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卷专家指出,立意肤浅、观点幼稚依然是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而很少去关心个人以外的东西,很少能够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关心和感受,缺乏一种大气。”试问:离开了对社会大环境的观察,中学生驻足于自身的狭小圈子,如何能写出有精神质感的作文呢?
是的,不少中学生不关心生活,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以“小我”为中心,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喜欢写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的“玩抒情”作文。别人读后,却不明白作者在文中表达个啥?例如,一位高一女生写的《收藏》,就是一篇典型的华而不实、毫无意义的“文化散文”。
收藏
外面的阳光铺天盖地,引诱我走出门去。
一个人独自穿梭在充满阳光的小道上,突然一只小猫从我眼前一蹿而过,虽然只是一闪,但却让我心生护欲,寻着它的身影,它躲藏在一部汽车的底下面,我看见了它。
它悄悄地蜷缩在那里,一脸狼狈,小脸灰漆漆的,让我不忍有些心疼,一步上前,缓缓地蹲了下来。它并没有被我的举动所吓到,我便靠它更近了,开始细细端详它的一切,我隐约发现它有一双清澈而又明亮的双眼,眼神里充满希望,我试图与它进行交流,猛然间我发现我说话的时候,它的小耳朵在颤动,它在听!
我总觉人与动物间存在一种很微妙的联系,那种感觉很奇特。我轻轻的抚摸着它的背,刚开始它可能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到了,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但是接下来它就像个孩子般,似乎也享受这样的抚摸,脸上不失淘气。
我赶紧回家取了一盒牛奶,放在它眼前,它温顺地看了我一眼,而后低头去喝那盒牛奶,每喝几口它便会停下来蹭一蹭我的鞋子,它显然是饿极了,最终像婴儿一样,埋头香甜地啜饮着,而我,却在它低头的时候,轻轻地转身离开了。
我不知道它究竟悄然无声地看了我多久,我没有回头,但我知道我的背后一双忧郁的眼睛,在一直一直望着我冰凉的脊背,再也不愿意去喝那盒牛奶。
它们或许是这个城市的流浪者,它们或许都曾被主人无情地抛弃,但它们却依晰记得昔日得到的一点好,一颗心保持最终的澄澈与光芒。
走到路的尽头,不经意的拾头却被阳光刺痛了双眼,仅一瞬间的眨眼,眼前就已恍惚一片,整个世界,一片温暖明艳的红。
张开手掌,大片大片阳光散落在掌心,不知道,同样是沐浴在阳光下的生命,是否能感受到同样的温暖。撷取阳光的碎片,握紧收藏,当遇到它们的时候,额外地偏心它们一点,多给它们一点,直到有了足够的温暖,将它们卑微的生命,温柔环住。
收藏阳光,收藏一颗心的温暖。
需要说明一下,这篇《收藏》作文的诸多毛病,不在此一一评析。只想说一点,这篇作文以“小我”为中心,幼稚且虚假(如:一米六几的女高中生“我”,竟会“钻”到汽车底下面去抚摸那只小猫)。全文篇幅八百字左右,有五六百字写“我”与那只小猫的“亲密接触”,一点点意思都没有。而她却沾沾自喜,自以为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文化散文”。
像《收藏》之类的作文,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缺乏生机与豪放,却成了一部分学生抒写的主调。而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介入,则“千呼万唤”难睹目。这种虚弱的病态文风,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学们要想走出“小我”的樊篱,必须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去做:“……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视点远的“大我”作文来。笔者在《作文世界》(高中版)读到一篇作文《你的装饰适当吗》,眼前突然一亮,感觉犹如一股倒春寒的二月风拂面袭来,冷不防地打了一个寒颤但感觉清新而由衷赞赏:写得好!请同学们也读一读:
你的装饰适当吗
为了使某一样物体或某个人身体“变”得美观,我们需要装饰。但,如果装饰得不适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起到“破坏”作用。
君不见现在的城市较之二十年前更靓更美了:赏心悦目的喷泉,五彩缤纷的鲜花,宽阔平坦的马路,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形式各异的路灯,鳞次栉比的商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广告牌……然而,在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儿来装饰城市的同时,却也暴露出权力催生出的城市浮华病而令人担忧!
君不见某贫困山区新建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招待领导,就是一个很令人气愤的例子!这个地区的领导不用这些资金去装饰山区的生活,装饰山区的经济,装饰山里的学校,却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建够气派的现代化的高档酒店(那里天天播放着公款吃喝的“食欲胜景”,对贫困山区的“脱贫”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这样的装饰是不适当到极点了!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最美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去年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巴黎把自己的老街老房子拆了,去建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那还会有巴黎的独具特色吗……说到底,国际化,不是将自己的传统抛弃。
上面是从“大”的方面谈装饰不适当而引的严重后果,下面再举个“小”的例子:
莱辛寓言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装饰一把好弓,竟在弓上刻上很美观的图案,结果弓被刻断了!须知,古代人的弓(箭)是防身和狩猎的工具。这个人对弓不适当的装饰反而毁了弓,只追求“金玉其外”、“华而不实”,这种悲哀当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尤其是女人。于是,引人注目的发型、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绚丽的衣着、典雅的首饰……让青春被延长了,丰富了,润色了。但,少数装饰者有“崇洋媚外”之嫌,有的似乎忘了自己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老舍之子、中国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在《新读写》杂志上撰文呼吁:看到街上黑发染成黄发的人越来越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剖开染发现象的表面,追到事物的深层,一定会发现有一个“比较”在驱动,那就是黑比不上黄好,或者黄似乎比黑高一等。这个判断丧失了对黑发的尊重,而是把“现代化”当成了“西方化”,失去自尊而盲目崇外……黑染黄绝不可以推而广之,振作民族精神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头”做起,华人就是华人样,请珍惜你的黑发吧!
高考语文阅卷专家指出,立意肤浅、观点幼稚依然是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而很少去关心个人以外的东西,很少能够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关心和感受,缺乏一种大气。”试问:离开了对社会大环境的观察,中学生驻足于自身的狭小圈子,如何能写出有精神质感的作文呢?
是的,不少中学生不关心生活,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以“小我”为中心,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喜欢写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的“玩抒情”作文。别人读后,却不明白作者在文中表达个啥?例如,一位高一女生写的《收藏》,就是一篇典型的华而不实、毫无意义的“文化散文”。
收藏
外面的阳光铺天盖地,引诱我走出门去。
一个人独自穿梭在充满阳光的小道上,突然一只小猫从我眼前一蹿而过,虽然只是一闪,但却让我心生护欲,寻着它的身影,它躲藏在一部汽车的底下面,我看见了它。
它悄悄地蜷缩在那里,一脸狼狈,小脸灰漆漆的,让我不忍有些心疼,一步上前,缓缓地蹲了下来。它并没有被我的举动所吓到,我便靠它更近了,开始细细端详它的一切,我隐约发现它有一双清澈而又明亮的双眼,眼神里充满希望,我试图与它进行交流,猛然间我发现我说话的时候,它的小耳朵在颤动,它在听!
我总觉人与动物间存在一种很微妙的联系,那种感觉很奇特。我轻轻的抚摸着它的背,刚开始它可能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到了,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但是接下来它就像个孩子般,似乎也享受这样的抚摸,脸上不失淘气。
我赶紧回家取了一盒牛奶,放在它眼前,它温顺地看了我一眼,而后低头去喝那盒牛奶,每喝几口它便会停下来蹭一蹭我的鞋子,它显然是饿极了,最终像婴儿一样,埋头香甜地啜饮着,而我,却在它低头的时候,轻轻地转身离开了。
我不知道它究竟悄然无声地看了我多久,我没有回头,但我知道我的背后一双忧郁的眼睛,在一直一直望着我冰凉的脊背,再也不愿意去喝那盒牛奶。
它们或许是这个城市的流浪者,它们或许都曾被主人无情地抛弃,但它们却依晰记得昔日得到的一点好,一颗心保持最终的澄澈与光芒。
走到路的尽头,不经意的拾头却被阳光刺痛了双眼,仅一瞬间的眨眼,眼前就已恍惚一片,整个世界,一片温暖明艳的红。
张开手掌,大片大片阳光散落在掌心,不知道,同样是沐浴在阳光下的生命,是否能感受到同样的温暖。撷取阳光的碎片,握紧收藏,当遇到它们的时候,额外地偏心它们一点,多给它们一点,直到有了足够的温暖,将它们卑微的生命,温柔环住。
收藏阳光,收藏一颗心的温暖。
需要说明一下,这篇《收藏》作文的诸多毛病,不在此一一评析。只想说一点,这篇作文以“小我”为中心,幼稚且虚假(如:一米六几的女高中生“我”,竟会“钻”到汽车底下面去抚摸那只小猫)。全文篇幅八百字左右,有五六百字写“我”与那只小猫的“亲密接触”,一点点意思都没有。而她却沾沾自喜,自以为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文化散文”。
像《收藏》之类的作文,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缺乏生机与豪放,却成了一部分学生抒写的主调。而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介入,则“千呼万唤”难睹目。这种虚弱的病态文风,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学们要想走出“小我”的樊篱,必须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去做:“……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视点远的“大我”作文来。笔者在《作文世界》(高中版)读到一篇作文《你的装饰适当吗》,眼前突然一亮,感觉犹如一股倒春寒的二月风拂面袭来,冷不防地打了一个寒颤但感觉清新而由衷赞赏:写得好!请同学们也读一读:
你的装饰适当吗
为了使某一样物体或某个人身体“变”得美观,我们需要装饰。但,如果装饰得不适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起到“破坏”作用。
君不见现在的城市较之二十年前更靓更美了:赏心悦目的喷泉,五彩缤纷的鲜花,宽阔平坦的马路,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形式各异的路灯,鳞次栉比的商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广告牌……然而,在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儿来装饰城市的同时,却也暴露出权力催生出的城市浮华病而令人担忧!
君不见某贫困山区新建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招待领导,就是一个很令人气愤的例子!这个地区的领导不用这些资金去装饰山区的生活,装饰山区的经济,装饰山里的学校,却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建够气派的现代化的高档酒店(那里天天播放着公款吃喝的“食欲胜景”,对贫困山区的“脱贫”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这样的装饰是不适当到极点了!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最美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去年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巴黎把自己的老街老房子拆了,去建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那还会有巴黎的独具特色吗……说到底,国际化,不是将自己的传统抛弃。
上面是从“大”的方面谈装饰不适当而引的严重后果,下面再举个“小”的例子:
莱辛寓言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装饰一把好弓,竟在弓上刻上很美观的图案,结果弓被刻断了!须知,古代人的弓(箭)是防身和狩猎的工具。这个人对弓不适当的装饰反而毁了弓,只追求“金玉其外”、“华而不实”,这种悲哀当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尤其是女人。于是,引人注目的发型、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绚丽的衣着、典雅的首饰……让青春被延长了,丰富了,润色了。但,少数装饰者有“崇洋媚外”之嫌,有的似乎忘了自己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老舍之子、中国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在《新读写》杂志上撰文呼吁:看到街上黑发染成黄发的人越来越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剖开染发现象的表面,追到事物的深层,一定会发现有一个“比较”在驱动,那就是黑比不上黄好,或者黄似乎比黑高一等。这个判断丧失了对黑发的尊重,而是把“现代化”当成了“西方化”,失去自尊而盲目崇外……黑染黄绝不可以推而广之,振作民族精神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头”做起,华人就是华人样,请珍惜你的黑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