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0期 ID: 361048

[ 保宏超 文选 ]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握“课文”

◇ 保宏超

  课文是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也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文中最重要的信息,需要执教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必要的认知与理解,恰当地取舍与增删,适度地加工与处理。
  一、从不同角度认知课文
  多角度的深入理解是正确把握课文内容,并对其进行取舍、删补、加工与处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从编者的角度分析课文。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而精心编写的。站在编者的角度分析课文,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课文。这就要求教师以作者身份潜心研究,自我设问:倘若我写此文,目的是什么?以哪些材料、运用什么写法达到其目的?希望读者从文章中读到了解到什么?如此分析就会在写作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安排、词句的锤炼、标点的运用等方面对课文有深入的把握。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课文。课文既是教本,又是学本 。教师应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人感兴趣?哪些难以理解?哪些最感人?这样就会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兴趣点、疑难点、动情点、背景介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从教者的角度分析课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该努力协调编者、作者与学生的关系,力求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效应。
  分析课文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某篇课文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清楚这篇课文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也能明白此文对形成学生认知结构、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作用。
  分析课文的知识结构和特征。一是分析结构关系,即这篇课文与前后课文知识结构的关系、来龙去脉和层次脉络;二是分析课文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训练学生应掌握哪些技能和发展哪些能力。
  分析课文的重点。与其他知识相比,重点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举一反三、有效迁移其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集中精力深刻揭示教学重点的科学内涵,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内在本质,切忌平均用力,导致重点不清非重点也不清的局面出现。
  分析课文的难点。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原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教学中排除难点,首先要求教师明确“难”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排除。
  分析课文的关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教师准确地抓住关键,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关键与重点和难点有时完全重叠、有时部分重叠、有时非重叠,在各种可能下,对关键的处理,务必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争取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对课文内容的取舍、删补、调整与再组织
  课文内容的取舍应注意“四性”,即:科学性,教学内容必须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目标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启发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启迪智慧、开发智力提升能力的价值;思想性,要尽量选择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积极影响的内容。
  课文内容的深度,要求立足于目标,把高难度与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内容的深度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接受的,使其成为学生可以消化的精神食粮,成为其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一种“跳一跳摘果子”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兴趣,追求成功。内容太深、太浅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文内容的广度,要求围绕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博”,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限于既定的课文,还要适当地加以引伸、补充,使其尽量宽广一些,让学生在课堂里有种充实感、生动感和趣味感;所谓“精”要求教学内容要精心筛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结构性和典型性,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取得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
  课文内容的删补实质上是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学设计要删补的材料有:
  背景性材料的删补。当学生缺乏某种相关知识难于理解内容时,教师要介绍或指导学生觅取有关的背景材料。有时,一些特殊的名词、术语也应解释补充。
  活动性材料的删补。提供各种使教材内容活动起来的操作、游戏、演练等形式。
  练习性材料的删补。主要是使学生巩固知识并形成熟练的各种变式作业和实作性训练。
  顺序的调整。课文顺序的调整使课文知识内容前后连续,条理分明,符合逻辑顺序。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写景的四篇课文,先后顺序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如果我们能按照春夏秋冬季节自然变化的顺序来安排四篇课文,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又发挥了课文整合的功能。
  素材的调整。许多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校情校史、乡土地理、人文景观、社会生活进行教学,则可适当调整课外教学素材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课文内容的再组织要能按照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再次的组织与组合。
  依据知识自身的“序”组织教学。如由已知到未知,温故知新的“序”;由感知、理解到巩固、应用的“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的“序”;由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序”,等等。
  依据知识点组织教学。抓住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讫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学习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设计教学收束点,预留课外延伸点,以点带面,拓展延伸。
  三、对课文内容的加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使教材中存储的知识信息能真正为学生所内化,变成他们的精神财富。
  要发掘课文内容的情感性因素,激起情感共鸣,揭示情感蕴含。
  课文中的显性情感因素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理想的向往,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超越自我。当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只是潜在于字里行间,隐匿于事件、实例和道理的背后时,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隐含于句后的情感因素,或点染,或引发,或寓情于说理,或抒情于议事来启发学生。
  要设计模拟活动,联系生活实践,强调亲历亲为,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使知识内化为经验,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在学习中,有时设计一种模拟生活原型的情境,如《皇帝的新装》《木兰诗》等课文都可设置小品剧,组织学生置身其中完成任务,既可以唤起学生亲近生活的感受和介入生活的积极性,又能在张扬自我天性的活动中内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慧和人格。
  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和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本质上是促使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正是通过这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已有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实现了结合、融会和贯通,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重建和改组。
  课文内容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这些抽象化的规律性的知识常常需要教师独具慧眼的认知、发掘、取舍、删补、调整与再组合,需要学生亲身经验与体验来支持、充实和补充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也才能变得真切,有魅力和有意义。所以,在一堂好课的内容设计中,执教者应尽可能独到地认知和解剖课文,设置问题、整合资源,取舍删补与加工组织,并为学生的亲历亲为提供机会,促进课文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经验的相互转化与融合,达到语文课堂事半功倍、科学高效的教学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陇县温水镇中学)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