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3期 ID: 356427

  

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思考

◇ 陈忠文 章国华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但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他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①确实,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有创造性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仅是中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授都在文本微观解读层面严重缺乏。许多学者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可一旦拿到具体的文本进行微观细读,却洋相百出。试问有多少文学教授能把‘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春风似剪刀’、‘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千古名句经典在那里说得让人心服口服?试问如果有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有多少人能当场点出这是什么样的美学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从理论上回答学生的疑问: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②面对这样穷追不舍而又针砭深刻的追问,我们一线教师确实感慨万千。当隐藏了那么多年真实而又难于启齿的问题一下子被人揭掉了遮羞布以后,我们无法把责任归咎于某一个原因,但既然问题已经在太阳底下存在了,我们就应该去解决,无论解决的道路有多么漫长。
  确实,当前文本解读的现状在于微观解读的缺失,但作为我们一线教师,由于文本解读带有强烈的教学价值取向,这就注定了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但要解决解读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实际教学利用。当前,要实现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问题,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文本解读需要大气的视野
  
  当前,一拿起课文,就到教学参考书中去寻法宝。把教参作为标准的做法已为人所共弃。当前,一看到熟悉的课文,就带着先入为主的概念进行解读也已经渐渐淡出新课程研究者的视线。但当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像学生一样真诚地面对文本,进行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时,我们却发现,文本解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即使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文本解读,但真正大气的语文课却仍然离我们很遥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之间没有在教学价值上建立起联系机制。而这个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我们拥有大气的解读视野。
  我们所认为的大气的阅读视野,并不是指向宏观层面文学理论的解读,而是指像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种微观中的大视野、大境界。
  例如《安塞腰鼓》,这是一篇勃发着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文章,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更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然而我们能用这些抽象的描述让学生体验到吗?不能,因为现成的文本解读或教师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阅读的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有个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指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恰当的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形式才能得以表现。所以所有适宜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表现。同理,文本解读的内容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解读方式,才有可能转化成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设计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精彩的课堂主要决定于精彩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内容又主要来源于精彩的文本解读,精彩的文本解读又要靠恰当的解读方式来呈现。现在我们要拥有开阔的教学内容,上出大气的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还在于解读视野要大气,下面不妨举例说明。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如果我们借助“气势”来表现文本的解读内容,那我们就会有可能因为解读视野的大气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大气。
  所谓“气势”,按照《辞海》里的注释,指人和事物的气魄和声势。我们在解读《安塞腰鼓》时把“气势”理解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潜在的想象力、扩张力、感召力,以及它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思想上的感染力和对灵魂的净化力。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气势”。首先,文本表达形式上的“气势”,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短句的朗读具有急促干练的特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本文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等各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表达使内容更加热烈、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根据这样的表达形式,可以转化成相应的朗读节奏和停顿来教学。其次,在人物活动表现上的“气势”,文本中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了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这些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这种情感的“气势”可以从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上实现文本解读对教学内容的转化。再则,在文章主题内涵上,作者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这种复杂的思想力量的“气势”,可以通过教师点拨、资料补充、学生课堂感悟展现出思想气势的纯度。最后,在语言刻画上,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这里对语言完美表现的“气势”解读则可以通过仿写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化。
  如果我们抓住这样的大视野来教学《安塞腰鼓》,把读出一种生命的气势作为教学解读的切入口,那我们就能把这个文本在教学价值层面解读透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感受文章之气势应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围绕“气势”来进行微观而又大气的文本解读,进而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指向更明确,教学方式更具语文味,教学内容也更开阔。
  
  二、文本解读需要关注阅读主体——学生
  
  面对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我们常常觉得难以选择,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教学不能指望一网打下去就想捞光所有的“鱼”。因而捞学生捞得着的“鱼”,而捞得牢靠的“鱼”就是文本解读选择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体验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解读,所以文本解读需要关注阅读主体
  ——学生。
  现在,有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很独特。但有时虽拥有独特的文本解读,却无法出色完成阅读教学。比如《那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近段时间我们连续听了四位老师上《那树》一课,在作者命意或主旨的解读上,有如下一些不同解读角度:1.含蓄批判工业文明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2.呼唤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认同;3.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辩证关系;4.讽刺人类膨胀的物欲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漠视。四种解读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自然就有较大的差异。
  然而很多老师教过此文后,觉得教学过程中总是很难入味,自己上完这一课后,颇有同感,留下的遗憾远比收获大得多。面对这样的教学遗憾,我们不禁对文本解读的学情价值产生了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我们觉得,文本解读首先应从学生出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的读者,但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解读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哪些地方可能是阅读的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以《那树》为例,九年级的一般学生可能会读到这棵树不该砍伐,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保护它,要注重环保意识等。这些应该是学生已有的解读水准。但他们难以解决的是在作者的笔下,那树偏偏像是一位通灵的智者,透过文字传递怎样的箴言?在现实生活中,老树也许可以留有一片属于它的天空与土地。究竟是什么屠杀了这棵树?这是学生有疑而不能解疑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文本解读的起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但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他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①确实,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有创造性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仅是中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授都在文本微观解读层面严重缺乏。许多学者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可一旦拿到具体的文本进行微观细读,却洋相百出。试问有多少文学教授能把‘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春风似剪刀’、‘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千古名句经典在那里说得让人心服口服?试问如果有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有多少人能当场点出这是什么样的美学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从理论上回答学生的疑问: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②面对这样穷追不舍而又针砭深刻的追问,我们一线教师确实感慨万千。当隐藏了那么多年真实而又难于启齿的问题一下子被人揭掉了遮羞布以后,我们无法把责任归咎于某一个原因,但既然问题已经在太阳底下存在了,我们就应该去解决,无论解决的道路有多么漫长。
  确实,当前文本解读的现状在于微观解读的缺失,但作为我们一线教师,由于文本解读带有强烈的教学价值取向,这就注定了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但要解决解读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实际教学利用。当前,要实现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问题,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文本解读需要大气的视野
  
  当前,一拿起课文,就到教学参考书中去寻法宝。把教参作为标准的做法已为人所共弃。当前,一看到熟悉的课文,就带着先入为主的概念进行解读也已经渐渐淡出新课程研究者的视线。但当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像学生一样真诚地面对文本,进行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时,我们却发现,文本解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即使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文本解读,但真正大气的语文课却仍然离我们很遥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之间没有在教学价值上建立起联系机制。而这个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我们拥有大气的解读视野。
  我们所认为的大气的阅读视野,并不是指向宏观层面文学理论的解读,而是指像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种微观中的大视野、大境界。
  例如《安塞腰鼓》,这是一篇勃发着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文章,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更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然而我们能用这些抽象的描述让学生体验到吗?不能,因为现成的文本解读或教师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阅读的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有个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指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恰当的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形式才能得以表现。所以所有适宜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表现。同理,文本解读的内容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解读方式,才有可能转化成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设计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精彩的课堂主要决定于精彩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内容又主要来源于精彩的文本解读,精彩的文本解读又要靠恰当的解读方式来呈现。现在我们要拥有开阔的教学内容,上出大气的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还在于解读视野要大气,下面不妨举例说明。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如果我们借助“气势”来表现文本的解读内容,那我们就会有可能因为解读视野的大气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大气。
  所谓“气势”,按照《辞海》里的注释,指人和事物的气魄和声势。我们在解读《安塞腰鼓》时把“气势”理解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潜在的想象力、扩张力、感召力,以及它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思想上的感染力和对灵魂的净化力。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气势”。首先,文本表达形式上的“气势”,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短句的朗读具有急促干练的特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本文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等各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表达使内容更加热烈、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根据这样的表达形式,可以转化成相应的朗读节奏和停顿来教学。其次,在人物活动表现上的“气势”,文本中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了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这些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这种情感的“气势”可以从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上实现文本解读对教学内容的转化。再则,在文章主题内涵上,作者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这种复杂的思想力量的“气势”,可以通过教师点拨、资料补充、学生课堂感悟展现出思想气势的纯度。最后,在语言刻画上,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这里对语言完美表现的“气势”解读则可以通过仿写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化。
  如果我们抓住这样的大视野来教学《安塞腰鼓》,把读出一种生命的气势作为教学解读的切入口,那我们就能把这个文本在教学价值层面解读透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感受文章之气势应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围绕“气势”来进行微观而又大气的文本解读,进而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指向更明确,教学方式更具语文味,教学内容也更开阔。
  
  二、文本解读需要关注阅读主体——学生
  
  面对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我们常常觉得难以选择,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教学不能指望一网打下去就想捞光所有的“鱼”。因而捞学生捞得着的“鱼”,而捞得牢靠的“鱼”就是文本解读选择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体验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解读,所以文本解读需要关注阅读主体
  ——学生。
  现在,有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很独特。但有时虽拥有独特的文本解读,却无法出色完成阅读教学。比如《那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近段时间我们连续听了四位老师上《那树》一课,在作者命意或主旨的解读上,有如下一些不同解读角度:1.含蓄批判工业文明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2.呼唤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认同;3.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辩证关系;4.讽刺人类膨胀的物欲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漠视。四种解读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自然就有较大的差异。
  然而很多老师教过此文后,觉得教学过程中总是很难入味,自己上完这一课后,颇有同感,留下的遗憾远比收获大得多。面对这样的教学遗憾,我们不禁对文本解读的学情价值产生了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我们觉得,文本解读首先应从学生出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的读者,但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解读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哪些地方可能是阅读的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以《那树》为例,九年级的一般学生可能会读到这棵树不该砍伐,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保护它,要注重环保意识等。这些应该是学生已有的解读水准。但他们难以解决的是在作者的笔下,那树偏偏像是一位通灵的智者,透过文字传递怎样的箴言?在现实生活中,老树也许可以留有一片属于它的天空与土地。究竟是什么屠杀了这棵树?这是学生有疑而不能解疑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文本解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