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优秀范例,语文教师有责任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品读语言,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呢?
一.美读文章,触摸语感
诵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将其带入情感想象的世界。如果学生能经常诵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琅琅的书声中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便会自然地获得语感。
要理解和感悟,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展开精神对话。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如果教师能用对话的方式,从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和影响等角度,同学生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模仿文中“你是广袤的大地,你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你是江海湖泊”等句子,以“文学是什么”进行仿写;那么,一定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从而实现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作者的对话,加深理解。要理解和感悟,还要让学生在设身处地中获得情感体验。《生命的意义》一文中,保尔之所以想得那么深刻,实际上是他直接面对了死亡。试想,昔日的伙伴那鲜活的生命进入了坟茔,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死亡的考验,面对着本该鲜活的生命、现在却已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的战友的坟茔,怎能不促使他倍加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呢?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使学生在一种近乎残酷的换位中设身处地地体验。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要加强朗读教学。优美的音乐听过了耳熟能详,是音符拨动着心弦;美文读后久萦于怀,是语感沟通了思绪。朗读让读者与作者耳与心谋,加强朗读必须在“声、情”二字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披文入境,把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意义、情感唤醒、唤活,“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如《春》一文写花色的艳丽,用“火”、“霞”、“雪”来比喻,那火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能给人以生活的实感。这就需要朗读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要求学生抓住文中藉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进行巧妙自然的联想。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到自己好像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的新、美和力。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领略文章的意境,更能使他们透过文字洞悉世间万象的丰富内涵,也为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冰心的《成功的花》是一首极富诗意哲理诗。如此优美的诗句,如果不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就很难想象出学生能体味出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教学《幽径悲剧》一文,在教学中可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由乐到悲)分别品读写乐和写悲的语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在品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这样,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古藤生长环境之美,古藤本身之美,感受作者“顾而乐之”的愉悦心境。当学生心目中的古藤之美被一步步推向极致之后,再引导学生读写悲的文字,读古藤被毁后的惨状,体味作者那悲哀至极的心情。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悲剧性效果异常强烈,也更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倔强老人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二.揣摩品味,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等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感强调的是直觉顿悟,它的获得始终以具体语言材料为对象和出发点。
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一篇好的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因此,必须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描写:范进中举后送银两给胡屠户,“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的动作描写得很形象,让学生去表演,然后再与“拿、伸、收、放”进行比较揣摩,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攥、舒、缩、揣”四个词语更具有讽刺效果,对胡屠户的形象也能很好的把握。又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可让学生用“悄悄地”、“静静地”、“默默地”来替换“偷偷地”,用“长”、“拱”、“冒”来替换“钻”,从而品味、感悟“偷偷地”把小草拟人化,如小孩儿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钻”还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给人以动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添删改换”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言,提高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语气,去掉后,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主义情怀。又如《散步》一文中,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 道:“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引导学生删减定语:“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就会发现原文大有深意,是全文语言的一个特色,学生在朗读这一句时要读出庄重、严肃的意味。如《散步》一文中第四段的景色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如将它改成:“这南方初春的田野,长出大块小块、浓浓淡淡的新绿,树上的嫩芽也多了,田里的冬水也显着水泡。”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明白了虽然改后语句变得简短了,但却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变得枯燥乏味。而原文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天景色: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这景色既给人以愉悦,又唤起人们——尤其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生命的无限依恋。这诗情画意的景色中,突出了散步的乐趣。再如《春》一文,文末用了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三个比输句顺序调换,让学生品味,原文是从“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年龄顺序来描写,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即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是健壮有力的。
三.质疑探究,提升语感
所谓“质疑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品读语境时带着问题去深入思考,去研究,在理解、品读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如《孔乙己》结尾处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在逻辑上是一组矛盾的词,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句中?教学此处,不妨多启发学生作探究阅读和研究性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解读作者这样遣词用字的深层含义。“的确”一词表明了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在黑暗的社会其命运是必死无疑的,为什么加“大约”?作者是只告诉读者,孔乙己是一个多余的人,至于孔乙己死于何时、何地、何因无人知道,只是听人说说而已,“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简洁明了的一句把孔乙己的一生作了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无穷的概述,体现了鲁迅驾驭语言的高超及其思想的深邃。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材料,抓住了语言,就意味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抓住了语言,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诗意地漫步于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在阅读中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教师应注重语言教学,回归语文教学本位,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苏杨,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