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1期 ID: 355578

  

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的境界与路径

◇ 荣维东 张年东

  语文教育在耕作自己田园的同时,也要仰望理论与信念的星空。生态学就是目前理论发展中的一颗星星或者一团星云。目前的生态学已经走出生物学、环境科学的范畴,超出“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走入了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领域。
  西方的“生态课堂”理论经历了“课堂的自然生态、课堂的社会生态、课堂的制度规范生态”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生态课堂”主要关注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如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堂环境研究重点由“物理环境”转向“社会心理环境”,即与课堂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会、教育团体以及教育内部的组织构成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课堂”研究渐渐开始对整个课堂群落中形成有关课堂教育的态度、风气、课堂价值、精神环境、制度规范和教育文化进行研究。教育人类学家认为,课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特征和作用各异的生态因子。①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群落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形成相应的文化作用束,这种“作用束”恰如太阳对于万物的照耀,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夸美纽斯创立现代班级教学制度以来,教学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但传统课堂所具有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考试中心,却让课堂将这种教育建制和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于板滞,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就像被我们过度使用和榨取的土地在化肥的催化作用下也许可以暂时取得高的收成(分数)但那种对于学生心灵、人格、人性内在力量的漠视,将我们的课堂引向可怕的贫瘠,一旦学生心灵的土壤中没有了空气、清泉、微生物的滋润,我们的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和希望,我们也就别想指望这样的原田能够生长出奇葩和甘甜的果实。
  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活动以及生命共同耕耘的场所,是教育目标达成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发展传播的“息壤”。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即让课堂更关注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高效的,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②正像生物的生存来自环境的适宜,生态的恶劣导致生物的毁灭一样,理想的课堂应该如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好的人性生长孕育其中。
  2011年关于“生态课堂”探讨的重要文献并不多,但每一篇都是那么地光亮。如:崔国明的《“生态课堂”的心态、状态和动态》、戎年中的《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罗刚淮的《构建立体的课堂》、刘志峰,程森的《课堂生态链效应、特征及类型研究》、顾新红的《浅谈教师主导下的语文课堂生态模式构建》等等。下面所选的三篇文章也是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课堂”所进行的探讨,值得我们学习和讨论。
  一、从“学习共同体”角度探讨“生态课堂”的构建
  【评析文章】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兼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共同学习体>》,《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期。
  【原文摘要】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始的。本文依据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共同学习体》的课堂革命的逻辑与经验,结合我国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围绕课堂规范的论题梳理了若干基本认识。
  钟启泉教授在引用日本佐藤学的观点时说:“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改革的愿景与哲学。这种哲学包括公共性、民主性与哲学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证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它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天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就是课堂规范与教师研修规范的重建过程。课堂变革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知识观、学习观的变革。
  钟启泉教授依据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革命与逻辑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情况认为,学校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如何去保障每一位学生个体行使好自己的学习权利,把教师的责任上升到维护人权的高度,儿童不仅是受教育的主体,更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种权利的背后包含着很多的方面,如:阅读权利、写作权利、深思权利、提问权利、创造权利等等。这些权利的保证要求每一位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应该尊重的完整的个体。
  “学习共同体”是钟启泉教授文中所引用的核心概念,公共性、民主性与卓越性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三要素。“公共性”指学校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力而组织起来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是民主的、允许个性存在的、师生互动的和谐组织。“民主性”主要指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而“卓越性”主要是指在任何困难下,每一个个体都能克服困难,各尽所能追求最高的境界。“卓越性”这一内含的揭示是对现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批判,同时也为教学评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于“学习共同体”落实在课堂上,文中提出了“三个三”的原则。
  1.课堂变革的三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和分享表达。这三要素的相互交替共同构成了课堂变革的基础。在这三项教育活动中,我们很少能看出教师着力的痕迹,而更多能看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且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分享的教育活动,这恰恰已经说明这一理念打破了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释疑者,同时也是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学友。
  2.教师上课的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这三件事与上述的三要素是一脉相连的,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师主宰地位的一种巅覆。这三件事明确了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绝非是照本宣科地完成备课本上预设好了的任务,而是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正确引导并将学生的思路串联起来,和学生一起反复讨论体会。在这里值得品味的是“反刍”一词,原意是指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在课堂教学中,“反刍”一词也是最值得广大教师们好好反刍的词眼。   语文教育在耕作自己田园的同时,也要仰望理论与信念的星空。生态学就是目前理论发展中的一颗星星或者一团星云。目前的生态学已经走出生物学、环境科学的范畴,超出“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走入了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领域。
  西方的“生态课堂”理论经历了“课堂的自然生态、课堂的社会生态、课堂的制度规范生态”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生态课堂”主要关注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如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堂环境研究重点由“物理环境”转向“社会心理环境”,即与课堂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会、教育团体以及教育内部的组织构成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课堂”研究渐渐开始对整个课堂群落中形成有关课堂教育的态度、风气、课堂价值、精神环境、制度规范和教育文化进行研究。教育人类学家认为,课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特征和作用各异的生态因子。①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群落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形成相应的文化作用束,这种“作用束”恰如太阳对于万物的照耀,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夸美纽斯创立现代班级教学制度以来,教学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但传统课堂所具有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考试中心,却让课堂将这种教育建制和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于板滞,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就像被我们过度使用和榨取的土地在化肥的催化作用下也许可以暂时取得高的收成(分数)但那种对于学生心灵、人格、人性内在力量的漠视,将我们的课堂引向可怕的贫瘠,一旦学生心灵的土壤中没有了空气、清泉、微生物的滋润,我们的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和希望,我们也就别想指望这样的原田能够生长出奇葩和甘甜的果实。
  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活动以及生命共同耕耘的场所,是教育目标达成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发展传播的“息壤”。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即让课堂更关注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高效的,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②正像生物的生存来自环境的适宜,生态的恶劣导致生物的毁灭一样,理想的课堂应该如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好的人性生长孕育其中。
  2011年关于“生态课堂”探讨的重要文献并不多,但每一篇都是那么地光亮。如:崔国明的《“生态课堂”的心态、状态和动态》、戎年中的《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罗刚淮的《构建立体的课堂》、刘志峰,程森的《课堂生态链效应、特征及类型研究》、顾新红的《浅谈教师主导下的语文课堂生态模式构建》等等。下面所选的三篇文章也是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课堂”所进行的探讨,值得我们学习和讨论。
  一、从“学习共同体”角度探讨“生态课堂”的构建
  【评析文章】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兼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共同学习体>》,《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期。
  【原文摘要】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始的。本文依据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共同学习体》的课堂革命的逻辑与经验,结合我国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围绕课堂规范的论题梳理了若干基本认识。
  钟启泉教授在引用日本佐藤学的观点时说:“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改革的愿景与哲学。这种哲学包括公共性、民主性与哲学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证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它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天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就是课堂规范与教师研修规范的重建过程。课堂变革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知识观、学习观的变革。
  钟启泉教授依据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革命与逻辑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情况认为,学校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如何去保障每一位学生个体行使好自己的学习权利,把教师的责任上升到维护人权的高度,儿童不仅是受教育的主体,更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种权利的背后包含着很多的方面,如:阅读权利、写作权利、深思权利、提问权利、创造权利等等。这些权利的保证要求每一位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应该尊重的完整的个体。
  “学习共同体”是钟启泉教授文中所引用的核心概念,公共性、民主性与卓越性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三要素。“公共性”指学校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力而组织起来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是民主的、允许个性存在的、师生互动的和谐组织。“民主性”主要指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而“卓越性”主要是指在任何困难下,每一个个体都能克服困难,各尽所能追求最高的境界。“卓越性”这一内含的揭示是对现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批判,同时也为教学评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于“学习共同体”落实在课堂上,文中提出了“三个三”的原则。
  1.课堂变革的三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和分享表达。这三要素的相互交替共同构成了课堂变革的基础。在这三项教育活动中,我们很少能看出教师着力的痕迹,而更多能看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且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分享的教育活动,这恰恰已经说明这一理念打破了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释疑者,同时也是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学友。
  2.教师上课的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这三件事与上述的三要素是一脉相连的,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师主宰地位的一种巅覆。这三件事明确了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绝非是照本宣科地完成备课本上预设好了的任务,而是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正确引导并将学生的思路串联起来,和学生一起反复讨论体会。在这里值得品味的是“反刍”一词,原意是指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在课堂教学中,“反刍”一词也是最值得广大教师们好好反刍的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