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0期 ID: 356292

  

文言文诵读五步

◇ 徐 斌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顺口溜,它形象地道出了语文学习方面的三个难点:文言文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由于与现代生活相隔年代久远,语法规则与现代文区别较大,初学文言文觉得佶屈聱牙,同学们也因此视为畏途。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加强积累,文言文也并非那样难学。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突破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方法——“文言文诵读五步”,长期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能自然形成一套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在这里我愿意介绍给同学们,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异读字,要流畅地诵读文言文首先就要扫除这些字音上的障碍。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有些字一旦读错,以后很难改过来,甚至一辈子读错。因此要重视“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不要以为字音字形是小事,轻视它。初读课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僻字和异读字的读音拼写在课文里,以利于下面的诵读环节。
  生僻字,就是那些不常见、不熟悉的字。由于语言的不断演变,古代的好多字到现在已经基本不用或者完全消亡了,只有在历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典籍中才能见到,所以文言文中生僻字特别多。例如:“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中的“爨”,“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觳觫”。
  异读字,就是因某种原因读音发生变化了的字。文言文中的异读字有三种: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
  通假异读,顾名思义,就是因通假而改变读音的。在文言文中,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不能读这个通假字的音。例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中的“政”同“征”,读“征”的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同“纳”,读“纳”的音;“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的“见”同“现”,读“现”的音。
  古音异读,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的读音自古流传下来,没有多大改变,而这些字在古代的读音与我们现在的读音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中的“射”念yì(无射,钟名)“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洗”念xiǎn(洗马,官职名)“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中的“会稽”,读kuàijī(会稽,地名)。
  破音异读,文言文中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例如:“沛公欲王(wàng)关中”,(《鸿门宴》),“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yì)”(《勾践灭吴》),“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给这些生僻字和异读字注好音后,放声诵读课文一到两遍,要求声音响亮,咬准字音,做到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达到较为顺畅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听老师范读或者听名家诵读录音矫正自己错误的读音。
  
  二、读准节奏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所以古人读书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习其句读”,就是先要学会断句。不恰当的停顿会“读破”句子,使文意发生误读。我们现在一般读者读到的古书或者文言文都不需要断句了,因为已经有专家为方便我们阅读给它们加了标点。但,即使是这样,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解,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这里“行”和“成”是两个动作,“行”是“往、到”的意思,“成”是“成就、完成”的意思,应该在这两个词中间断开;如果把“行成”连读就会错解文意。再如:“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这句里以分号为界,分四层意思,分号处略作停顿;但句内加点的词应读重音,并且加点的词后在所加的斜线处也要有短暂的停顿。这样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
  有些课文具有骈散相间的特点,多是骈散并行,以散为主。这些文章部分段落或者全篇多用对仗或铺排,还讲究押韵,讲究词藻华丽,这样的文章本身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诵读这样的课文,就要依照对仗或者铺排的内部结构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的效果。例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上下句分别以两个动词“悟”和“知”领起,接着“已往”与“来者”、“不谏”与“可追”相对,对仗非常工整,节奏明快,诵读时重读加点的字,在斜线处稍作停顿,就能自然地读出它的节奏来。有些文段不一定对仗或者构成排比,但因各句字数相近、句式整齐,也具有内在的节奏,读来也是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除了读准节奏外,还要注意整句散句的转换,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同学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在这一个环节,同学们要一边读一边自己讲解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讲。如果遇到讲不通的地方,就要查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课文的注释都很详细,我一般要求学生将有关注释的核心部分写在课文相应的位置,将注释里的内容“搬家”搬到课文里去。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还不能懂的文句,同学们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与同学商讨,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喜欢依赖于课外的翻译资料,将课文的翻译逐句抄上来完事,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样做没有自己学习的过程,只能应对一时,对形成文言文自学能力毫无益处,应该坚决改掉这个坏毛病。在逐字逐句讲完课文后,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和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是影响对文言文准确理解的最重要的要素,在“搬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这三个方面加强比较、辨析、积累。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数量和种类都不算多,但用法复杂,先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步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文言实词数量大,用法复杂,要在一词多义、古今词、词类活用等方面作大量的积累。大家只有通过自己艰辛的“学”的过程,才能使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逐步提高。
  四、读出文脉、意蕴
  理解了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对学习一篇文言文来说是永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扩大战果,还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蕴。这一环节的诵读,就是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蕴。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脉络,叙述性的文章有叙事的脉络,说理的文章有分析论证的脉络,抒情的文章有情感的脉络。有些文章有“文眼”,有些文章有中心句,作者行文时就围绕着这些“文眼”和中心句展开,我们把握住了这些“文眼”或中心句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体悟文章的意蕴。这一环节的诵读以跳读为主,课堂上,老师往往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一边思考一边跳读,逐步牵出文章的脉络。例如《兰亭集序》第一段以“信可乐也”之“乐”为此段核心,全段围绕一个“乐”字行文:
  
  
  第二段以“岂不痛哉”之“痛”为核心,全段围绕一个“痛”字行文:
  
  
  第三段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之“悲”为核心,全段围绕一个“悲”字行文:
  
  这样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后,作者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主旨就较为容易理解了。
  
  五、熟读成诵
  
  背诵,对学习文言文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形成文言语感,对同学们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熟读成诵”这个词本来就隐含了多读自然能背诵这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以上的各个环节基础上,特别是在流利、顺畅地多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在课堂上,按照上一个环节理清的脉络试读一到两遍,背诵起来真是如顺水行舟,毫不费力,不必两手捂着耳朵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
  [作者通联: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文言文诵读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