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激荡社会为背景展开了人性悲剧的探讨。剧中周朴园的人格是分裂的,他一方面是有着浓厚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更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伪善、阴险、专制地控制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从他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良心的苦闷与自责。
周朴园是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他骨子里又是一个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很深的士人。他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自我感觉是当时社会的贤达,受人尊重的体面人物,但在道德上他又是一个专横跋扈、刚愎自用的铁幕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冲突他整个人生。他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性格悲剧,其性格是三个儿子性格的复合体。
周冲是善的象征,这一点表明周朴园性格还未完全丧尽天良。周冲,十七岁,正长在梦一般的季节里,他和周朴园年轻时最相像,天真浪漫,纯朴善良,富于幻想,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鲁大海是恨的象征,这一点代表周朴园潜意识中恶的本能。鲁大海,周朴园次子,二十七岁,煤矿工人,罢工的领导者之一,性格粗犷,爆发力强。虽与周朴园相见已久,却形同陌路。
周萍则是懦弱与矛盾的象征,这是周朴园性格中最现实的一面。周萍,年近三十,事业无成,却陷在感情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在事业与爱情、家庭与伦理中忍受煎熬折磨,懦弱而又无奈。
三弟兄之间的冲突就是周朴园内心矛盾的冲突,三兄弟最后同时毁灭可看做是对周朴园过去人格的否定,这让周朴园在凄惨悲凉之中踏上一条自作自受的精神折磨之路,是人格分裂的落寞悲剧。
《雷雨》中最能体现周朴园人格分裂的性格应该是与鲁侍萍的冲突。
周朴园深情怀念鲁侍萍的本质,有真诚的感情因素。年轻时的周朴园对人生是充满着浪漫和憧憬,他对门不当户不对的鲁侍萍所谓的爱情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周朴园第二次婚姻也只是毫无感情基础的门第联姻。人到中年而又忙于事业的周朴园选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繁漪,此时的婚姻俨然是一种摆设,是高高在上的男人征服欲的载体。繁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狂热奔放、渴望自由、追求爱情。她热情时像一团浓烈的火,孤独冷酷时又像一柄犀利的刀。当她在周朴园那得不到幸福时,便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推向前台,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复仇的工具和手段。她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 这是极端的唯我主义。冰火性格的繁漪与有着封建思想内核的资本家周朴园生活在一起也只能是貌合神离,而鲁侍萍年轻时漂亮、温存,是周萍的生母,鲁侍萍投河后周朴园结过两次婚,都不如意,回忆起来,觉得还是鲁侍萍温顺美好,能够慰藉其傲慢而又虚伪的灵魂,于是便怀念起鲁侍萍。
怀念的目的是如何使自己心安,并没有顾及对被遗弃者的残酷与不公,当他以为鲁侍萍早进天堂对自己全无威胁时,他的怀念是为了心安的唯一赎罪方式,有了一份诚意。当他的行为在虚伪社会上赢得好评并盛传其多情高贵时,周朴园欺骗他人后通过社会舆论的折射最后达到欺骗自己,认为自己确实是个正人君子,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就更加煞有其事起来。周朴园以深情的表象来掩盖残忍的真象,一旦活着的鲁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可能危及到他社会地位和名声时,马上就变得残忍起来,他的罪恶远远超越他的良知。
周朴园性格内核是依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地主阶层价值观,讲究人伦天性;同时又不择手段按照资本的运行方式追逐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价值交错中,我们看到被封建意识扭曲的怯弱畸形的病态人格,也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周朴园想用自我意志的禅化来平衡这两种交错的价值,却又在人格分裂中自我矛盾,而这种自我折磨,是很难达到平衡,必然会导致落寞悲剧的结局。周朴园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曹禺先生满怀激情地在《雷雨》中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成功塑造激荡社会冲突下畸形性格而导致人格分裂的周朴园落寞悲剧的形象。在周朴园落寞悲剧的人生中,让人看到一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在怎样地压抑着正常人性发展,表达一种悲剧的审美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铜陵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