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正在走“多快好省”的路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驱使语文教学试图用“短、平、快”的方式去实现本须经“品味”“熏陶”“涵咏”等“慢功”方可培养的语文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本身没有错误,尽可能快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设想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规律,一味求快,最终不仅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形成,还很有可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搞得全无,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形成不了。现在好多学校的好多初中生读不顺一篇文章,读不懂一篇难度适中的现代文,更写不出一篇语句通顺、紧扣题意的记叙文。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大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找到原因。
一.阅读教学“蜻蜓点水”。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阅读课,几乎没有让学生读懂课文就开始了阅读教学。造成阅读教学“蜻蜓点水”的原因有:
1.课时有限。从“减负”到“五严”,用于阅读教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学期以20周计算,一周五课时,除去每两周写作的两课时,周课时数为4节,共计80节。用于练习、测试、评讲的每学期不少于10节,剩70节;各种节假日、学校应付各种检查的大扫除、训练冲掉的课时不少于10节,剩60节。而每册书有课文30篇,此外还有诵读欣赏、专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这样一来,平均到每篇课文的教学时间确实少得可怜。
2.学生的预习不到位。因为:①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严重不足。②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对学生产生诱惑的事物之多,今非昔比,学生的自控力又差,留守儿童又多,在家预习,缺少有效的约束。③在阅读教学中,真要读懂一篇文章,领会其主旨,很多时候除了能力、方法问题,还需要有很静的心境。课后,学生在家,没有兴趣作为动力,反有诱惑作为干扰,试问他能静下心来读懂文章吗?④课后多门学科“海量”的家庭作业,耗费大量的课后时间,搞得学生身心疲惫,预习只求“曾经做过,不求真正拥有”。所以,就出现两种预习情况:一种是根本没有预习,一种是看一遍文章,抄些资料上的文章内容概括、主旨归纳、写作特点等放在书上。
3.教师缺乏合理处理教材的能力。前两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能变的只有我们教师。我们可以在处理教材上下一番功夫: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可以作为例子,重点讲,以此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诸如此类的办法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去做的事情,即如何整合教材。可是眼下我们好多一线教师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结果便是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呢?挤压学生读文章的时间、思考的时间、感悟的时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们教师的理念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教师不善于学习的结果。
阅读教学中“蜻蜓点水”的表现,除了挤压学生读书时间外,还有:
1.讨论代替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感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课堂比过去的课堂讨论多了。那么“讨论”,我们真正就做得很好了吗?其实不然。我以为讨论应该是阅读以后产生了疑惑、感想,有交流的冲动,急于向同伴求援,急于同同伴分享而进行的有效学习方式。对于整个学习生涯而言如此,那对于本该重视读书的阅读教学而言不更该如此吗?如果没有充分的阅读作为基础,没有足够的信息获取作为铺垫,没有交流的冲动,这样的讨论只不过是让学生伸伸懒腰的课堂小憩。我们在很多本该让学生再细读文本的时候,发出了“讨论”的指令,这是为了迎合“改革的口味”,不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2.问题引领代替阅读、思考、体验、感悟。对于文本的把握,我们必须建立在真正的阅读、深入的阅读的基础上。现在为了赶进度,也为了适应课堂改革的需要,我们总是在阅读教学中预设几个问题,让这几个问题涉及到文本的相关部分。课堂教学完成了这几个问题就等于教完了这篇课文,学完了这篇课文。于是语文课就演变成了习题课,学生就形成了解题的能力。至于如何快速读懂一篇文章,如何自主迅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自主归纳概括比较,如何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些于人生以后的日子里有意义的“读书能力”,在时间有限的问题引领的教学中是难以形成的。
二.课外阅读“快餐果腹”。
高万祥老师说:“有一道题目是:在你的人生事业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书或哪些书?在收回的80多份有效答卷中,这些搞理科和工科的老先生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他们都说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是文学作品,是小时候读过的优秀小说。”可见课外阅读于学语文、于人生多么重要。但我们的现实是怎样的呢?
一方面,我们学生苦于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读。图书馆里藏书几万册,但除了几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外,大多是与教学相关的教辅书。可怜的几本名著复本太多,种类太少,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少。书籍大多是几十年前的名著,即使补充进来的新书仍以那屈指可数的几本为主,周而复始,那几本越来越多,看着册数不少,但有价值的不多。上级拨发的图书,大多以书店滞销的打折书为主,有价值的新的经典几乎没有。像余秋雨的散文、周国平的散文、史铁生的作品,一般农村初中学校图书馆都没有。有档次的期刊报纸,也因为经费问题,一般都没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大多时间不向学生开放。
另一方面,快餐式的书刊充斥学生的阅读空间。老师们深知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于是也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一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读后感。因为没有好书可读,学生只好“饥不择食”,选择“快餐”。这些“快餐”包括像周国平说的“印刷垃圾”,或者是“可读可不读”的书籍。诸如:《**满分作文大全》《成长励志故事**篇》《**美文精粹》等等。连学生也知道如何速成“课外阅读”,教育的急功近利可见一斑。读书可以速读,摘抄可以随手捡来,写作可以如法炮制,完全在心浮气躁中匆匆了事。如此,语文素养怎能养成?
三.阅历、情感的真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章属于文学作品,真正读懂它们,太需要情感的参与了,而情感有时又来源于人生的阅历。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其中丰富的情感,岂是学生读读就能理解的?现实是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过程,文本解读到最后往往是教材上现成的结论,是教师“塞”给学生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教学仍然脱离不了“政治的二元对立来图解,非此即彼地把人物归结为某一阶级,不是‘完美’就是‘丑陋’。这样的阅读没有读者与作者及作品人物情感的交流,再经典的作品再有魅力的形象对于读者只能是过眼烟云”。
我们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是因为我们常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分开。陶行知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显然需要把我们的生活感受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应照本宣科,抱着几十年前的见解不放,得出统一的、没有生命力的结论。
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总是习惯于抄袭或模仿。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阅读指导,即长期阅读作文选,而不读文学经典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阅历不丰富,真正无事可写。写作时凑数字现象严重,模仿写作格式成风,而真正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少。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我们应该大胆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语文教学中急于求成的行为的分析,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知道该如何慢下来,做些对形成语文素养切实有效的事情。除此以外,我个人以为还须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习,自我提高执教能力。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多读文学名著。既要知道前沿理论,又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能面对现实的无奈,作出科学灵活的教学调整,合理整合教学资源,遵循语文素养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语文教学。
2.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不能让课外阅读再流于形式,要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书库,做好阅读经典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能得到有效保证。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好家校联系,不要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中,也不要让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要想法设法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语文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义务劳动等。通过活动,增进生生、师生、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开阔眼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变“读死书”为“读活书”,读生活的书。
吴数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