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4期 ID: 355111

[ 陈悦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 陈悦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工具训练,又要搞好人文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这是语文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认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做人”的问题。
  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其本质是培养健康人格。开设语文课的本意在于通过名篇佳作的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一句话,就是为了“人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语文在各学科中尤占优势。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做人,语文教学就是教文育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二、继承传统,接过人文教育的接力棒
  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我们面临着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双重挑战。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是知识、人才的竞争,也是道德素质的竞争。不能忽视因物质的丰富而出现道德堕落、人生奋斗目标丧失的现象,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在重视科学教育时,还要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并使二者结合渗透。
  《大学》一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对人性觉悟的期待,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建设一个道德性自我,还应由独善其身而兼善天下,即后来儒家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我们今天培养人才而言,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其高尚情操。《大学》接着还指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是说,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修身”理论,在后来孔子的《论语》中也可看到:“吾日三省吾身”。“修身”的核心在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修身”的精神就是要修己安人,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忠恕”,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对于我们今天,就是要教育人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这正是在改善与提高个人素质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这些关于个人立身、做人的传统人文教育内容,它在帮助学生确定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他们的心理、心态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人文教育中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思想;仁爱、爱人的人道主义;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与豁达的人生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等等,仍为我们今天所尊崇。重视人文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接过人文教育接力棒,学习传统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面向未来,弘扬人文,赋予时代精神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正向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作为紧迫而重要的工作。语文学科是实用的涉及面最广泛的学科。我们语文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切实抓好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儒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这一胸怀抱负的角度,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关心政治,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对祖国忠心。现时的“忠心”与屈原、文天祥时代的“忠心”——效忠朝廷、天子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仁”心的培养,要根据我们今天时代的要求、明确“仁”所包含的内容是爱祖国、爱父母、爱学校、爱同学、爱邻居,要有理想。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理想与传统人文观念中孔孟所讲的理想,内涵是不同的,前者从广义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狭义而言,是经过努力,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后者则是“学而优则仕”,在朝廷做官,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二者内涵虽不尽相同,但为理想而奋斗却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孝”心的培养,要从传统观念的宗族圈子中走出来,帮助学生认识“孝”是要敬老、团结、互助。仁心、孝义是连结家族社会,共同发展现代文明的纽带,是凝聚社会整体的重要道德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优秀的人文传统才能得以弘扬,学生具有时代色彩的人文素质才能得以构建。
  把握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作为载道明理的工具,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根据这个特点,笔者认为中学现行语文教科书中有三种类型的教材,可落实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
  第一类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的课文。如《岳阳楼记》、《三峡》、《社戏》、《敕勒歌》、《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等等,在这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民族历史文化气息的名胜古迹、淳朴的风土人情的热烈讴歌,以及他们对生活哲理的体悟感受,并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比如在《荷花淀》中,时值抗战时期,我们没有看到血雨腥风、硝烟弥漫、悲惨凄凉的场面,看到的却是老作家孙犁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富饶、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洋淀风景画。作品中的一群妇女为保卫这美丽的家乡,积极投身抗战,送郎上战场,助夫杀敌。整个作品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气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也正是传统人文思想中爱国、爱家、忠义的思想体现。并通过作品中描绘的荷花淀风景美、为保卫家乡而呈现的人物精神美,以培养熏陶学生的美感。
  第二类是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巨大成就的课文。如《论语》、《看戏》、《梦溪笔谈》、《张衡传》、《语言的演变》、《苏州园林》、《北京立交桥》……等等。在这类教材中,显示了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如在《看戏》中,我们通过老作家叶君健对群众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场面的描写,可以了解京剧悠久的历史和光辉成就,它是中国上千种地方戏曲的集大成者,这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并提高对戏曲的欣赏能力。在《故宫博物院》中,通过文中对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的介绍,可以了解中国古建筑史,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建筑群所显出来的东方文化思想。通过这类以弘扬民主文化的人文教育,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摒弃自卑感,批判民族虚无、文化虚无的思想,再塑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第三类是歌颂中华儿女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关于个人立身、养性等方面的课文。如《孟子二张》、《五人墓碑记》、《为了忘却的纪念》、《夜》、《七根火柴》……等等。在这类教材中,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以及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如《涉江》、《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屈原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的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指南录后序》、《过零丁洋》中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及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五人墓碑记》、《谭嗣同》、《七根火柴》、《夜》、《纪念刘和珍君》、陈毅的《诗三首》中表现了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的优秀人文传统;《谈骨气》、《最后一次演讲》表现了“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这类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潜移默化之功。
  语文教育人文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语文教育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培养出一代代道德文章传世不朽的文人学子,传颂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传统,搞好人文教育,语文工作者责无旁贷!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