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性的学科,语感的培养一直被众多的语言与教育学家视为语文学习的关键。叶圣陶也说过,语感的培养需要口与耳的结合。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早读课上,怯于朗读或者不屑于朗读早已使得早读课成为默读或练习课。失声的早读课需要朗读模式的创新,从而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感基础。另外,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可是学生语文听力的欠缺一直使得学生缺乏从日常的风声、雨声、话语声中汲取营养的能力,这也呼唤朗读模式的创新。
语文室外交互式朗读模式,是一种既有“镜子”又有“窗口”的朗读模式。镜子是指让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朗读与聆听,从而让聆听者从中汲取优点,让被聆听者端正朗读的心态,进而达到互相借鉴的作用;“窗口”是指让学生在开阔的室外以及陌生的同学面前进行朗读,从而在新奇感与表现欲的满足当中让他们的朗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和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相一致,这种模式也会从知识、情感、技能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的提升。
在知识上,读以成诵,长时间的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记住更多的文学素材,从而开阔自己人文知识的视野。另外,在这种自主性的大声朗读与聆听之中,由于自我兴趣的参与,使得学生所朗读的东西真正经过内心的消化,变成自己可以顺手拈来的知识源泉。
在情感上,这种模式之所以选择室外的环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朗读,从而使课文的意境以更为真实的形态表现出来,正如孔子周游列国时坐而讲学一样,自然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另外,口、耳、心的结合,使得口中所读,耳中所听,化为心中所感,有所感触的朗读,才能在情感上获得深刻而厚实的体验。
在技能上,首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种室外交互式朗读之下,学生有浓厚的朗读兴趣,诵读得久了,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这对学生分析文意、阅读鉴赏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其次,在这种朗读模式下,我们设置了一个聆听的环节,作为“镜子”的聆听者,并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汲取。一来他们可以在聆听之中耳达于心,收获新知。更重要的是,正如英语教学中设置的听力环节一样,我想语文听力其实也很重要,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心耳相融”的能力,从听到的信息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与内涵。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的风声、雨声、落花声以及人语声中获得多样化的知识,进而让生活这个最大的知识宝库成为语文学习的不绝源泉。
这种模式的设计,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方面来进行综合衡量的。
195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通过实验论证了人类的从众心理,虽然他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但是,这种从众心理可以说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普遍存在,中学生亦不例外。特殊之处在于,从众之外,中学生心理当中还有一种叛逆的心态。从众与叛逆的结合,使得他们所从的是同龄之人,所叛的则是家长与老师等非同龄人。所以,我们采用这种室外交互式的朗读模式,室外的环境,使得缺少教室的羁绊与压抑的学生能够自然地读出自己的心声,是对其叛逆心态的一种引导;而交互的方式,让同学之间互相聆听,并设置陌生班级的参与,既让教师淡化了角色,也满足了学生叛逆之下的好奇心与表现欲。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性学科,需要用语感来作为学习的支撑。而纵观各种教育理论,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就是朗读。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所谓口与耳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读。朗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朗读提供适合他们心理的模式,在内在天性与兴趣的迎合之中让他们自主地喜欢上朗读,让朗读成为他们表达心声的媒介,从而为语文的学习提供语感与兴趣的支撑。
这种模式有以下特征。
自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诗是情感的自然流溢。”其实,理想状态下的朗读,也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溢。在以前的朗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用命令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从而让语文的早读课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在这种室外交互式朗读模式下,学生会自发地想读,爱读,于是,朗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发声,自然的吟诵。
大胆:由于室外环境的设置,学生摆脱了教室的墙壁以及回音等拘谨,可以放开声音大胆地朗读出来。声音放开了,情感也就放开了,无所拘碍的情感才能让人拥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正如古人的月下朗读、松下捧书一样,这种大胆的朗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绪,让他们真正融入所读的内容之中,让早读课成为鲜活的课堂。
交互:和一般的朗读教学不一样,这种朗读模式注重朗读和聆听的交互影响。不同班级学生的交互聆听,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更培养了学生聆听的技能。生活是语文知识最大的源泉,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从聆听之中汲取知识、获得认知的能力,那么,就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搬入生活之中,这样,语文就不再是简单的课堂,而是进入生活的大语文时代。
指导:虽然这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朗读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淡化角色,却不能淡出角色。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叛逆性,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这种好奇心变成与朗读无关的过度兴奋,这种叛逆变成对一切室内教学的反感,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己引导与指导的角色,让这种模式的重心始终不离语文朗读的环节,闹而不乱,动中有思,让学生源自内心的性情真正投入到朗读之中。
反馈:这种反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师生之间的反馈,学生之间的反馈以及学生自我的反馈。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加强课外的师生交流,注重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后面的“晨读晚听”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考查与训练。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反馈。根据中学生的朋辈心理,他们最想倾述的对象是与他们同龄的同学,这种模式中对聆听者的设置,就是为了提供一面互相借鉴与反馈的镜子,让他们的朗读互相助益,互相勉励。这种反馈不仅是互找缺点,更是希望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从对方朗读之中体味文章的情感与大意,并进行交流与反馈,从而达到对其语文听力进行训练的目的。学生也应该进行自我反馈。这种室外交互式朗读,注重学生自我“声心”的解放以及感情的投入,注重口、耳、心三者的结合,需要的是读与思的融合,而不是囫囵式的朗读。真正高效的朗读需要对所朗读的东西进行思考,并在朗读之后体味自己读过的内容,用思考来咀嚼、回味,使之沉淀于内心,从而变成自己的知识与情感积淀。叶圣陶说过,“真正语感的培养,需要的不仅是吟咏,更是吟咏之余的揣摩与体味。”声音的解放,情感的投入,加上思考的参与,才能让学生的朗读真正声情并茂,情理兼具。
这种模式的操作程序是:1.范读正音。听示范朗读,在听的过程中将不会读的、语言习惯中读错的、易误读的字词标注好正确读音。听示范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示范朗读中的句子节奏,认真辨明语气。2.默读查意。快速浏览文章一至两遍,圈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静心默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结合注释和相应参考资料对疑难词句加以理解分析。3.自读体情。“自”指的是“自由”:首先,让声音自由,朗读形式不一。释放声音,读出欲望(与书上文字做交流,呐喊呼唤,期望有一天书上的文字对自己有所回应),要求最大音。其次,让心灵自由。全情投入,不管不顾,随心而读。体会情感:放开喉咙读,把握作者情感,试着赋予声音以感情。读与思。读过几遍之后便要开始有所悟。那些给自己深刻印象的句子,反复读,细揣摩,读出深意真意,读出感悟,读出启发。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呐喊式——宣泄、呼喊,释放声音;互听式——两两成组,一人读另一人听,为对方指出不当处;表演式——安静观看全情投入者的读诵。4.熟读成诵。大胆地发声,纵情地朗读需要以熟读成诵为评价的标准,这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纵情投入的标准。5.晨读晚听。找一篇和早晨读诵的相仿(字数相仿、体裁相仿)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读训练。设置相应问题,听写考查。
严宁颖,语文教师,现居江西赣州。责任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