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0期 ID: 356294

[ 谢序华 文选 ]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辨误

◇ 谢序华

  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本中注释的一些失误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课文《白马篇》注解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献身奔赴国难,视死如归。忽,轻忽、不在意。”作注者把“忽如”看成了两个词,将“忽”解释为“轻忽、不在意”,看似讲得通,但实际上是欠妥的。还有,由于人们大都把“忽如”理解成两个词,因此就有不少人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忽如”解释为“忽然像”,这无疑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看“视死忽如归”的真正含义。诗中的少年英雄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含有用战死沙场来实现人生价值之意,这种杀身成仁的思想境界与看轻生命、不在乎生死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譬如谭嗣同,变法失败,本可不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死,这并不是他轻生、不在乎死,而是要以自己宝贵的生命、自己的鲜血来唤起国人的觉醒!我们都不会忘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有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才能无愧无悔,这表明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不仅珍爱生命,尤其看重生命的价值。而那些轻死之人,不是经不起人生的挫折或不幸的严峻考验而轻生的弱者,就是荀子《荣辱》中指出“轻死”之人。荀子说,“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曾狗彘之不如也”。荀子认为,只有“重死、持义而不挠”(意思是虽然看重死,但是为了坚持正义不可屈服),才是“君子之勇”。而《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认为,为解救国难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甘之如饴,如同回到家里一般,所以此处的“忽”不应解释成“轻忽、不在意”。
  其次,我们再来看“忽如”的语义结构。“忽如”其实是一个同义复词,不能分开解释,与“忽若”义同,为汉魏六朝时代诗人常用词语。“忽如”就是“如同”、“仿佛”、“好像”的意思,这个意思从以下文例中可以测定。例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句中“忽如”一词不能理解为两个词,其中的“忽”不能理解成“轻忽、不在乎”,也不能理解成“忽然”,只能看作一个词,只能理解成“好像”、“仿佛”或“如同”才会文意贯通。又如王粲《从军》:“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又《侍太子坐》:“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傅玄《苦相篇》:“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又《拟四愁诗》:“鲜矣民生忽如浮,何为多念祗自愁。”张华《游猎篇》:“人生忽如寄,居世遽能几。”陆机《拟东城一何高》:“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张协《咏史》:“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江淹《杂体诗·王侍中粲怀德》:“朝露竟几何,忽如水上萍。”以上这些例子中的“忽如”都只能看作一个词,只能理解为“如同”、“仿佛”或“好像”。王瑛《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认为:“忽,又等于说‘犹’、‘如’,表同类,多与‘似’、‘如’、‘同’等构成同义复词。”①他指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就是“犹如”的意思。
  (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游山西村》(陆游):“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课文注释说:“[若许闲乘月]如果允许趁着月夜闲游。”这个注释把“若许”解释为“如果允许”颇令人费解。“如果允许”意思就是当时的陆游有外部的原因或自身的公务繁忙等因素不允许他“乘月闲游”,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就应该考察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了。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孝宗朝主战派占了上风,张浚以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北伐,陆游得到了张浚的赏识。但很快北伐失利,隆兴和议签订,张浚被解除职务。陆游也被扣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本传)的罪名,罢黜归乡,一住五年。这首诗约写于罢官归乡的第二年春天。罢官归乡,本来就是朝庭要闲置他,不让他参与国事,这就有些非闲不可的意思,自然也就并不存在外部或自身的因素不允许闲游的问题,所以,从语境的角度看,课文注释必然有问题。
  我们想想,陆游主战,鼓吹北伐,这是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何罪之有?却反被罢官,闲置在乡。作者在这报国无门、痛苦失望、无可奈何之时,只能在田园山水中寻求一时的解脱,而乡村的秀丽风光、淳朴的风俗、闲适平静的生活又恰好使他获得了暂时的精神寄托,因而他唱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从现在起,就过着这种在明月之夜闲游的日子好了,不时拄着根拐杖出门,直游到深夜再回家。表面上看来,作者是超脱了,他表示从此要抛开国事,寄情山水,享受淳朴、闲适的乡村生活的乐趣了,但作为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志的陆游来说,实际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其中蕴含着深切的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后来如“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反复咏叹,以及直至生命终结前的《示儿》诗,都表明了他痛心国土沦丧和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从来就未真正平静以至于消失过。
  从词义发展的历史看,“若许”是唐宋时代人们的常用词语,与“如许”相同,都是一个词,意义单一,都是“如此”、“这样”的意思;不能看作两个词,解释为“如果允许”。《辞源》“若许”条:“如此,这样。犹言如许。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思归偶成》:‘春来便拟问归津,转眼江流若许深。’”又《辞源》“如许”条:“如此,这样。《唐诗记事四》李义府《咏鸟》:‘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孟珠》:“暂出后湖看,蒲菰如许长。”又苏轼诗:“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杨万里诗:“把酒春如许,论诗夜未央。”
  (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庄周买水》中注释:“【濠梁之上领悟了鱼的乐趣】濠梁,即濠上,濠水之滨。”这个注释混淆了“濠梁”、“濠上”、“濠水之滨”三个概念。其关键就是忽视了“梁”字的意义。
  “庄子与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至于“濠梁”一词,“濠”是“水名”,古今未有异义。至于“梁”字,自古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鱼梁”,即用来捕鱼的拦河低坝。《诸子集成·庄子集解》成玄英云:“濠,水名。在淮南钟离郡,庄子墓在焉,亦有庄、惠遨游之所,石绝水为梁。”②另一种解释是“横桥”,即桥梁。《诸子集成·庄子集释》疏:“濠是水名,在钟离郡,今见有庄子之墓,亦有庄、惠遨游之所。石绝水为梁,亦言是濠水之桥梁,庄惠清谈在其上也。(晋)司马(彪)云:濠,水名也。石绝水曰梁。”③从古注看来,古人都倾向于“鱼梁”一解,而“桥梁”只是作为别解提出的。
  另外,自古以来,凡跟鱼、鸟有关的“梁”,古人均解释为“鱼梁”,是一种用来捕鱼的拦河低坝。《诗经·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毛传》:“梁,鱼梁。”孔颖达疏:“梁,为鱼梁也。《有狐》云:‘在彼淇梁’。《传》曰:‘石绝水曰梁’。《侯人》云:‘维鹈在梁’。《传》曰:‘梁,水中之梁。’《鸳鸯》云:‘鸳鸯在梁’。笺云:‘石绝水之梁。’《白华》亦云:‘有鶖在梁’。又云:‘鸳鸯在梁’。皆鸟兽所在,非人所往还之处,即皆非桥梁矣。故以石绝水解之。此石绝水之梁,亦是鱼梁。故《王制》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注云:‘梁,绝水取鱼者’……郑司农云:‘梁,水堰。堰水而为关空,以笱承其空。’”④还有,在拦河低坝上观鱼自然看得较为真切。
  从以上分析看来,濠梁一词,似取“濠水的鱼梁”之义为胜,取“濠水的桥梁”亦可通,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解作“濠上”、“濠水之滨”。
  
  注释:
  ①王瑛:《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版,第72页。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④《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作者通联: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辨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