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4期 ID: 355117

[ 陈红清 文选 ]   

突破难点,巧译文言语句

◇ 陈红清

  一、译出实词活用现象
  实词活用是每年考试大纲指定的考点,除2008年江西高考试卷把它放入客观试题来考查学生外,其它年份、其它省市都把它放入文言语句翻译中考。
  句中活用了的文言实词,一般是得分点,通常是译对一个词就得一分。
  例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全国大纲卷)
  【分析】“职”是名词,前有否定副词“不”,就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职”。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例2.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011年江苏卷)
  【分析】“新”是关键词,也是得分点。“新”,形容词作动词,理解为:“新修”。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方法点拨】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找出活用的实词。
  二、注意实词的次常见意义
  实词的次常见意义,是指这一实词的这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平时见得较少,有时虽在课本中出现过,但出现的频率很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容易忽视它,而高考命题老师却对它很感趣,这个考点既紧扣了课本,又可难倒一般水平的学生;这样的词,又往往是译通本句的关键词和考试的得分点,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1.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2011年重庆卷)
  【分析】徇:巡行示众。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中有“徇诸市”的句子,其中的“徇”字就解释为“巡行示众”。
  译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例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
  【分析】“监”:通“鉴”,意思是“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如成语“引以为鉴”等。
  译文: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方法点拨】紧扣课文,熟记实词义项。
  三、注意修辞用法的翻译
  文言修辞格在高考中较多出现的是比喻、借代和委婉等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一般来说,明喻用喻体,译成“像……一样”,暗喻有时用喻体,有时用本体,借喻根据文意用本体。借代一般用本体,委婉一般用原意。
  例1.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2007年广东卷)
  【分析】“鸡黍”不仅指鸡和黍,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饭菜”。
  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例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2008年宁夏海南卷)
  【分析】“蒙尘”用婉饰的修辞手法,指皇帝被驱逐出宫廷,在外流亡。
  译文: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方法点拨】
  (一)明喻:仍译为明喻。
  (二)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三)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把“藩篱”译为“边防屏障”)
  (四)借代:由于古今差别大,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代做官的人)
  (五)委婉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求雅致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指孙权)在东吴会战。
  四、区别文言文中的连用单音词和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并注意其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很少有复音词,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相同,但意义不同,翻译时,切忌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一个复音词的意义。
  例1.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2011年山东卷)
  【分析】句中“本事”是两个词,一个是“本”,有“根本”之意,一个是“事”,有“事情”之意,而现代汉语的“本事”是一个词,有“本领”“技能”之意。
  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例2.既至,高祖嘉其清洁。(2009辽宁卷)
  【分析】句中“清洁”是两个词,“清”是“清廉、公正”之意,“洁”是“廉洁”之意,而现代汉语中的“清洁”是“没有尘土、污垢等”之意。
  译文: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
  【方法点拨】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要一个词一个词解。命题老师喜欢在这里设置陷阱。
  五、关注文言文的固定词组
  文言文的固定词组经常在高考翻译试题中出现,而且一般是得分点,因此,对于这些固定词组,学生一定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例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2011年安徽卷)
  【分析】句中“然则”是固定词组,有“既然这样”之意。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例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009年安徽卷)
  【分析】句中“已而”“奈何”都是固定词组,“已而”是“一会儿”的意思,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奈何”是“为什么”之意)
  译文: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方法点拨】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固定词组的解释是不可能靠理解字面意思来得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课文中语句或高考复习资料熟记。
  六、关注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关注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就是要把它们翻译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这也是每年各省市必考的内容,而且一般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
  例1.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年四川卷)
  【分析】“人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之”放在“顾”的后面。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例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2009年山东卷)
  【分析】“有君如彼其信也”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后置定语“如彼其信”放在“君”的后面。
  译文: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他呢!
  【方法点拨】首先识别句式特点,然后该调序的调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文言语句翻译的这些难点,很多情况下不单独存在一个句子中,有时候,一个句子会涉及几个难点,只要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好好把握以上方法,就能较好地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巧译文言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