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生动含情的笔调、优美灵活的语言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美术、历史、政治、社会、科技等百科知识,常常吸引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虽然心里明确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语文课也很容易偏离自己本应该坚持的轨道滑向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本文以《说“屏”》一文为例,谈谈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表现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
科技小品文的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即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这从教学目标的预设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在科学小品文教学所预设的目标中,常常会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知识内容当做学习目标,比如,我们所搜集到的19份《说“屏”》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无一例外的都将“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目标具有指向作用,因此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往往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研讨,着力于梳理文章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比如“屏”的定义、作用、种类、制作和放置屏风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好像文本内容就一定是语文教学内容;而对其语言形式较少关注,好像文本形式就一定不是语文教学内容。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
正确认识文本内容、文本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语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往往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是语文教学内容赖以存在的凭借,而文本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说“屏”》为例,文本内容“写了什么”即屏的定义、作用、种类、制作和放置屏风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显然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来处理;而文本形式“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往往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而忽略了“怎么写的”或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语文教学内容。
二、 用“文体共同点”代替独特的“这一个”
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界所采用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中,常常被纳入说明文的范畴,《说“屏”》一文也不例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说“屏”》与《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一起被列入说明文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教材编写者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①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自觉地注意到文章的文体知识,比如鲁志荣老师在《<说“屏”>教学构想》中,专门设置了学习说明方法环节,指出本文中使用了“举例子、分类别、引用”②等说明方法;宋光荣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也明确告诉大家这是一篇“说明文”③;还有的老师则告诉大家本文的写作顺序是“逻辑顺序”。大多数老师将本文纳入说明文的教学体系,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文语言特点等作为教学内容,将仅有的一点文体知识翻来覆去地讲,而且不深入研讨,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对其理解仅限于知道名称,能够套用而已。也有部分老师注意到本文的独特性,比如陈晓东老师则告诉大家本文“应该属于科学小品文或者带有散文性质的说明文”④;纪开锦老师则指出“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同于本单元其他说明文的独特的“这一个”的文本特点才是本文的教学价值之所在。作为当代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大师,同时又身为著名书画家、散文家的陈从周先生,其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而又深味”⑤;而本文的突出特点,也正如方智范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将屏风放在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去写,并总是尽可能与自己对屏风的感受处处联系”;在教学中如能“重在感受文章的抒情笔调和文化内蕴,即引导学生体验充盈于文中的浓浓的诗境,那才是把握了本文的特殊性”⑥。而很多教师所讲解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却是以说明文的共性取代了本文的个性。倘若是学习这些文体知识,可以选用一些表现此类知识特征更为明显的文章来学习;只关注文体共性而漠视文章个性,丢失了本文的独特教学价值,显然是不妥当的。
三、缺乏对学习方法维度的指引与帮助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目标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却常常缺席。尽管教育教学界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因为,主观上看,在人们思想深处的“重内容,轻形式”观念的影响下,作为形式的方法常常被忽视;客观上看,人们容易见到“鱼”在哪里,却很难知道“渔”在何处。
在具体的教学方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明确”二字标示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对如何获取正确答案却语焉不详;在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每逢遇到疑难问题,老师总是以“讲”代“学”,虽是快捷了一些,学生却往往只是记住了答案是什么,而无法知晓获取知识的路径与方法。
以《说“屏”》一文的教学为例,如何体味文章浓郁的抒情笔调和文化意蕴,感受弥漫于文中的诗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明示答案之外,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来体味。即便是在能够准确把握本文特点的杨红梅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案中,也是用寥寥数语来呈现这个过程的:“学生可以充分地朗读、品味、发现,最终明确作者的行文技巧”。⑦尽管杨老师认识到了本文的独特特点:“贯穿始终的叙述穿插”、“有意无意的旁引”、“诗文的化用与点缀”、“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⑧,但如何让学生掌握认识和发现这些特点的方法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而简单的“朗读、品味、发现”,似乎更看重的是学生自身的品悟能力,缺乏专业方法指导的语文学习注定难以取得卓有成效的进步。缺乏对学习方法维度的指引与帮助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答案的记忆,这已远远偏离了语文学习的初衷。
有效地开发指引和帮助学生体味、品析语言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可以通过示范品味方法、提供对比材料、增删替换等方法来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深处。
总的来讲,准确把握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能够保证教学的语文性;发现文章的独特个性,能够彰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提供学习方法维度的指引和帮助,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以上对策,才能通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鲁志荣:《〈说“屏”〉教学构想》,《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
③宋光荣:《〈说“屏”〉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9期。
④陈晓东:《〈说“屏”〉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⑤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人民教育》,2004年第21期。
⑦⑧杨红梅:《文气十足教〈说“屏”〉》,《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8期。
[作者通联: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