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讲的情,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情感教学;色是指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所担任的角色。而如何去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好好摸索。这里涉及到一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一.理论支持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即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来源在哪里呢?我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这样学生的兴趣与教师之间的过渡就需要一个搭界物。而这个搭界物就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转变,因为它的介入会产生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想要做好一件事,先要对它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了自主性,对学生来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非常重要。这一过程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就是起了催化作用。因此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吸引住学生。教师的修养有了,才能运用学科的魅力及他自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欲望,使学生最终完成对学习看法的质的转变。
二.角色转变与学生自主性的形成
(一)要多肯定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要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垂钓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就用草莓去钓鱼,而要关注鱼喜欢吃什么,然后乘“需”而入。因此在语文课上,我常常把讲台留给学生。起初,学生对陌生的讲台和在座的师生是“望而生畏”的,但他们很快发现,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都是轻松、愉快、宽容的。因为在我的课堂上很少有“差”、“不好”的评语。而换之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是“很好”、“不错”、“还会更好”。这样,学生们就很快适应了语文这一课堂。他们把拘谨的态度抛到了脑后,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中来。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如在每堂课前的三分钟演讲结束后,台下的“听众”总愿意针对当天演讲人的表现及演讲内容发表一点看法,有时候台上台下交流得很热烈,大家都有收获。渐渐地学生消除了对课堂“庄严威武”的恐惧感,他们变得都乐于而且善于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来。
(二)要学会因势利导
以往,在教学中学生被视为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教学被看作是目标控制下的固定程序,终端结果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这就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最大学习热情。有一天我正上语文课,天上忽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学生们一个个都伸着脖子向窗外张望,预测着什么时候会下雨,雨下得大不大。这时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我想,与其跟暴雨抢夺注意力,不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于是我问学生:“谁来预测一下待会儿的天气情况?”大家就答:“肯定会下暴雨!”“为什么?”“《看云识天气》里说的!”“一看天色就知道!”“好,请用你知道的诗句来形容现在的天色。”“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多么贴切的形容啊!大雨下起来了,大家的兴致更浓了。于是我提议:“我们来背些雨的诗文吧!”大家就扯着脖子背起来,什么“好雨知时节”、“渭城朝雨亦轻尘”、“夜来风雨声”,“昨夜雨疏风骤”……结果一直到下课铃响,我们的“雨诵”还没停止,声音甚至盖过了铃声和雨声。学生就这样爱上了语文课。与语文有关的事情他们都变得主动起来,包括自己讲课、资料搜集、语文活动,学生都做得有声有色。特别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注重学生的潜力
我总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小瞧你的学生,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语文教师的角色,他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方面源自文学作品的感染,一方面源自对学生的关注。前者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我们教师不可能只一次接触教材,有时甚至是好几次。但是,作为教师每一个年龄段或每一次的翻阅教材,情感总会发生变化的。因为这种主观的感受力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因为这个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个体,才使得这种不一样的情感个性成为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假如我们对自己这本身的情感体验视而不见,那么不就等于从根本上堵塞了情感交流的通道吗?只有我们教师正视了重视了自身的内心感受,才能吸引学生对教材的注意,实现学生、教材、教师的情感交流,才能把作家作品情感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完成由对客观存在“无动于衷”到主观体验“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转化。
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教材中有时作家作品的距离感比较强,作家们都有他们特定的生活经历,而作品又仅仅只浓缩着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之下的感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漠视这种距离的存在,那只会加深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的情感隔阂,而教师到最终也只会沦为教材的条块分割者。为此,我在教学中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手段展示作家的生平生活的年代或者作品的时代背景;用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件等教学形式带动学生情绪,这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实现是有帮助的。它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与作家作品的情感距离感,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并使学生投入作品特定的情感氛围当中。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到了有力的发挥,学生也愿意加入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可想而知,他们还有什么潜能发挥不了呢?只要老师有心,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挥。如我在教《孔乙己》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利用学生都懂的生活常识导入对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一个思维正常、精神健全的人一旦被人嘲弄时会恼羞成怒,甚至会当即还击的。而在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傻子、精神病人被人取笑逗乐时,他非但不恼怒,还会说些令人发笑的话,这是他们生理上有毛病,性格变了形的。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乙己,他在生理上并没毛病,不疯也不傻,可是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请大家看鲁迅是怎样揭示这一问题的,他笔下的孔乙己是个什么形象?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听讲,思考。课文讲析完,学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是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毁灭了他,而封建科举制度又使他的精神领域受到了摧残,以致他的行动、语言、外貌等等,处处让人觉得可笑,而他的一生又是充满着笑声的悲剧。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情理相沟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分析起来,学生也会觉得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
三.结语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角色的转变,最终达到“情”与“色”的统一。这样,也就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沈燕萍,语文教师,现居福建莆田。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