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7期 ID: 358885

[ 王立刚 文选 ]   

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

◇ 王立刚

  所谓的传统文化类教材是指专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师教授传统文化而编的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没有上升到编写教材的高度。最初,政府文件在述及传统文化教育时,一般使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词眼。在世纪之交,则出现了“民族精神教育”“优秀传统教育”或“文化传统教育”等说法。比如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提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003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提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等。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到教育改革之时着重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提法再次加速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出现了“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等说法。在2013年12月,《光明日报》针对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讲清楚’”,认为“由于教师无法‘教清楚’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学生也就无法‘学清楚’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1]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这一文件详细地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思路,并专门就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出具体说明,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方针。
  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体系化
  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是平心而论,所有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讨论的人,无论是质疑者,还是批评者,还是提倡者,皆于教育本身没有恶意,都是为了能让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实践事务。对于教育实践来说,可能正是因为缺少好的教材,才使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教师面临诸多困难,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才会存在诸多问题,才会引来对教育抱有理想的学者的反对,才会形成沸沸扬扬的争论。正是因为争议不断,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才缺少优秀的人员参与,所有问题于是形成循环。从有关调查中也可以看到,不少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实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功利性明显,急于求成;教师积极性不足,缺少足够的培训;教材本身粗制滥造;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冲突等。[2]
  早有学者提到“教材无疑是当代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缺乏良好的教材是当代学校不能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3]。不过,一直没有人单就传统文化教材的建设提出较为系统的思考。传统文化类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实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的体系化,即弄清楚传统文化到底涉及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多少适合成为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实现系统化等问题。实际上,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课程化意味着教育内容要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规范的设计,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效、更完善的学习,意味着教育不再是随意、散漫的。因此,教材首先要完成的是教材内容体系化的建设。
  传统文化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教育部发布的《指导纲要》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提出了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框架。第一,《指导纲要》为不同学段的教育提出了基本目标: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中高年级应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第二,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不同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各有重点: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在小学中高年级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在初中阶段,应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在高中阶段,应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第三,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拥有不同的关注点: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在小学中高年级,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在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在高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上述内容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落脚点,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以此为基础,《指导纲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了以文字、文学、文艺为主干,以传统道德为主线,以传统习俗和文化知识为辅助内容的教育内容体系。比如对小学中低年级,《指导纲要》在上述几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文字方面,要求能够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文学方面,要求能够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文艺方面,要求能够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此外,在传统习俗和文化知识方面,要求能够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由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形成对传统道德的深入理解,所以在道德方面只提出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的要求,不过传统道德必然要融入主干知识中。
  《指导纲要》提出的内容体系为传统文化教材编写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是教材内容的呈现与教育目标要求并不完全对等。教材的编写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需求,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需求,也要考虑知识的可组织性。比如对于文字,在小学中低年级可能需要单独学习,但是到了更高层次,则可以融入文本中与文本一起学习。因此,从整个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来说,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本类的内容。这类内容如果没有文本存在,就什么都不是。文字与文学都属于这类内容。比如对于《论语》的思想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论语》的内容,单单知道《论语》和后人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具体来说,作为文本的传统文化又包括文艺作品、史学作品、学术著作、宗教文献等几种。这些文献可以笼统地称为“文字及文学”。因为学校教育不能过多涉及宗教文献,而学术著作在难度上和专业性上太高,只适合较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史学作品涉及的流派纷繁,选择困难,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传世经典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   传统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再作为实际交流用的语言,但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的语言,拥有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没有诵读,便不可能理解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应该说文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为只有有了这部分内容存在,传统的知识、道德、信念、理想,以及大部分的技艺才能代代相承。
  二是知识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文本有所区别,即使没有传统文本的存在也能完成教育过程。比如学生要了解孔子或者诸葛亮,便不需要阅读《论语》原文或者诸葛亮的文章,通过讲故事或者其他形式就能完成教学。当然,有文本的存在,是知识成立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知识类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传统习俗、中国古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知识、古代社会制度、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等。对于教材编写来说,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并不需要完全依赖于传统文本,大部分内容只需要达到“知道”即可,所以相比之下,更加有赖于今人的组织甚至撰写。其中涉及道德的部分,则需要学生的践行。
  三是技艺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不依赖文本完成教学过程,甚至不需要依赖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更依赖练习或者一种心领神会的传授。比如中医的诊断方法中有脉诊这一技艺,但是在《脉经》中对于人的脉象只有非常简短的说明,即使能倒背如流也不会有助于加深对脉象的认识。一个人要学会诊脉必须依靠练习和师徒之间的切磋。当然,需要格外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有一部分涉及技艺的内容,必然离不开文本,这便是书法,因为其学习的对象便是文本,但即使这样,书法的学习其实也主要依靠练习而得。
  最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形成了内容框架体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学习的顺序。对于任何教育内容,学习顺序都必然有先有后。比如书法,至少都应该先从笔画或者简单的字开始学起,先从楷书开始,而后再学习复杂的内容。此外,年龄大小也是影响各类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必然不能学习诸如中医、针灸,或者儿童身体、心理素质完全不能承担的内容,相比之下,传统游戏更适合此一阶段学习。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也需要做好与当前学校教育的衔接,比如至少在小学中低年级要与学生识字教学相衔接;在小学中高年级要与学生简单书面表达(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练习相衔接;在初中阶段要与学生个人品质培养相衔接;在高中阶段要与国家意识的培养衔接。
  二、传统文化教材类别的体系化
  教材之为教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多数受教育者的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传统文化教材形成一个体系,一方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基础内容,另一方面也保证不同学生获得与自己天分以及所在的地区、民族相适应的学习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以“四书五经”等作品为代表的传统文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乃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可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将其学会、学好,或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经典著作之外,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不少适合教育的内容。由于教育的对象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曾经被称之为“技艺”或者“奇技淫巧”的内容,在很多时候却非常适合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学习。教育家往往无从知道一部分学生为何对某种技艺有浓厚的兴趣,有的喜欢做菜,有的喜欢修理,有的喜欢手工,这样的例子在教育实践中数不胜数。
  在社会分工逐渐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制定教育内容的角度,还是从对社会是否有益的角度,都显示这些“奇技淫巧”意义不小。因此,所有内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体系中都应该拥有一定的位置。只是,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拥有同样的重要性。
  第一,有的教育内容无论对于何种人,无论此人从事何种职业,是继承家族产业,走出学校即成为公司的管理者,抑或始终都是一名普通的员工、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司机,都是必需的。比如所有人都要懂得使用理性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在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所有人都必须知道的这些内容又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所有人必须能够践行,比如“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基本传统品质,且能形成习惯。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道德传统,比如将谦虚、好学等美德传统;基本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生活选择上十分看重父母长辈的意见等。这些内容具有通用性、可行性、习惯性。另一类是“知道”即可,比如一个人看到糖葫芦便知道这是中国传统食品,一个人遇到过年便知道放鞭炮、拜年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等。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常遇的习俗,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技艺等。这部分内容除了具有通用性之外,也具有广泛性、简单易懂、浅显实用等特点。
  第二,有的教育内容并不要求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拥有了这些知识会被人格外尊重,或者被人认可为有文化的人,可获得一种荣誉。比如一个人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对《红楼梦》原著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时总是被不时提到,假如另一个人对此一无所知,相比之下,前者会被认为更有文化,但是,懂得这些内容又不会真正影响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道德生活。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系统的哲学训练等知识。作为教育内容,这部分知识不应该具有“强制性”,或者至少应该具有“可供选择性”。
  第三,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实用价值,或者可以给受教育者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比如一个人学会了做各式中国菜,并且因此成为一个厨师;或者一个人学会了雕刻,并且因此谋生,作为职业。当然一个人一生并非只懂得一种技艺,但是至少每个人都会选择将某种技艺作为谋生的途径。这种技艺可能是自学的,也有可能是在学校中学会的,那么这种技艺便是教育的内容。对教育者来说,在传授这些技能的时候,自然需要比上文所言的“知道”有更高的层次。作为谋生的技能自然应该比普通的、不被作为谋生的技能掌握得更好一些。
  当然,从庸俗的角度讲,所有的技能都能用来谋生。哪怕一个人对佛经比较熟悉,也能通过做“法事”而获得布施,得以生活。技能的有用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下述类别更应该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内容:与物质关系更紧密的技能;技术性更强,需要专门学习,不可能在生活中学会的技能;更稀缺的技能等。当然,相比之下,这部分教育内容应该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
  这样,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到教育的内容到教材的内容便形成了通盘考虑的体系,每种单独的教材可以有自身的内容体系,而整个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由此也能形成一个体系了。只有在此基础上,好的教材才能一步步编写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N].光明日报,2013-12-19.
  [2]刘丹.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