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848

[ 何一萌 文选 ]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1

◇ 何一萌

  编前小记:《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一篇科学小论文,论述了南阳汉画像石的由来、内容和艺术价值。全文近一万字,从本期起分6次刊登。
  科学小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所谓“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与一般议论文不同的是,它常常是对要论述的问题作较为深入的开掘、论证、展开,篇幅因之也相对较长。当选题确定之后,作者要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资料,进行调查或实验,然后才能进入写作。何一萌同学生在南阳汉画像石的故乡,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阅读了大量参考书籍之后,作文时还要回去实地考察。写科学小论文,需要下一番考证、研究的工夫。
  我们期待中学生朋友的科学小论文佳作。
  我的故乡河南南阳,是以汉画像石闻名世界的。
  什么是汉画像石?它就是由无名工匠以石为底、以刀代笔,雕刻而出的艺术品。画像石,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它们成为墓碑、门阙、祠堂,更多的是墓室石壁、拱顶的一部分。它的画面基本上是线条雕刻,或者在线条雕刻的基础上将空白处“减地”,使形象突出。
  汉画像石艺术,始于西汉晚期或大致不晚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早期、中期,衰落于东汉晚期。随着东汉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代疆城广阔,汉画像石的分布也是很广的。东起海滨,西至甘肃、四川;北起陕西榆林,南至浙江海宁、云南昭通。汉画像石的产地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区域,一是山东全境、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及河北东北部;二是以南阳为中心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三是陕西北部、山西西部;四是四川和云南北部。其中,山东和河南西南部是汉画像石的两大发源地。
  为什么南阳是汉画像石的一个发源地?
  这与南阳的历史密不可分。
  历史上的南阳,古称宛城,是一座地位显赫兵家必争的重镇。周时为“申国”;战国时又属楚,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达的冶铁业,使它成为全国闻名的都会;秦朝,设南阳郡,宛城(今南阳市)成为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汉书·地理志》);西汉,它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并称“五都”;东汉政权建立过程中,南阳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秀定都洛阳后,南阳更成为京城的陪都,有“南都”“帝乡”的称号。
  南阳地位如此重要,使当时不少达官显贵都定居于此。西汉时不少王侯被分封至南阳;东汉时刘秀的二十八个将领也大多是南阳人。
  古人对于丧葬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生活。这就是“灵魂不死”“视死如生”。因而,在经济复苏的西汉,“厚葬风”愈演愈烈。如汉武帝修茂陵,就用了整整五十三年。可以想象,云集在南阳的诸多权贵,肯定是大造坟墓、竞相攀比,都希望体体面面地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过享乐的日子。
  这,就是南阳多汉画像石的原因。
  汉画像石又是怎样发现的?
  最早,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曾把汉画像石记录在他们的著作《金石录》中。但是真正把汉画像石纳入考古学领域,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了。
  山东汉画像石著录较早。南阳汉画像石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研究、搜集和整理。1923年,南阳人、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等在南阳城附近发现了一些石刻画像,认定为汉代遗物,过去不见经传的南阳汉画像石首次呈现在世人眼前;1927年,时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先生编纂成《南阳汉画像集》,虽然只收40幅拓片,但这是第一本南阳汉画像石图集,南阳汉画像石引起学界注意;接着,1932年,同是南阳人的学者孙文青先生主持了南阳草店汉墓的清理发掘,明确南阳汉画像石是用于构筑汉代墓葬的建筑材料,为金石考古界揭开了一个历史文化之谜,并出版《南阳汉画像汇存》,这是194 9年前发现和收集南阳汉画像石拓片最多的图录,共收145幅;文化巨匠鲁迅认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生前也曾委托南阳的友人搜集南阳汉画像的拓片,并希望将汉画像石刊印发行。1935年10月10日,南阳汉画馆创建。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陈列汉画像石的艺术馆。但真正对汉画像石搜集、保管、研究,是在19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汉画像石被发现和保护。在南阳,至今已科学发掘汉墓40多座。1999年,新建的南阳汉画馆落成,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展出近200块汉画像石,是从馆藏的2300多块中选出的精品。南阳汉画像石在它们的故乡南阳被妥善保护、供人观赏和研究。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1
目录