,就知道他的心中,是怀着怎样的愤怒和不平了。
《海蒂》这部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如人物形象鲜明,对话富有个性,等等,奠自佳老师在评介中论之甚详,兹不赘言。
王常新,高校教师,现居武汉。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