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有“中国第一考”之誉,语文是高考“首秀”,而作文则是语文试卷中“最勾人眼球”的一大亮点。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引发国人的诸多评议,而作为中国“考试文化”的典型样本,它更是值得聚焦国人审视的目光。
一、“后命题时期”的趋势性表现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已经逐渐结束了单一、狭隘的“全命题时期”,过渡到多元、开放和考生自主表达的“后命题时期”。这与其说是高考命题的变化,还不如说是思潮激荡、观念更新的大时代之遽变。2013年教育部官网上已有18份国家和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试卷公诸于众,统览天南海北、绚丽多姿的各色作文“样题”,仿佛面对时代演化的晴雨表,可以清晰地见到历史变迁中的万千气象。开放视野、催生思维、鼓励表现,进而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发挥积极的导航作用——这是各方命题人已经形成的共识与默契。在此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基于往年的改革而继续演绎着令人刮目相看的趋势性表现。所谓趋势性表现,既指2013年各地考卷作文命题的共性特色,也指近年来作文命题延续和深化着的历时特征。两者之和就代表了不可逆转的主流思潮,当然对未来中国大陆作文教学改革将发挥主导作用。
其一,高考作文的话题和材料更趋开放多元,提供考生一种自由思维的宽广空间。请看:
1.“爱迪生怎么看手机”(北京卷)。
2.“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3.“我愿意……”(湖南卷)。
4.“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5.“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6.“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等等。
这些话题(具体标题自拟),仅从字面审视就知道是提供考生一种颇具弹性度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向度,并配以同样灵活而开放的辅助性或提示性材料。更详尽的是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一则到多则供自由思维的铺垫性材料。
1.话题“三句话看童心”(浙江卷):“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2.话题“根据大豆写作文”(重庆卷):“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如果是心智能量蕴藏丰富的考生,面对如此充满思辨性的话题材料,就如面对可供个人思维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间——这无疑就是获得一种凭借语言来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并享受表达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难得良机。从总体上说,地方卷作文话题比全国卷更具开放性、思辨性乃至异质性。这种“探索话题+开放材料”的命题模式已经持续多年(详见下文数据),愈来愈受到师生乃至社会各界首肯。
其二,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更趋明确,“述评”或“评议”成为作文的主流表达。新世纪以来,单纯叙事或记人的传统文体逐渐淡出考生与教师的视野。即使所给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或细节呈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于让学子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现”——至少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而再作申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开发其深层内蕴。广东卷所给的是叙述材料:“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这样的话题材料各地考卷中比比皆是,其特点有二:或者是现象性材料下面覆盖着可供考生深度开发的比较丰富的思想资源;或者本身就是思辨性材料,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待考生深入辨析、有所取舍。因此,这样“话题+材料”的命题形式内在地规定着考生无法以平面化的传统记叙文去完成,而必须以观点为统帅、以评议为方法、以论证为过程的“思想评论体”。换言之,这样的“命题”,即使其中的提示语包含“文体不限”的表述,其实也隐含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或“文体倾向”,并同时也规约着考生依循文体而采用相宜的语言表达即评论。进而言之,出题人文体意识的更趋明确和自觉,正实现着高考作文对长期固守的再现“客观人事”的记叙文的悄然超越,甚至也正在启动着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型议论文”的深刻超越。这与国际流行的美国高考作文(essay)注重考核学子将来学术研究必需的独立评论能力的旨趣,正趋向一致化。需要强调指出:上述所谓“文体超越”将悄然撬转基础教育作文教学的价值支点,引发学子思维品质的深层转型。
其三,高考作文的价值定位更趋合理,引导学子表现和发展理性思辨力和表达力。从上述的引例就可得知,“后命题时代”的作文命题旨在考量学子的思想力和表达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观念高尚、思想健康、语言规范这些传统的“作文套路”里。“命题”时代的作文只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公共主体“我们”(we),而了无灵思洋溢、个性卓越的特定单数第一人称“我”(I)。这种“个人主体”的灵魂被抽空,必致假大空的泡沫作文泛滥成灾,绚丽面具下“人”“文”分离以致对立。而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流行的“给出材料+给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类型的数量统计来看,这类自由度大、反全封闭、去全命题的“自主作文”,已经构成一种接轨全球化背景下作文教学普世价值的日益浩荡的主流趋势。近年来,该类作文每年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即2009年12/16、2010年14/18、2011年13/17、2012年14/17、2013年15/18。数据比例表明:历年来各省市的命题研制者似乎心有所约,相当稳定、持续地引导考生向着多元个性、独立表达的新路径、新向度发展,共同推崇每位考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思辨力和表达力的全面展示——这早已跨越了传统作文要求考生客观主义、唯美主义地再现太平盛世或粉饰现实世界的旧时代。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写作元命题:语言表达唯有回归个人主体、回归自我心灵,才可能形成思想力和表达力。这对中国母语文化从感性审美向理性思辨的蜕旧出新,将产生积极的催生价值和显著的先锋意义。
高考素有“中国第一考”之誉,语文是高考“首秀”,而作文则是语文试卷中“最勾人眼球”的一大亮点。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引发国人的诸多评议,而作为中国“考试文化”的典型样本,它更是值得聚焦国人审视的目光。
一、“后命题时期”的趋势性表现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已经逐渐结束了单一、狭隘的“全命题时期”,过渡到多元、开放和考生自主表达的“后命题时期”。这与其说是高考命题的变化,还不如说是思潮激荡、观念更新的大时代之遽变。2013年教育部官网上已有18份国家和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试卷公诸于众,统览天南海北、绚丽多姿的各色作文“样题”,仿佛面对时代演化的晴雨表,可以清晰地见到历史变迁中的万千气象。开放视野、催生思维、鼓励表现,进而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发挥积极的导航作用——这是各方命题人已经形成的共识与默契。在此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基于往年的改革而继续演绎着令人刮目相看的趋势性表现。所谓趋势性表现,既指2013年各地考卷作文命题的共性特色,也指近年来作文命题延续和深化着的历时特征。两者之和就代表了不可逆转的主流思潮,当然对未来中国大陆作文教学改革将发挥主导作用。
其一,高考作文的话题和材料更趋开放多元,提供考生一种自由思维的宽广空间。请看:
1.“爱迪生怎么看手机”(北京卷)。
2.“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3.“我愿意……”(湖南卷)。
4.“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5.“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6.“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等等。
这些话题(具体标题自拟),仅从字面审视就知道是提供考生一种颇具弹性度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向度,并配以同样灵活而开放的辅助性或提示性材料。更详尽的是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一则到多则供自由思维的铺垫性材料。
1.话题“三句话看童心”(浙江卷):“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2.话题“根据大豆写作文”(重庆卷):“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如果是心智能量蕴藏丰富的考生,面对如此充满思辨性的话题材料,就如面对可供个人思维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间——这无疑就是获得一种凭借语言来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并享受表达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难得良机。从总体上说,地方卷作文话题比全国卷更具开放性、思辨性乃至异质性。这种“探索话题+开放材料”的命题模式已经持续多年(详见下文数据),愈来愈受到师生乃至社会各界首肯。
其二,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更趋明确,“述评”或“评议”成为作文的主流表达。新世纪以来,单纯叙事或记人的传统文体逐渐淡出考生与教师的视野。即使所给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或细节呈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于让学子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现”——至少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而再作申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开发其深层内蕴。广东卷所给的是叙述材料:“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这样的话题材料各地考卷中比比皆是,其特点有二:或者是现象性材料下面覆盖着可供考生深度开发的比较丰富的思想资源;或者本身就是思辨性材料,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待考生深入辨析、有所取舍。因此,这样“话题+材料”的命题形式内在地规定着考生无法以平面化的传统记叙文去完成,而必须以观点为统帅、以评议为方法、以论证为过程的“思想评论体”。换言之,这样的“命题”,即使其中的提示语包含“文体不限”的表述,其实也隐含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或“文体倾向”,并同时也规约着考生依循文体而采用相宜的语言表达即评论。进而言之,出题人文体意识的更趋明确和自觉,正实现着高考作文对长期固守的再现“客观人事”的记叙文的悄然超越,甚至也正在启动着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型议论文”的深刻超越。这与国际流行的美国高考作文(essay)注重考核学子将来学术研究必需的独立评论能力的旨趣,正趋向一致化。需要强调指出:上述所谓“文体超越”将悄然撬转基础教育作文教学的价值支点,引发学子思维品质的深层转型。
其三,高考作文的价值定位更趋合理,引导学子表现和发展理性思辨力和表达力。从上述的引例就可得知,“后命题时代”的作文命题旨在考量学子的思想力和表达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观念高尚、思想健康、语言规范这些传统的“作文套路”里。“命题”时代的作文只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公共主体“我们”(we),而了无灵思洋溢、个性卓越的特定单数第一人称“我”(I)。这种“个人主体”的灵魂被抽空,必致假大空的泡沫作文泛滥成灾,绚丽面具下“人”“文”分离以致对立。而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流行的“给出材料+给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类型的数量统计来看,这类自由度大、反全封闭、去全命题的“自主作文”,已经构成一种接轨全球化背景下作文教学普世价值的日益浩荡的主流趋势。近年来,该类作文每年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即2009年12/16、2010年14/18、2011年13/17、2012年14/17、2013年15/18。数据比例表明:历年来各省市的命题研制者似乎心有所约,相当稳定、持续地引导考生向着多元个性、独立表达的新路径、新向度发展,共同推崇每位考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思辨力和表达力的全面展示——这早已跨越了传统作文要求考生客观主义、唯美主义地再现太平盛世或粉饰现实世界的旧时代。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写作元命题:语言表达唯有回归个人主体、回归自我心灵,才可能形成思想力和表达力。这对中国母语文化从感性审美向理性思辨的蜕旧出新,将产生积极的催生价值和显著的先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