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2007年7月第2版)中《看社戏》一文,语言上有不少赘余病例,兹按不同成因类析如次,以供同人备课参考。
(1)那武丑无论怎生地翻,哪怕就是来个“燕展翅”“顺风旗”的绝活儿,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见第11段)
(2)……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见第12段)
例(1),“哪怕”与“就是”均为表示假设兼让步的关联词,宜取其一,或将“哪怕就是”改为“哪怕是”;“却也是”改为“也”,更加干净利落。例(2),“莫不”,即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总括全部、没有例外,相当于“都”(语气比“都”稍强),故“莫不”与“都”,应删其一。这两例都因连续使用同义词语而造成成分赘余。
(3)我心烦地盯着台上的一位老生,看得快打熬不住时,霍地一阵咚咚哐哐聒动天地的锣鼓弦钹骤响,随之一个手持大刀,腰间插满了彩旗的武旦,破帘一掀,碎步疾疾老道地走了一个大全台,继之一个漂亮的大亮相——我暗忖,今晚的重头戏,主角“大刀王怀女”,非她莫属了。(见第12段)
(4)正聊着,突然边上一个花脸猛地打了个喷嚏,溅到猫儿脸姑娘的颊上,姑娘愀然作色,朝那花脸打了一下。(见第22段)
例(3),“霍地”和“骤”都有“突然”的意思,应删去“霍地”,或将“骤响”改为“响起”。例(4),“猛地”,即忽然、突然,“突然”“猛地”,宜删其一。若要表达“喷嚏”“打”得既突然又有力之意,不妨将“猛”改为“猛烈”。这两例都因间隔使用同义词导致成分赘余。
顺便指出,例(3)中的“老道”为近音词“老到”之误:老道,道士的俗称;老到,老练周到。例(4)中“溅到……”缺主语。“喷嚏”指由于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不能做“溅”的主语,可在“溅到……”前面加上“口水”之类的词语。
(5)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见第18段)
(6)朝起夕宿,举目窗外清冷冷萧瑟的菜地,捧着滚烫的玉米红薯粥,我每每总会挂心起那个“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见第40段)
例(5),“个中”属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是“其中”的意思,“个”即“这,此”(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个中”前面再加“这”,显然重复,宜删去“这”,并去掉“个中”后的“的”。例(6),“每每”,常常,往往,表示同样的事情发生多次;“总”,一直,一向,强调动作、行为、性质、状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很少例外。“总”可以包含“每每”,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其一。这两例均由于连用在语义上存在包孕关系的词语而导致成分赘余。
(7)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见第15段)
(8)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见第17段)
例(7),“最”表示程度达到极点,超过所有的同类,而达到这种程度的对象通常是唯一的。“首推”之“首”,是首先、最先的意思;“首推”隐含着还可“再推”“三推”……依次“推”下去的意味。这样,便前后矛盾,故而“最”“首”二字,宜去其一。该例赘余亦可视为“最著名的当推《铡美记》了”和“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杂糅的结果。例(8),句中的“在于”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相当于“(就)是”“(正)是”,句末的“上”字赘余。此处赘余显然是由“在于……”和“在……上”两种句式杂糅造成的。
顺便指出,例(8)还有一处毛病:第一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在“京剧”和“那么”之间加上动词“有”。
(9)我总感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见第5段)
(10)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见第15段)
例(9),“乱抖嗦”的“乱”字宜删。“抖嗦”(颤抖,哆嗦)本是不由自主的,无所谓“乱”;况且前有“风云星辰变色”,这个“乱”字破坏了句式的对称整齐之美。例(10),“别出心裁”前多了个“的”字,导致句子结构混乱,也应删去。这两例赘余分别是由滥用修饰语和结构助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