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结束了,和往年一样,欣喜之余,疑惑多多,感慨多多:高考命题指挥棒的指向是什么?高中生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
去年我的一个外侄女初中毕业升高中,交了几篇作文让我辅导,我连续看了好几篇,如云里雾里,实在看不明白。于是问外侄女:“你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她说:“舅舅,我写的是散文!”一句话把我呛得无言以对。我于是告诫说,还是好好把事情叙述清楚云云,不料外侄女振振有词地说,那是小学生的写法,老师说了,那样写,考试不能得分。我无语了。
是学生作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作文教学出了问题?是到了值得中学语文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近些年中学生作文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生活,尤其是高中应试作文显得特别突出。作文的形式几乎都格式化、套版化;作文的内容大多言之无物,动辄引入古人说事,作文语言追求的只是浮夸和华丽等等。这类写法已成为一种时尚,深得学生青睐,或者说更得不少语文老师的青睐。不知从何时起,这类作文在阅卷场上能抢阅卷老师的眼球,总是被判为高分。于是乎,这类高分作文反过来又成了将来学生作文的范文和样板,加上许多出版商看到了商机,大量地收集和如法炮制更为典范的“新八股”,集结成书,什么“作文大全”、“考试作文宝典”、“应试作文技法指南”等书籍充斥各大书市,在此类书中,什么“万能开头法”、“点题法”、“三比法”、“文化搭台诗人唱戏法”等等,所谓“作文速成法”多如牛毛、不一而足,对作文虚假化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又如何呢?我们把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进行过一次大组合,只要去掉这些作文有关话题的内容,然后任意将各段进行重组,就是一篇或者多篇词汇优美的文章。如果任意将某省市的考试话题嵌入其中,就能充当该省市的考场优秀作文,真可谓有专家痛斥为“全国作文同一题”。难怪有的书商在一些学校做销书报告时公然说:“只要买了《××技法指南》,只需多少天,你就能考场制胜。”
仔细读读书商们汇集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有读来生厌,甚至令人恶心的味道,因为作文如果剔除掉一些华丽的词汇、故作姿态的比喻和排比以及千篇一律的古代名人名言之外,没有剩下多少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说什么独特的感受、鲜明的观点,就连是什么样的文体,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记述了一个什么事实都看不出来,真不知其作文的价值何在?就好像两个模样都不清晰的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之后,谁也分不清楚哪是西施哪是东施了。
比如2007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话题“酸甜苦辣话高考”就击中了格式化训练的软肋,不少考生由于长期受到的是格式化的套版训练,没有把握作文的真谛,面对“酸甜苦辣话高考”,不能体会到这个话题是要求抒写自己高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不能体现作文话题是贴近生活,需要的是真情实感,不少经过各种套版训练的学生不假思索,将平时练就的“本领”原封不动的施展出来,在组织材料上,将李清照、司马迁、李白、苏轼、屈原、庄子等古人恭请出来,然后连缀了他们的优美诗句或是哲理话语,炮制了读来语言优美而又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成就了“古人也参加高考”的幽默。如:
高考是酸。李清照呀,当你“浓睡不消残酒”,而且和丈夫一块春游竟然“误入藕花深处”,你贵妇人一般的生活多么甜蜜,可是,南渡以后的你,竟然是如此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尤其是你“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你是千古其酸呀。
高考是苦。司马迁呀,你面对残酷的刑罚,以痛苦的灵魂,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具有凌然正气的你,才能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类作文为数不少,使得阅卷场上不时激起一阵阵的笑声或叹息声。
无独有偶,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在自然中生活”,很显然,重庆的作文命题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指向,那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同时继续反对宿构和套版作文。从阅卷场的情况看,宿构和套版作文仍然不在少数,尽管在统一阅卷标准上一再强调不再支持这类作文,但很多阅卷老师还是看好一味追求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的东西。比如下面这篇作文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羸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声呼号,诗意,永恒地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唯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
阅卷老师普遍认为该文应该进入一类或者二类卷,当阅卷专家组一致认为只能定为四类作文时(因为最后有一段用同样的笔法写了苏轼而切题,否则,本文应定为不及格),很多阅卷老师很茫然,有人认为,如果作文能力不强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漂亮的文字的,如果这类作文都不能得高分,那么就没有高分作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这篇作文的内容看,虽然都有了古人的“生活”,可“自然”在哪里?“自然”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含义,而这篇作文用了大量看似华丽的辞藻,给模糊的模样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油彩,实属东施效颦之类。不错,这篇作文的作者作文能力肯定不差,作文水平肯定远远高于一般四类卷的学生。既然有这么好的语言功底,具有很强表达能力,为啥不把自己真实水平体现出来呢?既然是“西施”为何要涂抹那么多的油彩把自己也弄得面目全非而弄巧成拙呢?其失分的惨痛,该谁来买单呢?
再看看另一篇考场作文的片段:
正如鲁迅感叹的一样,我不知道家人为什么要送我到学校里去?我不能再光着脚丫攀上树枝去,轻轻挨近鸟窠,用手指敲敲鸟巢,鉴赏那还没有睁眼的肉乎乎
的小鸟张着漏斗般的小嘴等着喂食;或者守在鸟窠旁,看着大鸟觅食回来不能靠近,在远远的树枝上对我“谩骂”,最好玩的是那一“谩骂”,嘴里的食就掉得无影无踪了。我也不能趴在田塍边,寻找水田里一个个黑乎乎的小洞,用嘴对着水面轻轻的吹气,就能看见一条鳝鱼的头缓缓伸了出来,当断定是一个大家伙儿时,我就用食指伸进洞口来回的摆动,那鳝鱼误以为是虫子,一口咬着我的指头,我就猛的一提,将一根长长的鳝鱼拖出洞来,经常是手指被咬出一条条的血印子,可那真正是“痛并快乐着”。我将不能……
2008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结束了,和往年一样,欣喜之余,疑惑多多,感慨多多:高考命题指挥棒的指向是什么?高中生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
去年我的一个外侄女初中毕业升高中,交了几篇作文让我辅导,我连续看了好几篇,如云里雾里,实在看不明白。于是问外侄女:“你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她说:“舅舅,我写的是散文!”一句话把我呛得无言以对。我于是告诫说,还是好好把事情叙述清楚云云,不料外侄女振振有词地说,那是小学生的写法,老师说了,那样写,考试不能得分。我无语了。
是学生作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作文教学出了问题?是到了值得中学语文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近些年中学生作文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生活,尤其是高中应试作文显得特别突出。作文的形式几乎都格式化、套版化;作文的内容大多言之无物,动辄引入古人说事,作文语言追求的只是浮夸和华丽等等。这类写法已成为一种时尚,深得学生青睐,或者说更得不少语文老师的青睐。不知从何时起,这类作文在阅卷场上能抢阅卷老师的眼球,总是被判为高分。于是乎,这类高分作文反过来又成了将来学生作文的范文和样板,加上许多出版商看到了商机,大量地收集和如法炮制更为典范的“新八股”,集结成书,什么“作文大全”、“考试作文宝典”、“应试作文技法指南”等书籍充斥各大书市,在此类书中,什么“万能开头法”、“点题法”、“三比法”、“文化搭台诗人唱戏法”等等,所谓“作文速成法”多如牛毛、不一而足,对作文虚假化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又如何呢?我们把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进行过一次大组合,只要去掉这些作文有关话题的内容,然后任意将各段进行重组,就是一篇或者多篇词汇优美的文章。如果任意将某省市的考试话题嵌入其中,就能充当该省市的考场优秀作文,真可谓有专家痛斥为“全国作文同一题”。难怪有的书商在一些学校做销书报告时公然说:“只要买了《××技法指南》,只需多少天,你就能考场制胜。”
仔细读读书商们汇集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有读来生厌,甚至令人恶心的味道,因为作文如果剔除掉一些华丽的词汇、故作姿态的比喻和排比以及千篇一律的古代名人名言之外,没有剩下多少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说什么独特的感受、鲜明的观点,就连是什么样的文体,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记述了一个什么事实都看不出来,真不知其作文的价值何在?就好像两个模样都不清晰的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之后,谁也分不清楚哪是西施哪是东施了。
比如2007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话题“酸甜苦辣话高考”就击中了格式化训练的软肋,不少考生由于长期受到的是格式化的套版训练,没有把握作文的真谛,面对“酸甜苦辣话高考”,不能体会到这个话题是要求抒写自己高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不能体现作文话题是贴近生活,需要的是真情实感,不少经过各种套版训练的学生不假思索,将平时练就的“本领”原封不动的施展出来,在组织材料上,将李清照、司马迁、李白、苏轼、屈原、庄子等古人恭请出来,然后连缀了他们的优美诗句或是哲理话语,炮制了读来语言优美而又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成就了“古人也参加高考”的幽默。如:
高考是酸。李清照呀,当你“浓睡不消残酒”,而且和丈夫一块春游竟然“误入藕花深处”,你贵妇人一般的生活多么甜蜜,可是,南渡以后的你,竟然是如此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尤其是你“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你是千古其酸呀。
高考是苦。司马迁呀,你面对残酷的刑罚,以痛苦的灵魂,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具有凌然正气的你,才能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类作文为数不少,使得阅卷场上不时激起一阵阵的笑声或叹息声。
无独有偶,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在自然中生活”,很显然,重庆的作文命题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指向,那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同时继续反对宿构和套版作文。从阅卷场的情况看,宿构和套版作文仍然不在少数,尽管在统一阅卷标准上一再强调不再支持这类作文,但很多阅卷老师还是看好一味追求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的东西。比如下面这篇作文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羸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声呼号,诗意,永恒地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唯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
阅卷老师普遍认为该文应该进入一类或者二类卷,当阅卷专家组一致认为只能定为四类作文时(因为最后有一段用同样的笔法写了苏轼而切题,否则,本文应定为不及格),很多阅卷老师很茫然,有人认为,如果作文能力不强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漂亮的文字的,如果这类作文都不能得高分,那么就没有高分作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这篇作文的内容看,虽然都有了古人的“生活”,可“自然”在哪里?“自然”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含义,而这篇作文用了大量看似华丽的辞藻,给模糊的模样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油彩,实属东施效颦之类。不错,这篇作文的作者作文能力肯定不差,作文水平肯定远远高于一般四类卷的学生。既然有这么好的语言功底,具有很强表达能力,为啥不把自己真实水平体现出来呢?既然是“西施”为何要涂抹那么多的油彩把自己也弄得面目全非而弄巧成拙呢?其失分的惨痛,该谁来买单呢?
再看看另一篇考场作文的片段:
正如鲁迅感叹的一样,我不知道家人为什么要送我到学校里去?我不能再光着脚丫攀上树枝去,轻轻挨近鸟窠,用手指敲敲鸟巢,鉴赏那还没有睁眼的肉乎乎
的小鸟张着漏斗般的小嘴等着喂食;或者守在鸟窠旁,看着大鸟觅食回来不能靠近,在远远的树枝上对我“谩骂”,最好玩的是那一“谩骂”,嘴里的食就掉得无影无踪了。我也不能趴在田塍边,寻找水田里一个个黑乎乎的小洞,用嘴对着水面轻轻的吹气,就能看见一条鳝鱼的头缓缓伸了出来,当断定是一个大家伙儿时,我就用食指伸进洞口来回的摆动,那鳝鱼误以为是虫子,一口咬着我的指头,我就猛的一提,将一根长长的鳝鱼拖出洞来,经常是手指被咬出一条条的血印子,可那真正是“痛并快乐着”。我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