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作议论文。然而,受限于阅历、知识面,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显然在表达观点的深度和内涵上有所欠缺,常常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写作怪圈,让读者感觉要么是似曾相识,要么是观点偏颇,要么是陈腔滥调。而有些思维独特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围绕题目从正面、从常见的角度去写作,而是选择了反弹琵琶,选择创新,可惜因为不得法,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出现了论点武断、立意狭隘等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反弹”好“琵琶”呢?
一、限定条件,让论点更客观
反弹琵琶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不是正面的,至少不是那种不需要任何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真理,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角度上,才是成立的,才是正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时,考虑观点成立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为自己的观点确定一个范围,在这个特定范围和条件下,论证观点的合理性,使得观点更加客观、科学。如《精彩》一文的开头:
文天祥誓死不降,舍生取义,那是名垂青史的精彩;莫言在诺贝尔奖的主席台上发言,圆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之梦”,那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然而,只有成为第一才是精彩吗?只有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创造精彩吗?他们的精彩虽耀眼夺目,却不可企及,我们应该追寻更加真实的精彩。
作者以几个熟知的事例入题,很自然地引出精彩,然而话锋一转,换个角度写精彩,写出新意,然而说法欠妥。应该限定条件,改成“他们的精彩固然耀眼夺目,却难以企及,平凡的我们也可以追寻属于自己的精彩”,论点就比较客观准确了。
二、借助对比,让内涵更深刻
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既然是反弹琵琶,必然有不同观点、论据的碰撞。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将之作出恰当地对比,就能使观点的内涵具体、更加深刻。在具体对比中,一定要围绕观点,设置对比明显的细节,进行渲染、烘托,以使对比更加直观。如《精彩》一文,作者这样来写平凡的精彩:
成就精彩,不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将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积累起来,就是最美的精彩。一位白姓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蹬人力车挣钱,平日非常节俭,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守财奴吧,但事实正相反,他用自己积蓄资助贫寒学子,离世的那一天,上万人来为他送行,他们脸上流淌的真挚的泪水,早已交织成闪耀着光芒的翅膀,助他向天国行进。再反观那些富豪们,追求奢侈生活,却无心慈善,虽很风光,却难说人生精彩。
文中,作者将白姓老人的清贫、平凡、善良与富豪的奢侈、风光对比,进一步揭露了人生精彩不在于表面的风光,而在于内心的仁善,在于世人的认可。通过这种对比,对观点的内涵就揭示得更加鲜明和深刻。
三、作出假设,让新意更勃发
议论文反弹琵琶,有一定的走题或反题的风险,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绝对化地、武断地去论证,而是教会他们采取假设的方法来进行多种情况的讨论,在思维的辩证分析下,使得观点的新意勃发出来,得到读者的认可。如文中作者这样来写:
成就精彩,不一定非要成功,不一定非要得第一,不需要虚无的标签。当陈一冰从吊环上稳稳落地,举起双手,微昂下颌,骄傲地向观众示意的时候,他的身上散发着王者的光芒,他是当之无愧的“吊环之王”,就算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他没有拿到“第一名”的头衔,但有谁能说,这不是属于他的成功和精彩?假设他如这次获第一的那位,实际水平并非冠军,却因为场外因素而拿到金牌,试问若干年回忆起来,会有精彩的感觉吗?人们记得的只会好似获得第二的“无冕之王”陈一冰。由此可见,只需凭真本事,就算没有那些虚无的名号头衔,一样可以铸造自己的精彩,精彩人生不需要任何名义的标签。
作者以陈一冰因为场外因素遗憾丢掉金牌,却为观众奉献出最精彩的演出为例,对因此获得第一的选手进行假设,得出不是凭借真本事得冠军的精彩毫无意义,多年后人们记得的还是奉献精彩演出的陈一冰,以此阐述了“精彩人生不需要任何名义的标签”,很有新意和深意。
四、联系实际,让论述更合理
反弹琵琶,有时候论证的内容更需要结合实际来谈,围绕读者熟悉的人和事情来谈,才能让读者更能认可观点。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都要将观点所体现的内涵在生活实际中的表现写出来,取信读者。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来联系实际的:
成就精彩,不一定是别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平凡的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你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灵魂就多一点光芒;你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灵魂就多一点光辉;你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灵魂就多一点光彩……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灵魂,一样可以铸就自己的人生精彩。
精彩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星光,也不是炽热灼人的太阳,精彩应该是人的灵魂化成的舍利,是助人向更高洁的灵魂进化的涅槃圣火,只要我们坚守成就精彩的信念,就能打造平凡中的个性精彩。
文中,作者没有就具体的事情来写,而是写了周围常见的一些现象,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就使得作者的观点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更加客观合理了。在文章结尾,作者对论点进行了深化,把这些大家都可以做的事情归结为“打造平凡中的个性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具体指导学生反弹琵琶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钻牛角尖,将创新思维、逆反思维规范在准确、客观的轨道上运行。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