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0期 ID: 361050

[ 赵云 文选 ]   

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探究

◇ 赵云

  语文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这种设计不是机械地按照固定不变的思路进行操作,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课堂现场的动态变化等,灵活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调动一切可变因素,力图使教学效果超出原来的教学设想,达到促进学生主体建构和个性生成的实际目的。所以,教学设计的灵活运用就是把握好设计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这一变化过程。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开放性问题的灵活设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合理与否。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特质,对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多向度思考并做出多方面、多角度的回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社戏》一文时,这样设问: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学生回答:(1)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有主见。比如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一块去看戏的。(2)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我从他“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觉得他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斤斤计较。(3)我喜欢和桂生交朋友。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他为“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着要给“我”舀水呢。[1]
  教师的问题就很具有开放性,通过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从各自的喜好、赞赏等情感出发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结合文本有价值的信息佐证自己喜欢的理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天真、朴实、可爱、热情等美好的品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思辨与参悟,最终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生成。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母亲那深沉而不张扬的母爱,设计了一个问题:母亲为儿子默默地付出,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细节?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真实的经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上,他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回忆、体验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母爱的无私。“在我们的生活中,母爱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有那些情景?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动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情感和感激,个性化情感很好地内化为深刻的价值观。[2]这位教师灵活设计了两个富有情感化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对母爱深深体悟的情境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似问题的设计,应该切合具体的教学文本的要求,不要溢出“语文”的范围,失去“语文味”。
  三、弹性区间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留出充足的时间,为教学生成创设条件。这就需要给设计教学留出“弹性区间”。这包括自由探究的空间、对话交流的空间、个性差异的空间。
  语文教学课堂上,动态的、不确定的因素、学生个体的差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都需要教师采取宽容的态度,利用教学中一切积极的因素,满足学生探究、表现、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交际能力。如郑逸农老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学生书面研读的基础上展开课堂交流,他设计了四个问题供学生研读:
  ①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②请找出你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③如果说本文的描写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几条“成功秘诀”吗?④比较《我的空中楼阁》与《故都的秋》的风格,可以用比喻来表述。
  四个问题都有教师智慧的闪现:“第一个问题是我从直觉中冒出来的。以前都是成年人选定了课文给学生读,从来没有问过他们喜欢不喜欢,教师只是强迫他们认同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这次我突然觉得应该问问他们。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理性延续,万一学生不喜欢,本题就可以引导他们辩证对待,理性赏析;而喜欢本文的学生则自然地由表及里,深入探究。第三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发,有所悟,有所鉴。第四个问题则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3]四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以看出郑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他给学生留足了生成的空间,不仅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表达、独特体验。问题设计留出的弹性区间足以让学生展开思考的翅膀,翱翔于《故都的秋》所传达的美的空间中。所以,学生思维极其活跃,回答精彩纷呈。
  注释:
  [1]周文忠《开放性问题设计三法》,《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0期。
  [2]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4期。
  [3]郑逸农《一堂“故都的秋”的批评会》,《语文建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