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0期 ID: 356599

[ 宋文权 文选 ]   

个性化阅读探微

◇ 宋文权

  个性化阅读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引进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都获得凸现,在课改教学实践中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但是,由于对这一理念的认识还缺乏清晰的阐释,对其在教学中的实践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因而,探索之中,不免众说纷纭,争议多多。笔者也拟在这里作些个人性的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基点——文本本体论和读者本体论
  
  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这种新突破主要表现在文本解读研究的基点的重大转移上。它摈弃了传统的解读研究只注重“作者—文本”的单向模式,而把解读研究的基点转向“文本—读者”的相互作用,“即立足于探讨解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交互作用,将解读作为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语文建设》2007年第11期)。也就是说,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与理解视为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把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这样,既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建构自我世界。这种理论探讨,是建构在本体论现象学和读者反映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文学本体论的两个重要维度——作品本体论和读者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点的。由文学解释学而语文教学解释学、文本本体论和读者本体论,构成了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基点。
  文本解读研究的基点的转移,使人们对文本意义产生了新的认识。黄厚江老师认为文本承载的意义有三重: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即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一个特定的文本,一旦作为一个自主的存在,它就不再受作者思想的绝对约束,它会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某一个具体人所赋予的意义,而是在大跨度的时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曾祥芹老师则认为“文本意义有‘作者原意、作品本意和读者释义’三种存在方式”(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这些说法似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由于语言表述具有不能完全“达意”的特质,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义,有时会与文本客观呈现的意义不尽吻合;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存在“屏蔽”作用,读者穿越语言屏蔽的“披文得意”,往往会与文本客观呈现的意义有偏差,所以,作者试图表达的意义常是难以准确、清晰地“追索”的,所谓“文本的作者意义”、“作者原意”只能是一种理想的说法。另外,用文本意义的建构理论来考察,文本的社会意义也应属于文本的读者意义,因为,任何文本的意义只有具体的读者才能使之实现,而“社会”不是一个具体的读者;如果存在文本的社会意义的话,那它最初肯定也是某个或某些读者的读者意义。因此,我以为,文本承载的意义似以二重概括为好,即文本的客观(呈现的)意义和文本的读者(建构的)意义。
  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一直把文本当作是传递作者、编者的意图的教材,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单一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过是依附于教材编者的指示,追寻文本中隐含的作者的意图罢了。这样的阅读教学,以学生理解文本的作者意义为全部任务,以作者和编者的意图为评价理解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即和作者、编者的意图一致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编者和教师对文本的作者意义的解读。这种解读只能是编者、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这种阅读是以作者为中心,以教材编写者为中心的。而现代的课程文本论,否定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单一性,而坚持文本意义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文本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教材文本。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者—文本”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追寻文本中隐含的作者意图,而是依凭自己的知识、经历、情感等独立自觉地参与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是与读者自身的生存状态相关的个性化阅读。这种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理念——理解、反思、创造
  
  个性化阅读实践中,有人努力剖析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过程,试图将它分为明确的几个阶段,以便进行一种“标准化流程”式操作。孰不知,这恰恰违背了个性化阅读的本义。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和自由开放性,不是走过某个“标准化流程”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笔者以为,与其如此吃力不讨好地干南辕北辙的事,还不如静下心来,理性地探析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过程,看看存在哪些需要坚持的阅读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在解读“个性化阅读”时倡导一些观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4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对这一段话,我们如果能够冷静、理性地作出分析,并借文本的阅读过程来加以映照,就不难发现,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阅读理念基本上有三个:理解、反思和创造。
  理解。“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分析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首先是为了“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或是从属于广义的“理解”范畴,或是以理解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或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情感活动,为表述简洁起见,一言蔽之以“理解”);没有理解,阅读便失去了意义。可以说,理解,是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念,贯穿个性化阅读的始终;没有理解,反思和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理解”应含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个性化,因为理解是读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的,个性特征和独特性鲜明。二是文本性,理解必须是以文本为中心、以文本意义为根基的。它必由文本而出发,必以文本为对象。没有文本,阅读对话没有了对象,当然也就没有了阅读之下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独立阅读的基础性要求时说:“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就明确地提示我们,理解的“内容”、“思路”、“要点”必须是“文本”的,理解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必须是“文本所表达的”。这种强调文本理解的类似表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还有很多处。可以说,文本是“皮”,理解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解,必须依托于具体文本,首先是就文本说文本、析文本、品文本,绝不能离开文本去为“个性化”而“个性化”。突出这一点,在目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文将述及。
  反思。“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这句话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事实:“发现、质疑、思考”普遍地、必然地存在于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解时,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质疑,这就进入了阅读反思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阐述独立阅读的进一步要求时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就明确提出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判断”、“评价和质疑”的阅读要求。对高中生而言,这至关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己有的知识。”它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单纯传授式的文本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自己积极主动的“发现”和“转化”是不行的。“发现”、“转化”离不开思考、质疑。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才是阅读的关键。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反思精神,才能做到敢于质疑,分析探究,从而提出独立见解。
  现代课程文本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具有很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和自由开放性。这就赋予了阅读的未定性论和无限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就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另外,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等影响阅读的因素往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一旦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积极思维,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就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倘若是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各种“可能性”相互交流、碰撞,必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由此可见,以读者为中心的、以读者对文本的思考质疑为根基的阅读反思,是个性化阅读进程得以深入的关键;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探究和创造。
  创造。“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上文已经述及,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时,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诸多可能性会相互碰撞、交流,引发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从而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的理解。这种从既定文本的理解出发,通过思考反思,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有所探究,从而“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文本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已经积累的阅读体验,或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想象和联想,或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增解”、“异解”和“批解”(详见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或赋予其新的意义,应该说都是符合创造的要义的。
  不过,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澄清。一是这里说的“创造”,不必就是首创,只要是学生自己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感受和理解即可。二是个性化阅读并不等于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中,非创造的个性理解占多数,创造的个性理解只占少数;不是所有的个性化阅读都可以奉为创造性阅读,但真正的创造性阅读必然是突破传统、超越庸常的个性化阅读。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因为不具首创性质,就草率地加以否定,而应该热情鼓励,开启思路,揭示方法,用“个性化阅读评价”为个性化阅读的健康发展领路护航。
  
  三、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追求——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个性化阅读追求的是“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文本阅读中,一方面,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结构,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式解读,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层面不同,获得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会不同。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具有内省性,即重在体验,重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前结构”、“前理解”,而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等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它们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因人而异。因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正是“个性化”的要义所在,也是文本阅读的目标追求所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获得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是模糊的、说不明白的,也许是浅显的、幼稚的,也许是不够合情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是有用的、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文本的理解,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准确、全面、深刻,不在于最后结论性的内容,而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于这一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训练人云亦云的听众。由此说开去,我们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指通常意义上的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也可指个性化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经验等诸多方面。
  
  四、个性化阅读的核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注重个性化阅读”时明确提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们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要求之中处于核心地位。
  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常是读者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重新创造而艺术地实现的。比如读李白的《静夜思》。未读之前,我们的感情是平静的,眼前也没有什么意象,头脑中也没有什么想法。但读过之后就不同了,我们的感情会随之由静而动,眼前也有了具体而鲜明的意象,头脑中也产生了某种情绪;倘若有过和诗中所写的同样的或近似的经验,便会感到激动,感到亲切。这不但唤起了回忆,也启发了想象,在这一刻,我们的情感、想象也达到了诗人创作时的境地,生命扩大了、提高了、净化了,我们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而这正是通过想象创造的一种境界。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创造,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的优劣。反过来,个性化阅读也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灵光乍现”,要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
  个性化阅读中,常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质疑、思考”,这些都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就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倘若是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的理解,必然会相互碰撞,这种碰撞中,学生也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辨能力。反过来,个性化阅读也必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眼光去质疑、思考,学会辨别、分析,学会评价、驳难。
  反思。“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这句话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事实:“发现、质疑、思考”普遍地、必然地存在于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解时,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质疑,这就进入了阅读反思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阐述独立阅读的进一步要求时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就明确提出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判断”、“评价和质疑”的阅读要求。对高中生而言,这至关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己有的知识。”它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单纯传授式的文本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自己积极主动的“发现”和“转化”是不行的。“发现”、“转化”离不开思考、质疑。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才是阅读的关键。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反思精神,才能做到敢于质疑,分析探究,从而提出独立见解。
  现代课程文本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具有很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和自由开放性。这就赋予了阅读的未定性论和无限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就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另外,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等影响阅读的因素往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一旦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积极思维,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就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倘若是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各种“可能性”相互交流、碰撞,必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由此可见,以读者为中心的、以读者对文本的思考质疑为根基的阅读反思,是个性化阅读进程得以深入的关键;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探究和创造。
  创造。“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上文已经述及,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时,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诸多可能性会相互碰撞、交流,引发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从而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的理解。这种从既定文本的理解出发,通过思考反思,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有所探究,从而“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文本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已经积累的阅读体验,或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想象和联想,或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增解”、“异解”和“批解”(详见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或赋予其新的意义,应该说都是符合创造的要义的。
  不过,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澄清。一是这里说的“创造”,不必就是首创,只要是学生自己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感受和理解即可。二是个性化阅读并不等于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中,非创造的个性理解占多数,创造的个性理解只占少数;不是所有的个性化阅读都可以奉为创造性阅读,但真正的创造性阅读必然是突破传统、超越庸常的个性化阅读。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因为不具首创性质,就草率地加以否定,而应该热情鼓励,开启思路,揭示方法,用“个性化阅读评价”为个性化阅读的健康发展领路护航。
  
  三、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追求——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个性化阅读追求的是“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文本阅读中,一方面,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结构,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式解读,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层面不同,获得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会不同。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具有内省性,即重在体验,重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前结构”、“前理解”,而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等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它们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因人而异。因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正是“个性化”的要义所在,也是文本阅读的目标追求所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获得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是模糊的、说不明白的,也许是浅显的、幼稚的,也许是不够合情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是有用的、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文本的理解,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准确、全面、深刻,不在于最后结论性的内容,而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于这一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训练人云亦云的听众。由此说开去,我们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指通常意义上的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也可指个性化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经验等诸多方面。
  
  四、个性化阅读的核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注重个性化阅读”时明确提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们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要求之中处于核心地位。
  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常是读者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重新创造而艺术地实现的。比如读李白的《静夜思》。未读之前,我们的感情是平静的,眼前也没有什么意象,头脑中也没有什么想法。但读过之后就不同了,我们的感情会随之由静而动,眼前也有了具体而鲜明的意象,头脑中也产生了某种情绪;倘若有过和诗中所写的同样的或近似的经验,便会感到激动,感到亲切。这不但唤起了回忆,也启发了想象,在这一刻,我们的情感、想象也达到了诗人创作时的境地,生命扩大了、提高了、净化了,我们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而这正是通过想象创造的一种境界。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创造,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的优劣。反过来,个性化阅读也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灵光乍现”,要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
  个性化阅读中,常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质疑、思考”,这些都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就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倘若是在一种群体性的对话进程中,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的理解,必然会相互碰撞,这种碰撞中,学生也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辨能力。反过来,个性化阅读也必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眼光去质疑、思考,学会辨别、分析,学会评价、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