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3期 ID: 356420

[ 雷红艳 文选 ]   

要教学生懂得“虚构”

◇ 雷红艳

  一位有识之士说过:“改造现代社会的主力军,都在现在的课堂里:将来的总书记、总理、厂长都在现在课堂里。”我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出于职业的责任感,很想补充两句:“将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的主力军,都在现在的课堂里;茅盾先生曾写诗问道‘未来鲁迅属何人?’我的回答是在现在的课堂里!”
  语文教师当然喜欢作文经常在班里受表扬的学生,其中有些同学怀有“当文学家”“当小说作家”的梦想也不为错。最近媒体报道成都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位15岁的初三学生,已经创作并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颇获好评,被誉为“天才少年”“神童作家”。但“天才少年”的父亲反驳说:“我认为我儿子不是天才,他不过是把长处发挥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令人吃惊和天才是两回事。天才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给人戴上;只看他的数理化,他岂不成了蠢材。”这位父亲眼下担心儿子的中考,长远的担心是,伤仲永的故事会不会在儿子身上重演,最忧虑的是儿子长大后如何做人。(见2008年3月19日《长江商报》)
  这位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鲁迅先生就提醒过文学青年,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致黎颜民》)
  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有另一种担心。
  有些中学学生满怀“要当小说作家”的美梦,人各有志,理当受到尊重。但老师要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因为写小说离不开虚构,弄得不好,“虚构”一词容易造成误导。有的学生说:“虚构,就是凭空捏造。词典里是这样说的。”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文学词典》里,虚构是文学创造中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是艺术想象的产物。你一定要搞清楚‘写小说要靠虚构’的真谛。”我这样讲是防微虑远,及早打“预防针”,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一种容易发生的社会现象,即有的人以“写小说”为名,其实是“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其方法是“对号写作”:先从相貌、衣着、住宅、言谈举止以及经历和职业等方面摹写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人,锁定之后再凭空捏造,“泼大粪”。结果是既伤害了他人,也害得自己吃了官司。
  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其作用是“熏陶”“浸润”“潜移默化”;而写作对于阅读的借鉴,应该是“始于学步,终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选读》一书,是供六年制重点高中一年级两个学期使用的课外阅读教材,书中有小说《“含川斋”见闻》颇受学生喜爱,书中的“阅读提示”起了正确的引导作用。老评论家孔罗荪先生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专栏著文说:“二十年代有一个‘倪焕之’,八十年代将有无数个‘倪焕之’,有待作家加工创作,为教育文学打开广阔的天地。例如这次获奖作品中的《“含川斋”见闻》,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的老教师‘竹夫子’。……”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文字,开头一句便是“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教师竹夫子的感人形象”。
  于是我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说中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塑造’与‘虚构’之间是什么关系?”为此,我很注意帮助学生收集与此有关的阅读资料,如胡远珍、曹岭在《中学语文》上发表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含川斋”见闻〉艺术构思浅析》;刘纲纪在《湖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为有斯人慰寂寥——评〈“含川斋”见闻〉》;张广明在《湖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写教育题材的好小说——读〈“含川斋”见闻〉》;老作家陈泽群著文《悭泪的明烛——读获“红烛奖”小说〈“含川斋”见闻〉》以及当时国家教委机关刊物述评这篇小说的文章,等等。这些阅读资料很有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从而理解“塑造”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还有,如果能找到这篇小说的作者现身说法的资料,当然再好不过。正好,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本》一书,书中有作者涂怀呈本人写的《〈“含川斋”见闻〉的创作经过》一文。文中生动地揭示出“塑造”与“虚构”之间的奇妙关系,他说:
  ……但教师也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自己“身当其中”,对教师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有较深的体验,如果动起笔来,会写得真切动人的。“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是文艺理论上的一句老话,也是经过无数人的写作实践证明了的一个真理。
  我们抱着这种自信,原想写一篇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由近写到远,先选最近在高考阅卷期间新结识的一位中学教师。他在阅卷评分时严格规范,一丝不苟,而且举止姿态也像孔子说的那样“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写着写着,忽然感到话长纸短,曾经熟悉的一些教师形象都结伴而来,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人世间有两颗泪珠最珍贵,一是忠勇的武将战死眼中溢出来的,一是刚烈的文官谏死时眼中溢出来的。”这是小说《“含川斋”见闻》末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先父当过塾师,我从小便在他的戒尺旁硬着头皮背书。他对屡不听话的顽皮学童动过教鞭,但总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吓一吓而已,那铜边眼镜里闪着慈祥的光。而对于爱哭的学生,他就深情地讲着人世间有两颗泪珠最珍贵的历史故事,为人要有泪不轻弹呀,其教育效果则是让我们懂得了:即使位卑也不敢忘忧国。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长者德。
  ——又一位老师,早年是眼科专家,曾在农村创办过“防盲治盲讲习班”;中年当了专业电影编剧,教过我的电影课;晚年在“文革”中被打断了五根肋骨并蒙冤入狱。他出狱退休后,决心把最深的爱献给普天下受苦的残疾人。曾获国家级大奖的报告文学《热血男儿》中写到了他。他七十三岁时,还自费去四个省调查考察,写出了《刍议我国的防盲治盲和盲童教育》的论文,并下农村联络当年“防盲治盲讲习班”的学生们起来努力为残疾人谋幸福。他几次带着我到盲聋哑儿童学校,要求我像他一样成为那些孩子的良师益友,他见到那些孩子愉快时,他就欢笑;他见到那些孩子痛苦时,他就流泪。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仁者爱。
  ——人们常说“中学教员队伍里藏龙卧虎,有的是博学多才之士”。我由新闻界转业来大学任教后,就认识了其中一位。他年轻时是中学教员中的佼佼者。他们生活道路甚是坎坷,长年鳏居在教学楼楼底下的那个“窟宅”里。他家学渊源,诗文写得很妙,我经常向他求教。他有时回忆过去,总为青年时代那一段很纯洁的但很快失去了的爱情生活而惆怅不已,也为自己出身于师范世家而自豪不已。他历尽风霜,甘愿管理图书资料,以博览群书和辅导后学者为快乐。我对他说:“您的学问,足够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他连连摇头并即兴写下一联诗句给我看,其诗曰:“身居五岳三山外,人到中年晚节珍。”我把这样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学者智。
  ——又一位出身师范世家的老师,解放初期就任中学校长,是个富有诗人气质和历史感的教育家。他平生嫉恶如仇,总爱打抱不平。他年轻时教小学,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当作共产党抓进了监狱,饱受折磨而英勇不屈;解放后,他还是爱打抱不平,竟一再地被错划,帽上加帽戴了将近三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欢呼而起挥笔题诗曰:“仰天大笑恩仇了,抚剑高歌爱恨长!”又撰联语曰:“昨日低眉,今日扬眉,人类灵魂凭塑造;献身孔子,许身孺子,国家梁栋待栽培。”至今他还是爱打抱不平,屡屡“上书”与不正之风作斗争,任何情况都不改其勇。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侠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