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4期 ID: 355040

[ 林艳波 文选 ]   

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型思考

◇ 林艳波

  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目前,准确理解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写宗旨,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和“启发式”是其两大基本教学模式。随着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新教材和新教育理念要求形式多样的课型。
  结合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对新课改的思考,笔者对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型进行了整理,希望这些课型能适应目前的新教材要求,找到一条通向新课改的道路。
  (一)单元导读课
  这种课型以整体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将每一单元当做一个教学整体,在每一单元开始之前,以讲座的形式对单元内容所涉及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学法进行整体介绍,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课外学习内容,为单元教学内容勾勒出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为中国现代新诗。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我上了一堂主题为“怎样读诗”的单元导读课,导读课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导语”、“中国人和中国诗”、“怎样读诗”三部分。在“导语”中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些人觉得生活很有意思而有些人觉得生活很乏味?”我从学生的思考回答中引入青春、生命、审美、激情与诗的话题,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告诉学生: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有可能成为诗人,爱文学,爱诗,它会使你热爱生命,拥抱生活,使你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迈向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你活得崇高、博大;在“中国人与中国诗”这个专题里,我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强调诗歌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关联;在“怎样读诗”这个专题里,我介绍了以心灵体验和情感共鸣为核心的五步欣赏法。
  (二)师生对话课
  这种课型适合任何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题,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以对话方式参与到学生发言中,帮助学生实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小结,这种课型对突破课文重难点非常有效。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项羽之死》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的一个讨论题是:“找出并讨论文章中最能表现项羽性格特征的生动细节描写”,学生在自由发言中,基本上都能找出代表项羽性格特征的动作细节和语言细节进行简单分析,如“东城快战”这个部分,学生朗读分析后,我与发言同学一起讨论品味项羽“大呼”、“驰下”、“嗔目而视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和“汉军皆披靡”、“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中项羽的骁勇善战、无可匹敌,以及这组镜头里的英雄末路的悲怆,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大胆的联想想象,共同走进项羽“天亡我”的内心世界,悲壮内涵也在对话中渐渐明朗,最后我再进行概括归纳拓展提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
  (三)教师讲析课
  这种课型其实就是传统模式中的灌输式教学,这种课型适合放在讨论课之后进行,对一些知识性很强的课文重难点,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抓住重点,讲精讲透。讲析课也可以加深加宽,进行拓展,对学生感兴趣而又知之甚少的内容进行专题介绍。
  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学生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我就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充分讲解,如:“曹雪芹与《红楼梦》”、“贾府院落布局示意图”(突出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学生听得有趣,纷纷找原著来读。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时,我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加宽,把主要人物放在整部书中来介绍,突出典型细节。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红楼梦》全书有了粗略的了解,这就为他们以后读原著奠定了基础。
  (四)学生交流课
  此种课型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适合处理自读课文,也适合突破讲读课文中的重难点。
  这种课型主要由教师提出研读交流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做研读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备课上交流。在交流课上,学生们互相汇报研读结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设置了一道研读交流题——“古代诗人心中的秋天情结”,要求学生查阅古诗中有关秋的名句并进行赏析,经过几天的准备后,我上了一堂研读交流课,学生争相发言,整个课堂秋韵流动,秋色四溢,这样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诵读品味课
  这种课型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为指导,特别适合散文和诗歌单元,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培养语感,还有利于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氓》时,我要求学生通过“音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意读”(理解诗句,把握诗歌内容)、“情读”(读出抑扬顿挫,把握感情)、“美读”(音调和谐、起伏有致、感情强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层层深入,和女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深深品味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了。
  (六)质疑答疑课
  这种课型意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特别适合古文教学。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甲组为质疑组,乙组为答疑组,在充分自学、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每个大组推选出四至六个同学为主发言人,其余同学为各组后盾,课堂在老师的主持下由甲组发问,乙组回答,形成竞赛之势,各组同学有权补充提问和补充解答,教师作出点评并解答较难的问题。
  如我在上《劝学》时就曾用过此法,学生提问不仅涉及字词句的含义,也涉及语法和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在这种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枯燥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落实,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这种课型能够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营造形象鲜明的视听环境,突出语文课的艺术特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上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设计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我在课件开头设计了以李白的诗为背景的三大画卷:山水诗画卷,漫游诗画卷,酒月诗画卷。每一画卷精选李白5—6首相关诗中的名句,配上画面和音乐,在教师诗意的讲解中播放,课件将李白的一生用诗歌、画面和音乐串起来,突出表现一个浪漫、潇洒、飘逸的诗仙形象;在表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神仙世界时,我用了一张阿庐古洞的图片,通过扫描仪处理,将那种神仙洞府的神奇迷离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无穷的联想。
  (八)表演感悟课
  此课型适合戏剧单元和文学色彩较浓的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改编,自己导演之后,专门抽出时间上表演课。
  这种课型非常锻炼学生,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揣摩品味中改编文学语言,还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将它表现出来。表演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直观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曾让学生改编表演过《雷雨》、《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等,自创情景剧表演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每一次表演课学生都是那样认真投入,而课堂上总少不了开心的笑声,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在表演课上得到充分体现。
  (九)作文教学课
  新教材的每册书里,都有表达交流单元,为落实写作教学任务,我开始探索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课。
  传统的作文课以学生写教师讲为主,但这种方法显然已不适应新的作文教学要求,作文教学应该增加新的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我本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原则,探索多样化的作文教学形式,如:“思维训练”,“写法指导”,“范文精评”,“创作体验”,“佳作点评”,“问题作文”,“作文反思”(学生研究自己一个时期的作文)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写作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乐于写作。
  以上九种课型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基本课型。当然,熟练驾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苦练内功,使自己无论思想、知识、能力、方法、精神都达到—种纯熟自然、恰到好处而又应付自如的境界,这种境界便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有了这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语文课就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