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历年高考作文佳作,总有一些小小说令人眼睛一亮,让我们深感构思精巧、立意独到、读来有趣、发人深省,于是得到高分甚至是满分也就不足为奇了。高中生写小小说虽然受限于写作水平和阅历,不易写得非常精彩,相对于千篇一律的议论文和叙述乏味的记叙文来,小小说依然是值得高中生尝试的一种文体。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一些对小小说有着创作爱好的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力争写出佳作。本文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高中生如何写作小小说。
一、巧设悬念引期待
小小说写作的第一步是恰当设置悬念。悬念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小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所以大都将悬念设置在文章开头。如《醒悟》这篇小小说开头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美不胜收,却只成了曾经。记忆中那茂密高大的后山,是否也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打磨而成了现在的“瘦骨嶙峋”?非也。
这一段中“美不胜收,却只成了曾经”,“茂密高大的后山”“成了现在的‘瘦骨嶙峋’”,这两处很明显引发了读者的疑问,为什么美变成了曾经?为什么茂密的高山变得瘦骨嶙峋?这些都需要后文情节的解密,这就吸引了读者阅读的目光。接着在具体情节中,作者继续设置悬念:
凌晨三点,他便被父亲从温暖的被窝中拉起,看着被军大衣裹得严实的父亲,他不禁叹了口气。一连三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物,又要去做同样的事情,去后山“借”几棵树。
“凌晨三点”本应是睡觉的时间,却被“从温暖的被窝拉起”来,而且“一连三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物”,“做同样的事情”,作者似乎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嫌疑,最后说了一句——借树。看似回答了悬念,却更让读者云山雾罩,禁不住往下看。
二、闲笔不闲作铺垫
小小说中设置悬念有很多,但是主悬念往往只有一个。所谓主悬念,就是小小说中和故事主要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最能反映主旨的情节。写小小说切忌在提出悬念之后,紧接着就去解开悬念,这一方面使得悬念的意味不够明显,另一方面也因为悬念没有足够的情节铺垫显得不够自然。因此在小小说写作中,要善于铺叙,将情节蓄势,通过所谓的闲笔,看似与主要情节关系不大,看似与解开悬念关系不大,却为最终揭开悬念做好情节的支撑。如文中作者是这样铺叙的:
沿着曲折的路径,高低不平的山路却总有一股熟悉之气,不禁想起曾经的他在这里与伙伴捉迷藏,不禁想起曾经的他在这里高声朗读过一首诗,甚至不禁想起曾经的他在这里跌了个跟头……记忆中的欢声笑语,伴随他到达目的地。
这一段回忆看似没有作用,却足以反映记忆中后山的美,这和下文现在的后山构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这几天天天看到这种景象,可每次都还是会深深受到震撼,眼前的景象:一个个矮小的木桩,有小的如碗口大,有大的却如脸盆,清晰的年轮昭示着它的年轻,模糊的年轮暗示着悠久的历史;走几步,偶尔看到一颗明显立于树桩丛中的高树。
对后山的景物描写绝非多余,描写越细致越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震撼和激荡。这段描写明为写景,实为心理描写,为下文出人意料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三、细节描摹融情感
小小说中必然写到人物,对人物情感的描摹、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小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之一。小小说文字少,不可能大篇幅地书写情节,因此主要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描摹人物的情感特征,借此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如文中就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绘人物、摹情感的:
他转过身注视着正在与一棵仅有自己一般高的树作斗争的父亲,父亲略微弯腰,然后突然挺直腰板,举起手中的斧头,额顶的青筋泄露了主人的奋力,后急速落下,砸上了树底部,锋利的斧刃深深地嵌入,他估计父亲再这么重复两下,树便会倒下了。深深的树口连带着他昨天无意中被划破的小伤口隐隐作痛,双脚像生了根无法动弹,眼光如利刃透过父亲的军大衣,引起了父亲的注意,被他盯着不自然的父亲在砍倒树的后一秒转过身说:“怎么了,快砍,待会又有人上来了。”
这段中的细节主要写的是“父亲”,但“父亲”所有的动作都落在了“我”的眼中,所以写“父亲”的细节,其实是写“我”的情感,“父亲”砍树的细节是那么刺眼,看得那么心疼,虽无一句描摹情感,却字字传情,进一步为下文“我”的举动提供情节依据。
四、画龙点睛揭主旨
小小说的点睛之笔就是揭开悬念,提出主旨。这往往是在小小说的后文或结尾,这篇小小说也不例外,请看作者是如何揭开悬念的:
他下意识地盯着这个新鲜的树桩,几米开外,也能看清几圈年轮,再看看其他的旧树桩,这便是父亲及全村的叔兄们的成果,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原来所谓的“借树”,其实是偷砍偷伐树木,前面的深夜不睡觉、曾经的美丽等悬念一下子都解开了,但是读者不会感觉有什么突然,就在于前面的成功铺叙。然而小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作者是如此设计的:
他严肃地抬起头对父亲说:“爸,我们回去吧,回去我努力工作,给你挣大钱。”父亲疑惑地看着他,想起今早喊儿子时,儿子床上放着的一摞资料,不认识字,却记得那些触目惊心的画,被泥石掩盖的村子。想到这,父亲不禁一颤。儿子那声“再这样下去,就没了你和我。”一种意识牵动着他的步伐下山去。现在挽救这一切,还可能吗?春天到了,一棵棵细细的小树苗被栽上,带着大家的愧疚努力成长,葱茏一定会再有的。
儿子的严肃、儿子的诺言、儿子查找资料,这些情节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面儿子的回忆、心痛与之一脉相承,父亲的动心却出人意料,但是这也给小小说最终留下一个可探讨的悬念,就是究竟这对父子下山没有,是不是放弃了砍伐树木,进而劝告村民不再砍伐,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这个结尾是带有一定劝谕意味和期望的。文末带有象征性的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也是小小说的主旨,就是亡羊补牢尚且不晚。
总之,高中生写作小小说要求其实并不高,关键是写好情节、写得生动、写出深度,将抽象化的道理和现实中的现象熔于一炉,写出文理并茂的佳作。
(作者单位: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