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智慧是情感和智慧相融的智慧家园。它与人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认知智慧、理解智慧、审美智慧和创造智慧等互为渗透交叉,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说情感智慧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智慧,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的魅力也就无从说起。多年来,在语文的田野上痴情耕作的李卫东老师,正是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智慧谱写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的语文故事的典范。从泰安到北京,从山东到全国,这感动人心的语文故事,以阔大的张力传播着李卫东老师的语文教育精神、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智慧。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语文故事所展现的场景,心在其境便会发现:李卫东老师是语文教学的诗人,他富有诗人的情怀,又富有诗人的底蕴,他开拓的语文教学是诗情的教学,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这种诗情、诗意满注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与诚心、勤奋与劳累、才气与灵气,他以全心身的生命投注和追求教学,在语文教学的一线创构着诗的华章;李卫东老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智者,他富有语文的智慧,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在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他都会用语文编织出智慧的锦缎。他的文字是灵动的,他的教学语言是机智的。在他那里,语文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灵性飞扬的世界;在语文的课堂上,无论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他都会以别有创意的教学机智开拓出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扎实有成效的教学创新活动。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有创意和实效性的课堂。应该说,李卫东老师用情感智慧编织的语文故事,实际上是以他的热情执著、勤恳劳作和才气、灵气的生命投注来完成的。
一、突破语文教学的“端点思维”
“端点思维”,就是指思考问题的时候常走极端。李卫东老师认为其突出的表现有二:其一,游移不定,两端滑走,思考问题从不会想到在两端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在这种思维观看来,“极高明而道中庸”那算什么,那叫“没观点”,那是“滑头一个”!其二,以“深刻的片面”自居,不惜“矫枉过正”、“剑走偏锋”,在带来正面冲击力的同时,更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不能突破这种“端点思维”,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这里从“继承”与“发展”、“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使我们看清突破语文教学“端点思维”的必要性。
继承与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态势,是与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大潮流分不开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之纷纷出台是大势所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令我们为之欣喜的。但面对如此态势,关键的是我们的改革者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新”的是否一定有生命力?“旧”的东西是否一定要弃之东海?往往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有不少人偏执一端,或急于去构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教学新体系,或固步自封恪守祖训抱住古董不放。原因就是忘了一个极其明显而又简朴的哲学原理: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发展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继承传统有益东西之基础上的创新。李卫东老师强调,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一篇篇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折射着一定时代历史文化状况的生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当然不能不考虑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遵循作品产生的规律去实施教学。为文之道讲一个继承发展,教文之道也当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语文教学应从继承中求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他说,譬如语感问题,实际上语感的培养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注意涵泳、体味、思索的教学,这也是符合古汉语固有特点的。近几年语感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但也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视古人语感教学为至宗至本,一味强调模糊感知、混沌体验,在教学手段上只强调诵读、背诵的特殊功效;另一种是借助于现代汉语学或西方语言学理论,刻意强调语感的科学训练,在教学手段上注重模式与流程的制定与操作。两种主张各执一端,互不两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大可不必,“新”的与“旧”的该是水火不相容吗?继承与发展不能成为孪生姐妹吗?诚然,现代语文是古代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的结晶,但也不能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一味抹掉。符合当今语文教学实际的“语感教学”,能否在古今、中西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加以构建,值得新时期语感教学研究者深思。
科学与艺术。李卫东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学科又以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有其艺术的灵性,教学中还亟需较强的艺术化。两者在理论上自成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又必须和谐统一。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却往往执其一隅,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近几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孰优孰劣颇有争论。科学主义者注重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确定性,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剖析并规范语文教学,极力突出教学模式的操作;人文主义者则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模糊性,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语文教学,刻意讲究教学艺术的灵活变通与运用。结果是科学主义者陷入机械生硬粗糙的窠臼,人文主义者陷入神秘诡谲的泥淖,都没有把语文教学导入坦途。其实,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二者并不矛盾,语文教学应在确定性与模糊性、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运动中求得发展,没有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就没有艺术的展现,没有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便没有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李卫东老师指出,处理好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首先得正确看待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模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形成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明显操作性、极强的推广性。在形式上便是极为风行的几步几式教学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大有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架势,对颇有新意、艺术味浓的语文课,动辄就斥之为“花拳绣腿”。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不需什么模式,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一旦形成模式,还会有什么味道呢?语文教学应刻意追求美感,把语文上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不应有什么可遵循的教学的“格”,视“教学模式”为“清规戒律”。这两种关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观点,正是割裂语文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确定下来,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那不成了自由市场?但语文教学又需要不断突破自己,需要艺术的变通,要把每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共同产生、共同发展。我们需要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但摒弃机械生硬、亦步亦趋的模式化;我们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但不赞成华而不实、奔放不羁的为艺术而艺术。
二、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人们听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听得过瘾。有“味道”是对教学的赞赏和认可,但却又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这“味道”到底指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了语文课的独特味道?李卫东老师认为,要努力在“实”、“活”、“美”三个字上做些文章。一堂熔“实”、“活”、“美”于一炉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一)实
在90年代中期,李卫东老师参加了“第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竞争相当激烈。自然,大家对专家评委的评课思想就极为关注。作为评委之一的钱梦龙老师在大赛期间的一次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评委,我们评什么?就是评你的课中有没有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评教学思想,可谓一语中的,在当时所有的参赛代表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教学思想又指什么呢?它让李卫东老师记起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几句话:抱着入场看戏的态度,欣赏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眼一板,而忘掉了学生的倾向是不足取的。从听课的角度讲,就应该注意教课的教师怎样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得到益处。意思已经说得相当清楚,听课不是听戏,而是听你这节课学生到底能获得些什么。自然,我们上课的更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教学生学。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只有建立在“教会学生学”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才算是一堂体现了正确教学思想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情感智慧是情感和智慧相融的智慧家园。它与人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认知智慧、理解智慧、审美智慧和创造智慧等互为渗透交叉,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说情感智慧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智慧,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的魅力也就无从说起。多年来,在语文的田野上痴情耕作的李卫东老师,正是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智慧谱写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的语文故事的典范。从泰安到北京,从山东到全国,这感动人心的语文故事,以阔大的张力传播着李卫东老师的语文教育精神、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智慧。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语文故事所展现的场景,心在其境便会发现:李卫东老师是语文教学的诗人,他富有诗人的情怀,又富有诗人的底蕴,他开拓的语文教学是诗情的教学,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这种诗情、诗意满注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与诚心、勤奋与劳累、才气与灵气,他以全心身的生命投注和追求教学,在语文教学的一线创构着诗的华章;李卫东老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智者,他富有语文的智慧,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在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他都会用语文编织出智慧的锦缎。他的文字是灵动的,他的教学语言是机智的。在他那里,语文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灵性飞扬的世界;在语文的课堂上,无论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他都会以别有创意的教学机智开拓出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扎实有成效的教学创新活动。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有创意和实效性的课堂。应该说,李卫东老师用情感智慧编织的语文故事,实际上是以他的热情执著、勤恳劳作和才气、灵气的生命投注来完成的。
一、突破语文教学的“端点思维”
“端点思维”,就是指思考问题的时候常走极端。李卫东老师认为其突出的表现有二:其一,游移不定,两端滑走,思考问题从不会想到在两端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在这种思维观看来,“极高明而道中庸”那算什么,那叫“没观点”,那是“滑头一个”!其二,以“深刻的片面”自居,不惜“矫枉过正”、“剑走偏锋”,在带来正面冲击力的同时,更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不能突破这种“端点思维”,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这里从“继承”与“发展”、“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使我们看清突破语文教学“端点思维”的必要性。
继承与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态势,是与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大潮流分不开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之纷纷出台是大势所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令我们为之欣喜的。但面对如此态势,关键的是我们的改革者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新”的是否一定有生命力?“旧”的东西是否一定要弃之东海?往往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有不少人偏执一端,或急于去构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教学新体系,或固步自封恪守祖训抱住古董不放。原因就是忘了一个极其明显而又简朴的哲学原理: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发展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继承传统有益东西之基础上的创新。李卫东老师强调,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一篇篇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折射着一定时代历史文化状况的生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当然不能不考虑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遵循作品产生的规律去实施教学。为文之道讲一个继承发展,教文之道也当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语文教学应从继承中求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他说,譬如语感问题,实际上语感的培养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注意涵泳、体味、思索的教学,这也是符合古汉语固有特点的。近几年语感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但也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视古人语感教学为至宗至本,一味强调模糊感知、混沌体验,在教学手段上只强调诵读、背诵的特殊功效;另一种是借助于现代汉语学或西方语言学理论,刻意强调语感的科学训练,在教学手段上注重模式与流程的制定与操作。两种主张各执一端,互不两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大可不必,“新”的与“旧”的该是水火不相容吗?继承与发展不能成为孪生姐妹吗?诚然,现代语文是古代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的结晶,但也不能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一味抹掉。符合当今语文教学实际的“语感教学”,能否在古今、中西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加以构建,值得新时期语感教学研究者深思。
科学与艺术。李卫东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学科又以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有其艺术的灵性,教学中还亟需较强的艺术化。两者在理论上自成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又必须和谐统一。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却往往执其一隅,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近几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孰优孰劣颇有争论。科学主义者注重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确定性,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剖析并规范语文教学,极力突出教学模式的操作;人文主义者则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模糊性,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语文教学,刻意讲究教学艺术的灵活变通与运用。结果是科学主义者陷入机械生硬粗糙的窠臼,人文主义者陷入神秘诡谲的泥淖,都没有把语文教学导入坦途。其实,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二者并不矛盾,语文教学应在确定性与模糊性、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运动中求得发展,没有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就没有艺术的展现,没有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便没有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李卫东老师指出,处理好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首先得正确看待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模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形成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明显操作性、极强的推广性。在形式上便是极为风行的几步几式教学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大有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架势,对颇有新意、艺术味浓的语文课,动辄就斥之为“花拳绣腿”。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不需什么模式,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一旦形成模式,还会有什么味道呢?语文教学应刻意追求美感,把语文上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不应有什么可遵循的教学的“格”,视“教学模式”为“清规戒律”。这两种关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观点,正是割裂语文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确定下来,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那不成了自由市场?但语文教学又需要不断突破自己,需要艺术的变通,要把每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共同产生、共同发展。我们需要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但摒弃机械生硬、亦步亦趋的模式化;我们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但不赞成华而不实、奔放不羁的为艺术而艺术。
二、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人们听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听得过瘾。有“味道”是对教学的赞赏和认可,但却又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这“味道”到底指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了语文课的独特味道?李卫东老师认为,要努力在“实”、“活”、“美”三个字上做些文章。一堂熔“实”、“活”、“美”于一炉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一)实
在90年代中期,李卫东老师参加了“第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竞争相当激烈。自然,大家对专家评委的评课思想就极为关注。作为评委之一的钱梦龙老师在大赛期间的一次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评委,我们评什么?就是评你的课中有没有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评教学思想,可谓一语中的,在当时所有的参赛代表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教学思想又指什么呢?它让李卫东老师记起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几句话:抱着入场看戏的态度,欣赏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眼一板,而忘掉了学生的倾向是不足取的。从听课的角度讲,就应该注意教课的教师怎样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得到益处。意思已经说得相当清楚,听课不是听戏,而是听你这节课学生到底能获得些什么。自然,我们上课的更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教学生学。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只有建立在“教会学生学”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才算是一堂体现了正确教学思想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