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1期 ID: 355593

[ 顾荣华 文选 ]   

诗歌教学中两个基本环节的科学设计

◇ 顾荣华

  诗歌是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们或妩媚,或清丽,或豪放,或含蓄,或洋洋洒洒,或简洁浓郁,都会给教者和学者带来绝美的感受。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对诗歌的选择煞费苦心,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在体例、风格上都力求兼顾,尽量使初中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建立审美的趣味,并形成对诗歌的传承和创造的意愿。如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明确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都有一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然而教师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讲授的两首诗较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两个环节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以下一些思考。
  一、作者简介的信息筛选及时机把握
  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究竟该出现多少信息,似乎不够考究。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刻板,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笔者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要对准学生的心锁,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设计作者简介这个环节的时候,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要达成教学目标,是否一定要介绍作者;
  2.作者的信息很多,究竟应选择哪些信息;
  3.学生到底在何时需要这些信息,需要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
  1.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的飘逸自由;
  2.深读课文,体会作者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
  3.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个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课前必须充分预习。在布置学生预习后,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起来,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他们的准备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并将最关键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
  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笔者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诗人信息过早介入,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目标。《再别康桥》的音韵、意象、用词等都堪称典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这一点,学生也可以自行解读(教学中得到印证)。因此,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分散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格律上的追求,以及他诗歌的特点,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因此,诗歌教学中作者简介这个部分,既应结合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结合这首诗本身的美学意蕴,更应考虑到孩子对这首诗的学习能达到的程度。在信息选择上,万不可求全,应和本诗的内容密切对应,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对应。过多过细地介绍作者,有时候反而对学生形成干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朗读教学中的范读安排及目标诉求
  朗读教学的环节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又不显得为读而读,单调枯燥,通常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如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起到什么作用,有以下几种常态:
  1.先入为主,奠定基调。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
  2.学生自读,适时指导。指导过程中可以先局部范读,铺垫做足后,也就是学生积累渐渐到达一定程度后,再由老师进行全诗范读,这时的范读就会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3.细化技巧,起承转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细化的指导,但是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表现。教师的范读可供参考,对下面的讲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是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们或妩媚,或清丽,或豪放,或含蓄,或洋洋洒洒,或简洁浓郁,都会给教者和学者带来绝美的感受。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对诗歌的选择煞费苦心,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在体例、风格上都力求兼顾,尽量使初中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建立审美的趣味,并形成对诗歌的传承和创造的意愿。如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明确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都有一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然而教师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讲授的两首诗较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两个环节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以下一些思考。
  一、作者简介的信息筛选及时机把握
  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究竟该出现多少信息,似乎不够考究。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刻板,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笔者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要对准学生的心锁,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设计作者简介这个环节的时候,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要达成教学目标,是否一定要介绍作者;
  2.作者的信息很多,究竟应选择哪些信息;
  3.学生到底在何时需要这些信息,需要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
  1.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的飘逸自由;
  2.深读课文,体会作者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
  3.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个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课前必须充分预习。在布置学生预习后,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起来,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他们的准备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并将最关键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
  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笔者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诗人信息过早介入,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目标。《再别康桥》的音韵、意象、用词等都堪称典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这一点,学生也可以自行解读(教学中得到印证)。因此,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分散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格律上的追求,以及他诗歌的特点,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因此,诗歌教学中作者简介这个部分,既应结合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结合这首诗本身的美学意蕴,更应考虑到孩子对这首诗的学习能达到的程度。在信息选择上,万不可求全,应和本诗的内容密切对应,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对应。过多过细地介绍作者,有时候反而对学生形成干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朗读教学中的范读安排及目标诉求
  朗读教学的环节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又不显得为读而读,单调枯燥,通常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如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起到什么作用,有以下几种常态:
  1.先入为主,奠定基调。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
  2.学生自读,适时指导。指导过程中可以先局部范读,铺垫做足后,也就是学生积累渐渐到达一定程度后,再由老师进行全诗范读,这时的范读就会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3.细化技巧,起承转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细化的指导,但是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表现。教师的范读可供参考,对下面的讲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