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4期 ID: 355118

[ 韩福丽 文选 ]   

学无定法贵有法

◇ 韩福丽

  古代诗歌阅读,在语文教学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浓缩。因此高考卷中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此类知识,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遨游之余,还要用自己的头脑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下面就针对高三专题复习谈一下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途径画面,并准确概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不要忠实于原诗,而要用自己的而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一: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二:2012(上海卷)
  春 江 晚 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问: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三:(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三、鉴赏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说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四
  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点。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犹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例五: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学无定法贵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