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3期 ID: 356411

  

平心说语文

◇ 张厚感 李 峰

  语文界经过几年的躁动,现在应当是平心静气地说说语文的时候了。
  其实,现代语文教育并不年轻。它独立设科,自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算起,已走过百年历程。但不幸的是,对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
  1.什么是语文?建国前后,叶圣陶等前辈认为:语文,说出来是“语”,写下来是“文”;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此前它曾经叫国语、国文。现在,香港还叫国语,台湾还叫国文(香港称国语,指普通话,是相对粤语说的)。语文一词比国语、国文表意好一些,它把“语”和“文”结合起来考虑,是一大进步。大家都还记得,从前汉语语法叫文法,英语语法也叫文法,说明没有把口语交际纳入研究范围。现在都叫语法了,虽然一字之差,却说明我们学习汉语、英语,比较重视口语交际了。现在的问题是,对“语文”的内涵解读有分歧。“语”大家都有共识,指语言。“文”指什么,长期有争论,现在有人认为指文字,有人认为指文章,有人认为指文学。还有人认为应该包括文化乃至文明。
  其实文字也罢,文章也罢,文学也罢,文化文明也罢,应该没有多大矛盾。有人批评主张文字的人,把文章文学排斥在外了。那么文章、文学不是文字组成的吗?有人批评主张文章的人,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排斥在外了。其实不然,这里说的文章是广义的文章,应该包括文学乃至学问。古人就说过这类的话,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韩愈也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句。还有,我国传统习惯用道德文章评价知识分子,由此看来,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学问也好,都在其中了。所以说,文,当指文章为是、为好。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概括来讲,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说通俗一点,简化一下,就是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因为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就不用花很大力气去教他们听话、说话了。当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幼儿园阶段,听故事讲故事就很重要。小学阶段,让学生说一段完整的话,再写下来,就是语言训练,说明听说还是很重要的。初中高中阶段要求就得高一点了。要求听一段话要抓住中心,说一段话要有条理,突出中心,还能发一点议论,表述自己的主张。高中阶段还应当开辩论会,要求就更高了。归纳起来说,低年级用于听、说教学的时间多一些,要求低一点,高年级用的时间少一些,要求高一点。
  毛泽东说过,“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知识,通过实践获得,一种是间接知识,从书本获得”。那么可以这样讲,学生进学校读书,主要从书本获得知识。当然这些书本知识,也是来自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学习语言,一要向大众学,二要向书本学,第三要向外民族学。这三方面都重要,但向大众学是基础,是学习最鲜活的生活语言;向书本学,向名家名著学,是学习最精粹的语言;向外民族学,这是一种辅助补充的手段。那么学生进学校学语文,主要向名家名篇学书面语言。如果拆开来讲,一学书面语言,二学文学语言,三学点儿古代语言。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学得”,是学生课堂学习语言的主渠道。还有个渠道,叫“习得”,通过课外读书看报、看影视、网上交流,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都可以习得语言。所以“学得”,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得到的,“习得”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然学习得到的,是不受限制的。
  2.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建国初期,没有教学大纲,只好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编写教材,旨在清除旧中国在学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材的政治性比较强,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思想,但不大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后,学习苏联,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文学》按文学史从古到今编排,《汉语》则系统学习汉语语法。这套书没有实行到底,就不了了之。现在学过这套课本的人,比较怀念文学教材,认为编得比较系统,选文注意选名家名篇,但有个缺点,按文学史顺序编排,违背了从易到难的原则,低年级教学比较吃力。语法部分太沉重,不适合教学。到1958年大跃进时代,课本政治色彩很浓,大量的社论、大跃进民歌被选入,地方编写了乡土教材。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对语文教学是一种破坏。1961年,人们已经看出了“大跃进”的弊端,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对语文教学的讨论,讨论结果一致认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前者是针对汉语文学分科就文学课本说的,后者是针对大跃进的语文教材说的,认为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应付生活工作的基本能力。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反对”,分寸感很清楚,态度很鲜明。经过大跃进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人们的心态平静了一些,能实事求是考虑问题了。1963年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语文的工具性提出来,语文教学有所起色,初步走上了轨道。无奈好景不长,很快“四清”运动开始,接着文化大革命又来了,停课闹革命,取消了语文教学,有的学校用儿歌代替教学。同时开门办学,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结合,搞大批判,荒废了学业,也荒废了语文。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拨乱反正阶段,学校恢复上课,开始制定各科教学大纲,包括语文教学大纲。当时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过程中,有一场政治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各种语文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等权威杂志。有人主张政治思想是第一位的,语文知识能力是第二位的,起码一半对一半;有人主张开设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政治思想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
  1980年代初制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在学校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二是学好语文,走出校门终身受用,是生活、工作的基础。根据这个教学大纲,人教社编写了语文教材,其他地区也编了几种教材,对整个语文教学拨乱反正,恢复语文的本来面目起了重大作用。强调语文是工具,这并不是等同一般的劳动生产工具,它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劳动生产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物,语文这个工具,培养出来的产品是人。当人们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生活实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感情、人生价值的教育,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运用这个工具的必然结果。
  后来编写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时候,对语文的性质的表述有一些变化。提法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其实,说“最重要”的工具,跟基础工具是一个意思,无非是强调它的重要性。“基础”不是很重要吗?至于文化载体的表述就没有必要了,载体不是工具吗?工具不是载体吗?发射导弹,火箭是载体,它不也是工具吗?日常生活中,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它载人载物,它不就是载体吗?说到文化,事情就比较复杂了。目前对文化的研究,意见分歧比较大,它的定义就有百十种。从广义讲,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积淀下来就是文化,如烟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穿着文化、居所文化等等。古时秦淮河的笙歌金粉,而今就是文化了。狭义的文化,讲的就是意识形态、精神文明。人类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从事生产劳动,逐渐会说话,有了语言,就把自身和动物区别开来,文明就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有了文字,又是一个飞跃。再以后发明了印刷术,又是一个飞跃。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是一个飞跃,前途不可估量。这些飞跃,都跟语文息息相关。由此看来,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说它是文化载体是一种同义反复,可以不说的。
  语文界经过几年的躁动,现在应当是平心静气地说说语文的时候了。
  其实,现代语文教育并不年轻。它独立设科,自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算起,已走过百年历程。但不幸的是,对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
  1.什么是语文?建国前后,叶圣陶等前辈认为:语文,说出来是“语”,写下来是“文”;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此前它曾经叫国语、国文。现在,香港还叫国语,台湾还叫国文(香港称国语,指普通话,是相对粤语说的)。语文一词比国语、国文表意好一些,它把“语”和“文”结合起来考虑,是一大进步。大家都还记得,从前汉语语法叫文法,英语语法也叫文法,说明没有把口语交际纳入研究范围。现在都叫语法了,虽然一字之差,却说明我们学习汉语、英语,比较重视口语交际了。现在的问题是,对“语文”的内涵解读有分歧。“语”大家都有共识,指语言。“文”指什么,长期有争论,现在有人认为指文字,有人认为指文章,有人认为指文学。还有人认为应该包括文化乃至文明。
  其实文字也罢,文章也罢,文学也罢,文化文明也罢,应该没有多大矛盾。有人批评主张文字的人,把文章文学排斥在外了。那么文章、文学不是文字组成的吗?有人批评主张文章的人,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排斥在外了。其实不然,这里说的文章是广义的文章,应该包括文学乃至学问。古人就说过这类的话,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韩愈也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句。还有,我国传统习惯用道德文章评价知识分子,由此看来,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学问也好,都在其中了。所以说,文,当指文章为是、为好。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概括来讲,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说通俗一点,简化一下,就是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因为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就不用花很大力气去教他们听话、说话了。当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幼儿园阶段,听故事讲故事就很重要。小学阶段,让学生说一段完整的话,再写下来,就是语言训练,说明听说还是很重要的。初中高中阶段要求就得高一点了。要求听一段话要抓住中心,说一段话要有条理,突出中心,还能发一点议论,表述自己的主张。高中阶段还应当开辩论会,要求就更高了。归纳起来说,低年级用于听、说教学的时间多一些,要求低一点,高年级用的时间少一些,要求高一点。
  毛泽东说过,“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知识,通过实践获得,一种是间接知识,从书本获得”。那么可以这样讲,学生进学校读书,主要从书本获得知识。当然这些书本知识,也是来自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学习语言,一要向大众学,二要向书本学,第三要向外民族学。这三方面都重要,但向大众学是基础,是学习最鲜活的生活语言;向书本学,向名家名著学,是学习最精粹的语言;向外民族学,这是一种辅助补充的手段。那么学生进学校学语文,主要向名家名篇学书面语言。如果拆开来讲,一学书面语言,二学文学语言,三学点儿古代语言。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学得”,是学生课堂学习语言的主渠道。还有个渠道,叫“习得”,通过课外读书看报、看影视、网上交流,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都可以习得语言。所以“学得”,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得到的,“习得”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然学习得到的,是不受限制的。
  2.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建国初期,没有教学大纲,只好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编写教材,旨在清除旧中国在学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材的政治性比较强,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思想,但不大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后,学习苏联,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文学》按文学史从古到今编排,《汉语》则系统学习汉语语法。这套书没有实行到底,就不了了之。现在学过这套课本的人,比较怀念文学教材,认为编得比较系统,选文注意选名家名篇,但有个缺点,按文学史顺序编排,违背了从易到难的原则,低年级教学比较吃力。语法部分太沉重,不适合教学。到1958年大跃进时代,课本政治色彩很浓,大量的社论、大跃进民歌被选入,地方编写了乡土教材。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对语文教学是一种破坏。1961年,人们已经看出了“大跃进”的弊端,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对语文教学的讨论,讨论结果一致认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前者是针对汉语文学分科就文学课本说的,后者是针对大跃进的语文教材说的,认为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应付生活工作的基本能力。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反对”,分寸感很清楚,态度很鲜明。经过大跃进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人们的心态平静了一些,能实事求是考虑问题了。1963年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语文的工具性提出来,语文教学有所起色,初步走上了轨道。无奈好景不长,很快“四清”运动开始,接着文化大革命又来了,停课闹革命,取消了语文教学,有的学校用儿歌代替教学。同时开门办学,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结合,搞大批判,荒废了学业,也荒废了语文。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拨乱反正阶段,学校恢复上课,开始制定各科教学大纲,包括语文教学大纲。当时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过程中,有一场政治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各种语文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等权威杂志。有人主张政治思想是第一位的,语文知识能力是第二位的,起码一半对一半;有人主张开设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政治思想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
  1980年代初制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在学校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二是学好语文,走出校门终身受用,是生活、工作的基础。根据这个教学大纲,人教社编写了语文教材,其他地区也编了几种教材,对整个语文教学拨乱反正,恢复语文的本来面目起了重大作用。强调语文是工具,这并不是等同一般的劳动生产工具,它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劳动生产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物,语文这个工具,培养出来的产品是人。当人们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生活实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感情、人生价值的教育,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运用这个工具的必然结果。
  后来编写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时候,对语文的性质的表述有一些变化。提法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其实,说“最重要”的工具,跟基础工具是一个意思,无非是强调它的重要性。“基础”不是很重要吗?至于文化载体的表述就没有必要了,载体不是工具吗?工具不是载体吗?发射导弹,火箭是载体,它不也是工具吗?日常生活中,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它载人载物,它不就是载体吗?说到文化,事情就比较复杂了。目前对文化的研究,意见分歧比较大,它的定义就有百十种。从广义讲,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积淀下来就是文化,如烟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穿着文化、居所文化等等。古时秦淮河的笙歌金粉,而今就是文化了。狭义的文化,讲的就是意识形态、精神文明。人类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从事生产劳动,逐渐会说话,有了语言,就把自身和动物区别开来,文明就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有了文字,又是一个飞跃。再以后发明了印刷术,又是一个飞跃。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是一个飞跃,前途不可估量。这些飞跃,都跟语文息息相关。由此看来,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说它是文化载体是一种同义反复,可以不说的。
  语文界经过几年的躁动,现在应当是平心静气地说说语文的时候了。
  其实,现代语文教育并不年轻。它独立设科,自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算起,已走过百年历程。但不幸的是,对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
  1.什么是语文?建国前后,叶圣陶等前辈认为:语文,说出来是“语”,写下来是“文”;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此前它曾经叫国语、国文。现在,香港还叫国语,台湾还叫国文(香港称国语,指普通话,是相对粤语说的)。语文一词比国语、国文表意好一些,它把“语”和“文”结合起来考虑,是一大进步。大家都还记得,从前汉语语法叫文法,英语语法也叫文法,说明没有把口语交际纳入研究范围。现在都叫语法了,虽然一字之差,却说明我们学习汉语、英语,比较重视口语交际了。现在的问题是,对“语文”的内涵解读有分歧。“语”大家都有共识,指语言。“文”指什么,长期有争论,现在有人认为指文字,有人认为指文章,有人认为指文学。还有人认为应该包括文化乃至文明。
  其实文字也罢,文章也罢,文学也罢,文化文明也罢,应该没有多大矛盾。有人批评主张文字的人,把文章文学排斥在外了。那么文章、文学不是文字组成的吗?有人批评主张文章的人,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排斥在外了。其实不然,这里说的文章是广义的文章,应该包括文学乃至学问。古人就说过这类的话,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韩愈也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句。还有,我国传统习惯用道德文章评价知识分子,由此看来,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学问也好,都在其中了。所以说,文,当指文章为是、为好。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概括来讲,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说通俗一点,简化一下,就是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因为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就不用花很大力气去教他们听话、说话了。当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幼儿园阶段,听故事讲故事就很重要。小学阶段,让学生说一段完整的话,再写下来,就是语言训练,说明听说还是很重要的。初中高中阶段要求就得高一点了。要求听一段话要抓住中心,说一段话要有条理,突出中心,还能发一点议论,表述自己的主张。高中阶段还应当开辩论会,要求就更高了。归纳起来说,低年级用于听、说教学的时间多一些,要求低一点,高年级用的时间少一些,要求高一点。
  毛泽东说过,“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知识,通过实践获得,一种是间接知识,从书本获得”。那么可以这样讲,学生进学校读书,主要从书本获得知识。当然这些书本知识,也是来自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学习语言,一要向大众学,二要向书本学,第三要向外民族学。这三方面都重要,但向大众学是基础,是学习最鲜活的生活语言;向书本学,向名家名著学,是学习最精粹的语言;向外民族学,这是一种辅助补充的手段。那么学生进学校学语文,主要向名家名篇学书面语言。如果拆开来讲,一学书面语言,二学文学语言,三学点儿古代语言。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学得”,是学生课堂学习语言的主渠道。还有个渠道,叫“习得”,通过课外读书看报、看影视、网上交流,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都可以习得语言。所以“学得”,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得到的,“习得”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然学习得到的,是不受限制的。
  2.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建国初期,没有教学大纲,只好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编写教材,旨在清除旧中国在学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材的政治性比较强,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思想,但不大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后,学习苏联,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文学》按文学史从古到今编排,《汉语》则系统学习汉语语法。这套书没有实行到底,就不了了之。现在学过这套课本的人,比较怀念文学教材,认为编得比较系统,选文注意选名家名篇,但有个缺点,按文学史顺序编排,违背了从易到难的原则,低年级教学比较吃力。语法部分太沉重,不适合教学。到1958年大跃进时代,课本政治色彩很浓,大量的社论、大跃进民歌被选入,地方编写了乡土教材。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对语文教学是一种破坏。1961年,人们已经看出了“大跃进”的弊端,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对语文教学的讨论,讨论结果一致认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前者是针对汉语文学分科就文学课本说的,后者是针对大跃进的语文教材说的,认为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应付生活工作的基本能力。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反对”,分寸感很清楚,态度很鲜明。经过大跃进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人们的心态平静了一些,能实事求是考虑问题了。1963年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语文的工具性提出来,语文教学有所起色,初步走上了轨道。无奈好景不长,很快“四清”运动开始,接着文化大革命又来了,停课闹革命,取消了语文教学,有的学校用儿歌代替教学。同时开门办学,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结合,搞大批判,荒废了学业,也荒废了语文。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拨乱反正阶段,学校恢复上课,开始制定各科教学大纲,包括语文教学大纲。当时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过程中,有一场政治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各种语文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等权威杂志。有人主张政治思想是第一位的,语文知识能力是第二位的,起码一半对一半;有人主张开设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政治思想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
  1980年代初制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在学校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二是学好语文,走出校门终身受用,是生活、工作的基础。根据这个教学大纲,人教社编写了语文教材,其他地区也编了几种教材,对整个语文教学拨乱反正,恢复语文的本来面目起了重大作用。强调语文是工具,这并不是等同一般的劳动生产工具,它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劳动生产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物,语文这个工具,培养出来的产品是人。当人们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生活实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感情、人生价值的教育,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运用这个工具的必然结果。
  后来编写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时候,对语文的性质的表述有一些变化。提法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其实,说“最重要”的工具,跟基础工具是一个意思,无非是强调它的重要性。“基础”不是很重要吗?至于文化载体的表述就没有必要了,载体不是工具吗?工具不是载体吗?发射导弹,火箭是载体,它不也是工具吗?日常生活中,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它载人载物,它不就是载体吗?说到文化,事情就比较复杂了。目前对文化的研究,意见分歧比较大,它的定义就有百十种。从广义讲,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积淀下来就是文化,如烟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穿着文化、居所文化等等。古时秦淮河的笙歌金粉,而今就是文化了。狭义的文化,讲的就是意识形态、精神文明。人类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从事生产劳动,逐渐会说话,有了语言,就把自身和动物区别开来,文明就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有了文字,又是一个飞跃。再以后发明了印刷术,又是一个飞跃。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是一个飞跃,前途不可估量。这些飞跃,都跟语文息息相关。由此看来,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说它是文化载体是一种同义反复,可以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